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在我们这个有着千年科举制度的国家里,几乎成了每个家长与学生心目中的头等大事。每年高考分数一揭晓,媒体就着力对高考状元的报道,从学习经验,到生活起居,成长经历,细致入微,显然是将高考状元当成偶像来塑造。可是,人人成为“状元”并不现实,现实的是如何减少失利、考出自己的实力与水平。针对考生的这一要求,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阅卷教师反馈的信息,对高考失利进行了分析。
一、浮躁不踏实
通过几年的努力,同学们参加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水平测试、模拟考试,一些同学感觉到自己的成绩似乎到了“极点”了,再也难以提高了,于是他们在思想上放松了,学习上反而不如高中前两年抓得紧。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遗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在高考场上取得好成绩,只有静下心,踏踏实实地阅读教材、完成习题,在分析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拓展知识,并把基础知识牢记在心。
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急于提高考试成绩,错误理解了主干知识在高考复习中的重要地位,过分强调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忽视全面阅读教材,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变成了彼此分离的条款,在知识上出现了漏洞和缺陷。比如,关于股票价格的知识,教材是作为阅读材料用楷体字介绍的,常常不易引起师生的关注,但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这类计算题(如2006年四川文综卷第24题、全国文综卷Ⅱ第25题、2004年广东广西文综卷第9题),一些考生常常被这类有点“偏”的试题弄得束手无策。重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因此忽略全面阅读教材,高考命题者常常会考虑知识的覆盖面,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以外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所以我们不得不全面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
二、缺乏自信心
高考场上的失败者,多是一些怨天尤人的悲观者。也许,大多高三学生的情感是脆弱的,我们可能因为一场模拟考试的成功而豪情万丈,也可以因为一道难题而丧失信心,因为太多的考试与排名、太多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患得患失,难以自拔。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次两次的经历来衡量自我,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就怀疑自我。人生有太多的奇迹在等着我们,不到最后绝不轻言失败,不到最后绝不轻言放弃。无论还有多少缺陷和问题,只要坚信自我挑战困难的能力,缺陷总会一一被弥补,问题总会一一被解决,成绩总会一天天提高。
其实心态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调整好心态,以平常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减小心理性错误的比例,得分将大大提高。据湖南省考试院统计,2004年高考中,未在试题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的试卷共有3963张;因书写不当或用笔不当,导致答案扫描后模糊难辨,从而影响阅卷和失分的试卷,共有569张;答题出界的试卷共有238张,共有1880名考生未填座位号,235名考生错填座位号,17名考生将准考证号填在了座位号栏内,并因涉嫌作弊,该科成绩被计零分。此外,共有1495名考生发生涂卡错误。类似失误,在各地历年的高考答题中都存在,可见这些考生是多么的紧张。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一般不会出现类似失误。
三、知识理解不到位
一道设计比较好的选择题,其错误题干常常有一定的干扰性,这些具有干扰性的错误题干,常常符合题干的某些要求,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时就是正确的观点),考生稍不细心,就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加上一些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某些概念或观点没有理解透彻,而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又常常成为高考文综试题关注的热点,那些不求深入理解、浅尝则止的考生,在考场上就只好凭个人感觉、凭主观臆想解题,结果常常误入陷阱。
要避免误入陷阱,有必要结合平时考试或作业,建立个人的错题集,对一些易错知识点进行剖析,注意对相关、相近、易混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解题时,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对试题进行分析,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包括文字和图画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深入分析“题眼”(关键词语),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的规定,顺利排除试题设置的干扰,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排除,选出完全符合题干规定性的正确题肢。
四、粗心缺乏技巧
有的考生惟恐时间不够,有的考生没有把握基本的审题技巧,或者无视试题背景的暗示,或者忽视试题设问的指向,或者忽略不同小题之间设问的承接性,在没有弄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匆匆答题,虽然洋洋洒洒数百字,却离题万里,失分严重。对那些粗心的考生来说,经验有时也会成为失分的理由,在考场上遇到那些平时做过的似曾相识的题,他们会机械照搬平日里教师给的参考答案,很少去注意高考试题与自己曾做过的那道题有何细微的区别,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第38题第(2)小题“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不少的考生感觉类似的问题自己已多次答过,可他们没有注意到:本小题的设问要求从“企业”的角度思考措施,以前他们做过的试题可能大多是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提出要求,一些考生凭经验,不认真审题,想当然地从“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是政治学中的“国家职能”的角度去答题,这当然就要出错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答案会截然不同。总之,那种仅凭“灵感”或者寄希望于“似曾相识”,去凑合应付,确实是极端危险的。
另外,有的考生因为担心答不全,画蛇添足,有用无用的写一大片,让评卷教师去找答案,或者由于出现了错误性的表述,使原本正确的那部分答案也不能得分了,或者是答案太杂乱评卷教师也找不出正确答案。也有的考生没有使用学科专业术语答题,或者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高考本身就是成长路上的一个过程,如果能够杜绝高考失利的种种因素,万一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不会因此自责和难过,至少我们还能收获一份经验,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
一、浮躁不踏实
通过几年的努力,同学们参加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水平测试、模拟考试,一些同学感觉到自己的成绩似乎到了“极点”了,再也难以提高了,于是他们在思想上放松了,学习上反而不如高中前两年抓得紧。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遗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在高考场上取得好成绩,只有静下心,踏踏实实地阅读教材、完成习题,在分析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拓展知识,并把基础知识牢记在心。
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急于提高考试成绩,错误理解了主干知识在高考复习中的重要地位,过分强调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忽视全面阅读教材,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变成了彼此分离的条款,在知识上出现了漏洞和缺陷。比如,关于股票价格的知识,教材是作为阅读材料用楷体字介绍的,常常不易引起师生的关注,但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这类计算题(如2006年四川文综卷第24题、全国文综卷Ⅱ第25题、2004年广东广西文综卷第9题),一些考生常常被这类有点“偏”的试题弄得束手无策。重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因此忽略全面阅读教材,高考命题者常常会考虑知识的覆盖面,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以外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所以我们不得不全面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
二、缺乏自信心
高考场上的失败者,多是一些怨天尤人的悲观者。也许,大多高三学生的情感是脆弱的,我们可能因为一场模拟考试的成功而豪情万丈,也可以因为一道难题而丧失信心,因为太多的考试与排名、太多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患得患失,难以自拔。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次两次的经历来衡量自我,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就怀疑自我。人生有太多的奇迹在等着我们,不到最后绝不轻言失败,不到最后绝不轻言放弃。无论还有多少缺陷和问题,只要坚信自我挑战困难的能力,缺陷总会一一被弥补,问题总会一一被解决,成绩总会一天天提高。
其实心态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调整好心态,以平常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减小心理性错误的比例,得分将大大提高。据湖南省考试院统计,2004年高考中,未在试题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的试卷共有3963张;因书写不当或用笔不当,导致答案扫描后模糊难辨,从而影响阅卷和失分的试卷,共有569张;答题出界的试卷共有238张,共有1880名考生未填座位号,235名考生错填座位号,17名考生将准考证号填在了座位号栏内,并因涉嫌作弊,该科成绩被计零分。此外,共有1495名考生发生涂卡错误。类似失误,在各地历年的高考答题中都存在,可见这些考生是多么的紧张。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一般不会出现类似失误。
三、知识理解不到位
一道设计比较好的选择题,其错误题干常常有一定的干扰性,这些具有干扰性的错误题干,常常符合题干的某些要求,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时就是正确的观点),考生稍不细心,就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加上一些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某些概念或观点没有理解透彻,而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又常常成为高考文综试题关注的热点,那些不求深入理解、浅尝则止的考生,在考场上就只好凭个人感觉、凭主观臆想解题,结果常常误入陷阱。
要避免误入陷阱,有必要结合平时考试或作业,建立个人的错题集,对一些易错知识点进行剖析,注意对相关、相近、易混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解题时,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对试题进行分析,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包括文字和图画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深入分析“题眼”(关键词语),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的规定,顺利排除试题设置的干扰,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排除,选出完全符合题干规定性的正确题肢。
四、粗心缺乏技巧
有的考生惟恐时间不够,有的考生没有把握基本的审题技巧,或者无视试题背景的暗示,或者忽视试题设问的指向,或者忽略不同小题之间设问的承接性,在没有弄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匆匆答题,虽然洋洋洒洒数百字,却离题万里,失分严重。对那些粗心的考生来说,经验有时也会成为失分的理由,在考场上遇到那些平时做过的似曾相识的题,他们会机械照搬平日里教师给的参考答案,很少去注意高考试题与自己曾做过的那道题有何细微的区别,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第38题第(2)小题“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不少的考生感觉类似的问题自己已多次答过,可他们没有注意到:本小题的设问要求从“企业”的角度思考措施,以前他们做过的试题可能大多是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提出要求,一些考生凭经验,不认真审题,想当然地从“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是政治学中的“国家职能”的角度去答题,这当然就要出错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答案会截然不同。总之,那种仅凭“灵感”或者寄希望于“似曾相识”,去凑合应付,确实是极端危险的。
另外,有的考生因为担心答不全,画蛇添足,有用无用的写一大片,让评卷教师去找答案,或者由于出现了错误性的表述,使原本正确的那部分答案也不能得分了,或者是答案太杂乱评卷教师也找不出正确答案。也有的考生没有使用学科专业术语答题,或者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高考本身就是成长路上的一个过程,如果能够杜绝高考失利的种种因素,万一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也不会因此自责和难过,至少我们还能收获一份经验,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