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字,繁体作“鄕”,其甲骨文字如两人对坐吃饭,尽主宾乡谊。唐代,“乡”为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对应于城市,则有乡村、乡镇等含义;对应于地域,则有家乡、乡俗、乡党、乡里等词语。
每一个中国人,他的根都在农村,他的成长可能在于江湖庙堂,可能在于城市乡野。生于斯、长于斯,出发远离并回归,望乡隐逸。
对中国人来说,归乡是永恒的愿望。
从离乡、望乡到归乡
游子远行随身捎带父母亲手缝制的衣裳,还有一包从家乡井边取来的泥土。将其融入他乡井水中,可疗水土不服之症。此乃乡井土,即离乡背井的“井”也,乡土、乡井等词源于此。
谢谠《四喜记·催赴春闱》云:“若成名,便还乡井”。天宝三载,贺知章告老还乡回到越州,“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五十多年,而今感到安慰和依靠。自隐乡、离乡,望乡,到告老还乡、衣锦还乡,走了一个轮回。
乡土农耕是生命的本质和根基,身居庙堂江湖之人,皆明白此理。每逢岁终,帝王大祭天地社稷祖先农神,祈谷迎春鞭春牛,亲手扶犁,以求五谷丰登,国运昌盛。在乡村则有家祭族祭,宗族祠堂宗谱联络各路乡亲,让海内外游子认祖归根。祭祖让漂泊的灵魂,又一次真正的认同与归乡。
年节回乡,全家团聚,客家民歌唱“阿哥出门往南洋,漂洋过海去外乡。祝哥身体要保重,有了身体好返乡”。五胡乱华时,中原民众迁徙闽粤,围屋而居,把自己当成“客家”,他们下南洋卖身做“猪仔”开锡矿,事业有成资助民主革命,回故乡投资办实业建学校,造福桑梓。山西人则唱“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实实地难留。紧紧地握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山西土地贫瘠,雨水稀少,非常干旱,仅靠农耕很难保证生计,当地人赶着小车迁徙内蒙经商。他们发迹后回乡建造大院高宅。
湖南乡村韶山冲农家子弟毛泽东,离乡前作诗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他重归故乡时,已是白发苍苍:“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比贺知章更深几层。
山水田园的诗意表述
上古时期帝王禅让是一种归隐。尧想把帝位传给许由,却遭到许由的谢绝。许由到乡野河边洗耳,巢父说他弄脏河水,把牛牵往上游,后来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孔子说尧有大智慧。周代岐山周太王长子泰伯,听说父亲要将王位传于三弟,便与二弟仲雍一起披发文身隐居于吴,孔子说他“谓至德也已矣”。离开庙堂,隐逸乡野,是出发,也是回归。
一些隐者坚决不与权贵世俗合作,即使放弃生命也不妥协。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介之推,隐居介休绵山,最终被烧死;东汉严子陵拒绝同窗光武帝刘秀的征召,隐居桐庐富春江乡野;嵇康拒绝司马氏的召请,打铁为生,临死演奏广陵散。一些大儒无意仕进,如汉代名儒顾欢,隐居浙东乡村课徒为生,成为地方文化启蒙大家。商代重臣箕子不堪殷商的衰败,隐居于朝鲜,与当地土著建立“箕氏侯国”;范蠡与文种同为越国大臣,深知勾践可共苦不可同乐,范蠡最后归隐江湖,富甲一方,成为陶朱公和文财神。托身于山水,相忘于江湖。
乡村是极乐世界,是人间桃源。桃源一词见于《幽明录》《搜神后记》。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仙女,被留宿桃源洞中,结为伉俪。半年后作别,人间已经七世。在诗文中,陶渊明描述桃花源的乡隐景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唐代诗人王维隐居终南山,建辋川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多山水隐逸禅意。而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状尽乡村农家隐逸之乐。
大隐隐市,中隐隐乡,小隐隐山。宋代苏轼贬黄州时,在城外东坡建草堂种菜,自得农耕隐逸之乐,效当年白居易东坡植树莳花故事,自号“东坡居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然处世,豁达开朗,透出纯粹文人隐逸情怀。真正的智者,穿行都市与村野,即使在海角天涯,随地都是隐乡。
青山处处是我家
在异乡的城市中谋生,每个人都在寻求故乡的云。在佳节到来之际,渴待归家。
城市无法逃避,乡村也无法归隐,但我们可以心存故土,心存田园,在都市里寻找可以隐逸的生活方式,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我们每天走在离乡和归乡的路上。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职场竞争更为激烈,过度陷入对财富和地位的角逐,丧失了心性的本真与自由。
每逢双休日和假期旅行乡间,在山林田园幽胜之地寻求感知隐逸的自在,住农家屋,穿农家衣,盖农家被,烹农家菜,与农夫们一起耕作畜牧垂钓采药,一起唱歌演戏跳舞,或读书写作绘画,或品茶奏琴弈棋练武攀登,或读书写作工艺,或到庙宇求仙礼佛,感知民俗风情,领会山水精神,心神放松,得大自在,获得精神净洁与新生。
田园隐居生活方式,与人们崇尚的极简主义、乐活主义的时尚生活方式共通,是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得到身心最大的舒适与愉悦,符合现代科学的理念与精神。
乡村隐逸是一种慢节奏的宁和生活,就像古琴品茶一般优雅,味道慢慢地浓郁起来,村居别样的快乐渗透到心灵深处,在自在悠闲中,让心灵找到依靠,在旅行中,让心灵归乡。
心清自然凉,智慧的人没有城市与田园之分,没有他乡故乡之别。 “何处青山不是家”,“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一个中国人,他的根都在农村,他的成长可能在于江湖庙堂,可能在于城市乡野。生于斯、长于斯,出发远离并回归,望乡隐逸。
对中国人来说,归乡是永恒的愿望。
从离乡、望乡到归乡
游子远行随身捎带父母亲手缝制的衣裳,还有一包从家乡井边取来的泥土。将其融入他乡井水中,可疗水土不服之症。此乃乡井土,即离乡背井的“井”也,乡土、乡井等词源于此。
谢谠《四喜记·催赴春闱》云:“若成名,便还乡井”。天宝三载,贺知章告老还乡回到越州,“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五十多年,而今感到安慰和依靠。自隐乡、离乡,望乡,到告老还乡、衣锦还乡,走了一个轮回。
乡土农耕是生命的本质和根基,身居庙堂江湖之人,皆明白此理。每逢岁终,帝王大祭天地社稷祖先农神,祈谷迎春鞭春牛,亲手扶犁,以求五谷丰登,国运昌盛。在乡村则有家祭族祭,宗族祠堂宗谱联络各路乡亲,让海内外游子认祖归根。祭祖让漂泊的灵魂,又一次真正的认同与归乡。
年节回乡,全家团聚,客家民歌唱“阿哥出门往南洋,漂洋过海去外乡。祝哥身体要保重,有了身体好返乡”。五胡乱华时,中原民众迁徙闽粤,围屋而居,把自己当成“客家”,他们下南洋卖身做“猪仔”开锡矿,事业有成资助民主革命,回故乡投资办实业建学校,造福桑梓。山西人则唱“哥哥你要走西口,小妹妹实实地难留。紧紧地握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山西土地贫瘠,雨水稀少,非常干旱,仅靠农耕很难保证生计,当地人赶着小车迁徙内蒙经商。他们发迹后回乡建造大院高宅。
湖南乡村韶山冲农家子弟毛泽东,离乡前作诗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他重归故乡时,已是白发苍苍:“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比贺知章更深几层。
山水田园的诗意表述
上古时期帝王禅让是一种归隐。尧想把帝位传给许由,却遭到许由的谢绝。许由到乡野河边洗耳,巢父说他弄脏河水,把牛牵往上游,后来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孔子说尧有大智慧。周代岐山周太王长子泰伯,听说父亲要将王位传于三弟,便与二弟仲雍一起披发文身隐居于吴,孔子说他“谓至德也已矣”。离开庙堂,隐逸乡野,是出发,也是回归。
一些隐者坚决不与权贵世俗合作,即使放弃生命也不妥协。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介之推,隐居介休绵山,最终被烧死;东汉严子陵拒绝同窗光武帝刘秀的征召,隐居桐庐富春江乡野;嵇康拒绝司马氏的召请,打铁为生,临死演奏广陵散。一些大儒无意仕进,如汉代名儒顾欢,隐居浙东乡村课徒为生,成为地方文化启蒙大家。商代重臣箕子不堪殷商的衰败,隐居于朝鲜,与当地土著建立“箕氏侯国”;范蠡与文种同为越国大臣,深知勾践可共苦不可同乐,范蠡最后归隐江湖,富甲一方,成为陶朱公和文财神。托身于山水,相忘于江湖。
乡村是极乐世界,是人间桃源。桃源一词见于《幽明录》《搜神后记》。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仙女,被留宿桃源洞中,结为伉俪。半年后作别,人间已经七世。在诗文中,陶渊明描述桃花源的乡隐景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唐代诗人王维隐居终南山,建辋川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多山水隐逸禅意。而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状尽乡村农家隐逸之乐。
大隐隐市,中隐隐乡,小隐隐山。宋代苏轼贬黄州时,在城外东坡建草堂种菜,自得农耕隐逸之乐,效当年白居易东坡植树莳花故事,自号“东坡居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然处世,豁达开朗,透出纯粹文人隐逸情怀。真正的智者,穿行都市与村野,即使在海角天涯,随地都是隐乡。
青山处处是我家
在异乡的城市中谋生,每个人都在寻求故乡的云。在佳节到来之际,渴待归家。
城市无法逃避,乡村也无法归隐,但我们可以心存故土,心存田园,在都市里寻找可以隐逸的生活方式,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我们每天走在离乡和归乡的路上。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职场竞争更为激烈,过度陷入对财富和地位的角逐,丧失了心性的本真与自由。
每逢双休日和假期旅行乡间,在山林田园幽胜之地寻求感知隐逸的自在,住农家屋,穿农家衣,盖农家被,烹农家菜,与农夫们一起耕作畜牧垂钓采药,一起唱歌演戏跳舞,或读书写作绘画,或品茶奏琴弈棋练武攀登,或读书写作工艺,或到庙宇求仙礼佛,感知民俗风情,领会山水精神,心神放松,得大自在,获得精神净洁与新生。
田园隐居生活方式,与人们崇尚的极简主义、乐活主义的时尚生活方式共通,是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得到身心最大的舒适与愉悦,符合现代科学的理念与精神。
乡村隐逸是一种慢节奏的宁和生活,就像古琴品茶一般优雅,味道慢慢地浓郁起来,村居别样的快乐渗透到心灵深处,在自在悠闲中,让心灵找到依靠,在旅行中,让心灵归乡。
心清自然凉,智慧的人没有城市与田园之分,没有他乡故乡之别。 “何处青山不是家”,“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