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棉花生产现状
1.近年来棉花生产取得的成绩。①棉花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集中。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全省基本形成了豫东、南阳盆地和豫北三大主产棉区。②优良新品种和先进植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1995年以来,全省开始实施科技兴棉战略,狠抓了“种、虫、膜、肥、密、调、套”等先进植棉技术的推广。目前,全省棉花生产已经形成以春棉为主、夏棉为辅,麦棉两熟制为主体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③棉花质量的总体水平稳步提高。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棉花生产波动较大。主要原因:一是棉花收购价格变化较大;二是病虫为害严重;三是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②单产水平较低。造成河南省棉花低产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基础条件差;二是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三是投入普遍不足。③棉花质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河南省棉花质量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品质一致性差;二是异性纤维含量偏高;三是高等级棉(1~2级)比例偏小。造成棉花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规模小。
二、发展对策
1.恢复棉花生产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恢复棉花生产面积:一是适当增加麦套春棉面积;二是适当扩大麦套夏棉和麦后铁茬播种面积,建立超早熟棉花生产基地;三是充分利用棉花比较耐盐碱的特点,对沿黄沙荒地、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适当开垦,扩种棉花。
2.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建立棉花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区;二是加强对棉农和科技人员的培训。对科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充电”十分必要,另外,针对当前从事棉花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残人员,其科技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利用广播、电视、集会、宣传车等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根据农时把关键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三是强化科技攻关。
3.实施品质区划种植,提升棉花质量。从技术角度讲,按生态区域实行品质区域化种植——一地一质——将是提高原棉品质一致性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一地一质”,即在生产、生态和经济条件相近的地区,推广种植一种类型纤维品质的棉花品种,做到同一品质类型的品种大面积种植、批量生产,从而从源头上解决棉花品质一致性差的问题。实施棉花品质区域种植,应当在科学研究、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各棉花主产区的生态、生产条件,选定主推品种,逐步实现“一地一质”。
4.改善棉田生产条件,夯实高产基础。首先,要不断培肥地力,增加棉田有机质含量,努力改造中低产田;其次,要积极发展引黄灌溉和扩大井灌面积,持续增加旱涝保收田面积,力争每4公顷棉田1眼机井;第三,要加强棉田水电配套设施建设,大力研究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建设永久性输水渠道,发展喷灌、滴灌等,努力提高水利用率;第四,在老棉区大力宣传推广轮作倒茬制发,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有效降低土壤病菌和虫卵基数。
5.推进产业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一是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棉花规模化大生产;二是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可有效改善信息资源占有状况,增强其市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鼓励多种棉花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在选择产业化模式时,应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允许多种模式并存,既可以是纺织企业或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结合,也可以采取棉农合作社的形式,关键是要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6.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完善棉花信息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建设公正、公开和权威的公益性棉花市场信息系统,通过及时、准确地发布棉花市场信息,为棉花生产者、经营者、纺织企业和国家宏观决策部门提供服务,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避免棉花生产的大起大落。二是建立健全棉花保险体系。棉花生产周期较长,受灾几率较高。入世后,棉农不但要承担市场风险,还要承担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为尽量减少自然灾害给棉农造成的损失,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棉花保险体系。
7.加大扶持力度,稳定棉花生产。一是制定棉花最低保护价;二是扩大棉花良种补贴规模;三是建立棉花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基金。
1.近年来棉花生产取得的成绩。①棉花区域布局不断优化集中。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全省基本形成了豫东、南阳盆地和豫北三大主产棉区。②优良新品种和先进植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1995年以来,全省开始实施科技兴棉战略,狠抓了“种、虫、膜、肥、密、调、套”等先进植棉技术的推广。目前,全省棉花生产已经形成以春棉为主、夏棉为辅,麦棉两熟制为主体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③棉花质量的总体水平稳步提高。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棉花生产波动较大。主要原因:一是棉花收购价格变化较大;二是病虫为害严重;三是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②单产水平较低。造成河南省棉花低产的主要原因:一是生产基础条件差;二是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三是投入普遍不足。③棉花质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河南省棉花质量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品质一致性差;二是异性纤维含量偏高;三是高等级棉(1~2级)比例偏小。造成棉花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规模小。
二、发展对策
1.恢复棉花生产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恢复棉花生产面积:一是适当增加麦套春棉面积;二是适当扩大麦套夏棉和麦后铁茬播种面积,建立超早熟棉花生产基地;三是充分利用棉花比较耐盐碱的特点,对沿黄沙荒地、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适当开垦,扩种棉花。
2.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建立棉花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区;二是加强对棉农和科技人员的培训。对科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充电”十分必要,另外,针对当前从事棉花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残人员,其科技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利用广播、电视、集会、宣传车等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根据农时把关键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三是强化科技攻关。
3.实施品质区划种植,提升棉花质量。从技术角度讲,按生态区域实行品质区域化种植——一地一质——将是提高原棉品质一致性的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一地一质”,即在生产、生态和经济条件相近的地区,推广种植一种类型纤维品质的棉花品种,做到同一品质类型的品种大面积种植、批量生产,从而从源头上解决棉花品质一致性差的问题。实施棉花品质区域种植,应当在科学研究、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各棉花主产区的生态、生产条件,选定主推品种,逐步实现“一地一质”。
4.改善棉田生产条件,夯实高产基础。首先,要不断培肥地力,增加棉田有机质含量,努力改造中低产田;其次,要积极发展引黄灌溉和扩大井灌面积,持续增加旱涝保收田面积,力争每4公顷棉田1眼机井;第三,要加强棉田水电配套设施建设,大力研究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建设永久性输水渠道,发展喷灌、滴灌等,努力提高水利用率;第四,在老棉区大力宣传推广轮作倒茬制发,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有效降低土壤病菌和虫卵基数。
5.推进产业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一是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棉花规模化大生产;二是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可有效改善信息资源占有状况,增强其市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鼓励多种棉花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在选择产业化模式时,应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允许多种模式并存,既可以是纺织企业或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结合,也可以采取棉农合作社的形式,关键是要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6.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完善棉花信息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建设公正、公开和权威的公益性棉花市场信息系统,通过及时、准确地发布棉花市场信息,为棉花生产者、经营者、纺织企业和国家宏观决策部门提供服务,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避免棉花生产的大起大落。二是建立健全棉花保险体系。棉花生产周期较长,受灾几率较高。入世后,棉农不但要承担市场风险,还要承担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为尽量减少自然灾害给棉农造成的损失,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棉花保险体系。
7.加大扶持力度,稳定棉花生产。一是制定棉花最低保护价;二是扩大棉花良种补贴规模;三是建立棉花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