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体制改革历程浅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版业的体制改革一直都在摸索中进行着。本文将遵循时间顺序,对近几十年来的出版业改革作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出版 改制 体制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改革的浪潮。此时的出版业也开始从计划经济年代的事业性迎来市场经济自由性的考验,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中国的出版业便驶入了改革的轨道。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出版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文化领域都是在国家的计划下进行宏观生产和消费,出版业作为文化的重要方面自然在供需上都受到了严格地限制。
  众所周知,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就是出版、印刷、发行,在解放前的几个大型出版企业中,这三个环节都存在于同一企业中。而当时的中小型出版单位,常常都包含了出版和发行两个环节,只有个别小型单位仅仅从事编辑出版业务。建国初期进行的出版分工专业化,把出版、印刷、发行彻底分开了,改变了我国出版业的传统结构,也是我国建国后出版体制上的重点改革。这一变革不仅从根本上实行了出版业不同层面的专业分工,并且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工作的计划化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设立了出版总署,直属国务院领导,管理全国的出版事业。次年9月,出版总署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出版工作会议。该次会议,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并认识到当时出版业存在的严重无计划、无组织现象,提出了出版业实现专业化的要求。这个专业化分工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按意识形态的属性,将出版活动中的编辑出版和印刷、发行分离;按照出版内容的专业方向,确定每个出版社的出版编辑范围。这次的专业化分工带来了整个中国出版业体制的革新。
  自建国时期的第一次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确定了出版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后,出版工作也随着全国性的生产建设事业开始了。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一尝试在“文革”十年期间中断甚至倒退了。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时候,出版业始终都在实行事业型管理方式,事业单位也就成了出版单位的体制。同其他的事业单位一样,出版单位也具有显著“事业单位”的特征:首先,出版单位基本无私有,均为公立机构,它们的资产都属国有,国家拥有绝对的控制地位;其次,出版单位接受政府无条件的直接组织和管理;然后,出版单位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典型的行政性特征,每个出版单位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如省部级厅、局级、处级等,出版单位的负责人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另外,出版单位所需的各种经费,包括人员工资福利、业务往来经费、硬件更新经费等都由上级国家财政拨款。
  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出版业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版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出版体制,使出版业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变革发展。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出版业作为上层建筑领域和文化产业,必然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出版体制,解决新旧出版体制转型带来的新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出版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拨乱反正,对“文革”重新认识和深入反思,出版事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重建。然而,社会上却意外出现了“书荒”现象,在这样的状况下,出版事业开始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始逐步取得发展,出现了井喷式的超常规增长。出版单位的数量增长得非常迅速,与此同时,图书出版的质量和数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6 年全国出版图书已达五万多种,解决了当时社会中的书荒问题。
  1984 年6月,在哈尔滨召开的地方出版工作会议,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讨论出版社的改革,正式提出要使出版社由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1988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正式文件《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专门指导出版改革。1992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在北京会议召开,大会阐明了出版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初期出版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新闻出版署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报告》,着重完善了宏观管理上的问题,要求各部门建立体系,切实加强出版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也开始试水建设出版集团工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通过这些改革,出版单位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出版单位和从业者的积极性,使出版业取得了飞快地发展。但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出版体制改革探索相当程度上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思路,出版单位依然是按照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来运行,也依然显现出诸如条块分割问题严重,政企、政事不分,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等一些弊病。这些问题为出版业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新世纪以来的出版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扩大,出版业的经营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从行政性垄断的经营格局中走出来,努力营造市场性优势,成为出版集团的新发展方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境外资本的大量涌入,如何增强自身竞争力以打好国内市场的攻防战,已显得日渐严峻。加快我国出版集团的建设,推动出版产业尽快做大做强,培植出一批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出版集团,使其拥有国际化的竞争实力,便迫在眉睫。
  虽然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已经开始试水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但是那些还只是这一领域的首次尝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认真思考和摸索。2001年8月份《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从而使我国的新闻出版集团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了促进和更好地落实上述精神,2002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便制定了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和八个配套文件,同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又制定《出版集团组建基本条件和审批程序》,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是在确保正确的出版导向的前提下,力推出版集团的组建工作。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成功召开,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该报告中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发展目标,并要求“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文化体制被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之后,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迎来了攻坚阶段。
  2003年中国的出版体制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同年6月,在全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出台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首先从试点单位开始了。中央部门对此次的改制试点工作格外重视,会后还发布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35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其中的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有21家。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007年11月,中共十七大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2008年4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新闻出版业在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随着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和新要求,使得出版体制改革得到了极大地深化。然而,出版体制仍然有不少体制性的障碍需要突破,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可以说出版体制改革还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或者局部成果。而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思想被动。对于出版体制改革,很多单位和从业者在思想上的准备还不足,计划经济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小富即安心理,以及对市场经济的逃避与恐惧。第二,配套政策缺失。这些年来,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大政方针已经确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很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联系实际的政策与之相配套,目前这些还在探索中。第三,除了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外,全国大多数出版单位还没有实施转企转制工作。特别是一些中央级出版单位的转企转制工作还在调研阶段。即使是那些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单位,目前仍处于转企的初始阶段,总的来说还没有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结语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出版资源丰厚,是出版资源大国。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出版业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弱势地位,产业实力不强、规模不大、集中化程度不高,出版业也是我国市场化进程最迟缓的产业之一。这些年来,中央大力推进出版体制改革,实施管办分离,进行公益性和经营性出版单位分类改革,加快产业化进程,通过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提高市场化水平,提升竞争能力。这些改革措施已经显现出良好的效果。但是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出版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①宋木文,《出版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一下》[J].《中国出版》,2006(6)
  ②周蔚华:《出版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6-239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08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张兴宇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实践中出现的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性提出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建议。希望能在经济法教学中既能反映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科学地组织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期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    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旨在通过对经济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事业发展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做好这份工作,既要有过硬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感,还要讲究高超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生动活泼,才能起到凝心聚力、共建和谐、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讲究以“情”投入  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人际关系中加入感情这种“润滑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飞跃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运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理论知识讲授部分和实践技能培养两种类型以区别对待;此外,在具体运用时,需要注意案例选择、教师定位转变和学生组织与引导等几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广告教学 策略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广告学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营销学、文学及自然科学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总支委员会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具有较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中心任务、服务院广大职工,充分发挥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一、创新思维方式,牢牢把握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政治方向   
【摘要】随着数字电视整体转制不断推进,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市场的不断蚕食和国内外传媒巨头的逼近,城市电视台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城市电视台新闻频道只有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实施品牌整合传播策略,做好在播和离播宣传,建立统一的频道形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 新闻综合频道 整合品牌传播    在当今媒介竞争激烈的时代,城市台面对的竞争对象不仅仅是传统的电视台,还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
一、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不断深入,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平安建设工作得到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潜在矛盾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还比较尖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违法犯罪活动继续呈高发态势;
【摘要】广播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担负着引导话题、调度情绪、调节气氛、提起嘉宾谈话欲望的重任,在控制节目节奏,决定节目的走势和趋向等方面体现了主持人驾驭节目的能力。本文通过笔者的亲身经历,从主持人的倾听和个性化语言两个方面阐述成为一名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应掌握的技巧。  【关键词】谈话 主持人 倾听 个性化语言    在广播电视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谈话类节目的异军突起,对这一行业的发展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