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设计的原点和归宿。当前,核心素养已经完成了顶层设计,但从理念设计到落实实践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教师要研究让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途径、策略,不仅要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还要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用“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引领,这种引领不是“告诉”,而是一种启发、点拨。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运用“核心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因为核心问题具有统领性、开放性。所谓“统领性”,是指核心问题往往能牵引数学知识,能指向教学的重难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功能。所谓“开放性”,是指核心问题能赋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便于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统领性”是相对于数学知识而言的,“开放性”则是相对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而言的。在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能发挥“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笔者设置了核心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实践。问题1:“怎样做一个圆柱?”问题2:“如果让你来教其他班级学生做一个圆柱体,你应当给他们怎样的建议?”第一个核心问题立足于学生“学”的视角,要求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第二个核心问题转学为教,其实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探究过程表达出来。第一个问题是由操作内化为心理表征,而第二个问题是由心理表征外化为语言表达。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先做圆柱的侧面,然后根据侧面“量体裁衣”制作底面;而部分学生先做底面,然后根据底面“量体裁衣”制作侧面。通过核心问题,学生能抓住数学学习的关键,有效地解决问题。核心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二、用“核心知识”催生学生的深度学习
从内容视角看,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体,核心知识应当是核心素养的根基。核心知识是知识的“细胞核”,是核心素养中的“干细胞”,是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种子胚”,“核心知识”能够催生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核心知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比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时,教师就凸显核心知识,即把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减、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减。因为这条规则不仅反映了“10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更对后续“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乃至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建构大有裨益。因为竖式计算的法则(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分数单位相同)等,归结起来都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由此规则出发,容易类推出“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将数位对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将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计算”。尽管计算法则看起来简单、浅显,却是后续计算学习的基石,因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学核心知识。借助核心知识,学生能认识到相关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任何绕开数学知识的核心素养培育,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当学生拥有了核心知识,才能转化为核心能力,内化为核心素养。
三、用“核心結构”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
围绕“核心问题”,习得“核心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结构”。通过“核心结构”的搭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一般而言,“核心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框架结构,二是学习的方法结构。有了“核心结构”,学生就能将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进而举一反三,发生积极的迁移、应用、创造。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眼光、贯通的思路进行学习,不能局限于知识点,而是着眼于知识块、知识群。
以《平行四边形》教学为例,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可以用哪些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我们是怎样转化的?”“转化前后的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具有启发性、结构性的问题,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当学生理解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就能自觉地运用、迁移到“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之中。通过搭建数学学习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核心问题、核心知识和核心结构,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才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生根。(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一、用“核心问题”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
学生的深度学习需要引领,这种引领不是“告诉”,而是一种启发、点拨。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运用“核心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因为核心问题具有统领性、开放性。所谓“统领性”,是指核心问题往往能牵引数学知识,能指向教学的重难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功能。所谓“开放性”,是指核心问题能赋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便于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等。“统领性”是相对于数学知识而言的,“开放性”则是相对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而言的。在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能发挥“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笔者设置了核心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实践。问题1:“怎样做一个圆柱?”问题2:“如果让你来教其他班级学生做一个圆柱体,你应当给他们怎样的建议?”第一个核心问题立足于学生“学”的视角,要求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第二个核心问题转学为教,其实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探究过程表达出来。第一个问题是由操作内化为心理表征,而第二个问题是由心理表征外化为语言表达。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先做圆柱的侧面,然后根据侧面“量体裁衣”制作底面;而部分学生先做底面,然后根据底面“量体裁衣”制作侧面。通过核心问题,学生能抓住数学学习的关键,有效地解决问题。核心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落地生根。
二、用“核心知识”催生学生的深度学习
从内容视角看,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体,核心知识应当是核心素养的根基。核心知识是知识的“细胞核”,是核心素养中的“干细胞”,是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种子胚”,“核心知识”能够催生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核心知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比如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时,教师就凸显核心知识,即把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减、几个一与几个一相加减。因为这条规则不仅反映了“10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更对后续“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乃至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建构大有裨益。因为竖式计算的法则(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分数单位相同)等,归结起来都是“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或相减”。由此规则出发,容易类推出“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将数位对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将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再计算”。尽管计算法则看起来简单、浅显,却是后续计算学习的基石,因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学核心知识。借助核心知识,学生能认识到相关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任何绕开数学知识的核心素养培育,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当学生拥有了核心知识,才能转化为核心能力,内化为核心素养。
三、用“核心結构”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
围绕“核心问题”,习得“核心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结构”。通过“核心结构”的搭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一般而言,“核心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框架结构,二是学习的方法结构。有了“核心结构”,学生就能将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进而举一反三,发生积极的迁移、应用、创造。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眼光、贯通的思路进行学习,不能局限于知识点,而是着眼于知识块、知识群。
以《平行四边形》教学为例,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可以用哪些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我们是怎样转化的?”“转化前后的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具有启发性、结构性的问题,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当学生理解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就能自觉地运用、迁移到“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之中。通过搭建数学学习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核心问题、核心知识和核心结构,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才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生根。(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