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宿墨写人物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29001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墨指的是隔夜发酵的墨汁,胶和墨分离了,水分蒸发了,墨汁不再滋润新鲜。很少有人用宿墨作画,或许因为宿墨是难以掌握的,中国画要求“气韵生动”“以墨取韵”,如果不能妙用宿墨,容易下笔迂滞,失之板结,缺乏光彩。将宿墨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拓展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提炼富有意味的形式感,无疑是有创造性的。近代黄宾虹用宿墨画山水,今人吴山明用宿墨写人物。吴山明画人物用的是淡宿墨,取其幽淡朴素的趣味。为什么吴山明的淡宿墨人物画能够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呢?他利用了时间的秘密。经过了时间的消磨之后,宿墨清除了燥气,显得更为沉着。吴山明的人物画特点,一是线条蜿蜒曲折,如春蚓秋蛇,通过中锋行笔,以笔带墨,强化了具有速写效果的线笔特性;二是宿墨湿用,以水推墨,笔触与渗晕互相融合,显得淡雅空明。吴山明将之概括为“痕迹美里又带有肌理感,既扎实,又透亮,苍润结合,笔痕重叠,很有古意”。
  读了汪菊珍的散文集《东河沿人家》后,我立即想起了吴山明的淡宿墨人物画。《东河沿人家》写的是一个个的人物,每一篇都篇幅不长,短的一千多字,长的也不过四五千字,却勾画出每一个人不可轻视的一生。这是很见取舍功夫的,即便是再渺小的人物,再平凡的人生,值得记叙的事情总归是要费些笔墨的。在简短的篇幅里,汪菊珍还时常不经意地穿插闲笔、细节,文章的节奏有张有弛。这样的笔墨功夫,和吴山明的淡宿墨画法是妙处相近的,譬如线条劲省,譬如笔痕重叠,譬如浓入淡出……其中最为要紧的是,把握了时间的秘诀。吴山明所谓的“痕迹美”“肌理感”,是时间留下的“痕迹”和“肌理”。汪菊珍的创作则把握了散文作为时间的艺术之特质,她让时间开口说话。这些题材在作者的心里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发酵,作者在多年之后重新叙说这些人和事,自然多了一些沧桑,留下了“痕迹美”和“肌理感”。
  “蔡元房坐落在东河沿漕斗底向北十几米处,前后三进,东西厢楼各十一间”,这是集子的开篇之句。《东河沿人家》写的是一个浙东小镇,一个过去的时代,一户户人家,一个个生命故事。这是一组散文,更可以看作是一整篇大散文。从表面上看,作者的表达格局是依着蔡元房这三进建筑的结构,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写过去,写了这个逼仄空间的邻里、房客,又续写同这些人家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的众生。这一户户人家、一个个人,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一个人际格局,远近亲疏,人情伦理,都在一個整体之中,可谓是“呼吸与共”。从深层次看,作者的表达视角是时间视角,从自己的童年写起,一直写到少年和青年时期,“我”见证了人间世态的变化,生老病死,聚散枯荣,作者是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们,而时间又拉开了作者感受他们的距离,恰恰是拉开了这个距离,作品更具有张力,形成了内心与外在的共情结构。作者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关心、思考这些人物的遭遇,蔡元房人家就不单单是一个生活语境,它更是一个精神世界,一个命运共同体。蔡元房人家今天已经门庭改换,小镇也早就变了模样,但是,汪菊珍用笔墨留下了那些卑微生命的痕迹、肌理,建构了不可消磨的生命价值和灵魂家园。
  在逼仄之空间,人与人之间是局促的,也是没有隐秘可言的,甚至是影响到生命的尊严的。《年嫂》里有这么一段:
  原来,结婚这么久,他们小夫妻之间,还是井水不犯河水。年哥说,妻子水瑛,别的都好,就是太怕羞了。板壁后面住着老大哥,连句亲热话,她也不让说,何况别的。说到这里,平日里能说会道的年哥,竟然不管外面偷听着的姐妹,嚎啕大哭起来。
  《面店里的两个光棍伯伯》里有这么一段:
  润泰伯伯排行老大,下有两个弟弟,还有老母,和他的小弟住在蔡元房东的三间瓦屋里。他白天田里干活,三餐饭寄在小弟家。吃过晚饭,才拎着那个夜壶,到面店来睡觉。别把这个夜壶看得太简单,如果他不拎到小弟家去,可能会被人指责为败家。
  《老大哥》里有这么一段:
  老大哥终年穿得文质彬彬,只以为他是有钱老人,住在比谁都好的房子里。如今,却发现他在这个洞穴一般的地方,真的吗?为了探个究竟,后来我又进去过一次。这次,我又有了新发现,老大哥居然和大大妈拼用着一个灶间。那是穿堂后半间,低矮,更加黑咕隆咚。老大哥呆呆地站在一个灰缸前——算是他简易的灶台——好像在等待饭熟。宁可拼天下,不可拼厨下,这是老话。
  但是,这部作品处处都维护着生命的尊严,人性总是能够从生存的缝隙中挤出一处光亮,从凉薄的人世里透出一份温情。“老大哥”始终穿得文质彬彬,那份体面里有他的经历、他的品性、他的夙愿;“拎着夜壶”当街走的润泰伯伯其实十分敏感,到河边洗澡,“看到岸上还站着这么多人,他总是很快上岸”;年嫂不但吃得了苦,而且受得了委屈,心平气和,毫无怨言,“人家一个婆婆,常常嘀嘀咕咕,年嫂有两个婆婆呢”;先天痴呆的阿美却“呆有呆福”,入赘的阿良对她体贴入微,还生下了两个女儿两个儿子,而他们新婚之夜的秘密勾连着欢喜佛的传说,显出生命本能和生命伦理的双重美好;半聋半哑的德哥却有一双巧手,会女红,会剪纸,会烧菜,会养花,虽然他没有成家立业,孤独到老,但是,他没有放弃追求生活的美感;以报丧为独门活计的乔爹,本地姑娘因此并不愿意嫁给他忠厚实诚的儿子,留下一把油纸伞为遗物,这把伞成了千托万求讨来的儿媳妇教育孩子的道具……
  作者尤其善用闲笔,善写细节,景、物精微,三言两语,衬托了人物主体。汪菊珍这样写达琛姆妈家的门:“达琛姆妈常常鼓捣这门的边沿,所以,开门时它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声音,清脆,短暂。我几次察看过,只有一道浅黄的摩擦痕迹——好的门必须发出恰到好处的声音,既能防贼,又不聒噪了邻家。”那是何等精致、优雅地对待生活呀!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哪怕是洗衣服、洗碗盏,达琛姆妈都极为讲究,一丝不苟。就是这样一个品位不俗的人,“东河沿最聪明的女人”,命运有了大转折。“自从达琛爹退休回家,这个相敬如宾的模样难以维持了”,“最后一次最响,嘭——墙壁上瓷器开花的声音。随之,才是达琛姆妈的几声尖叫,凄厉、愤懑、恐惧、绝望。我母亲赶了过去,却敲不开外面的墙门。叫来蔡元房的二妈,二妈见到达琛姆妈满头满脸的血,吓得大跳,出人命啦。”再回头看前面作者写达琛姆妈洗碗盏的那些文字,就知道作者精雕细镂地描绘那些碗盏的图案、色泽、形态,是极为用心的。描绘达琛姆妈家的门和那些碗盏的闲笔、细节,不仅使作品内涵多了一些意思,使语言节奏多了一些活泼,而且更逼真、更微妙地还原了生活本身的形态。在中国画里,所谓“兼工带写”就是如此,总体上笔墨具有概括力,着眼于大处,简洁纯朴,但是在某一细部又精微无比,纤毫毕现,将形似与神似、苍劲与滋润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作者的写法“很有古意”的地方,是有笔记小说的味道。譬如,每一个人物出场,作者都先写外貌、形态,这就是一种很古老的写法。句子都很简短,又妥帖地使用了方言、俗话、俚语,语言氛围合乎人物所处身的时代。作者很少用形容词,也很少写对话,没有繁复的情节,更没有虚构悬念,这种不敷颜色、散漫随意的线笔勾描,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吴山明的人物画就是这样的,结构疏旷,用笔简约,以短线为主,以小尺幅居多,但是弘扬了情本体的美学传统。汪菊珍将温热、微苦的情感隐藏于冷静、淡然的语言之下,不疾不缓又有曲有折,流露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切、“看似寻常却奇崛”的大气、“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沉郁,她是以轻驭重、以小见大、以实带虚、以俗写雅,对于一个女性作家来说,这是殊为不易的。
   当然,这部散文作品不只是写了一个一个的人物,它还呈现出了一幅旧时代的图景,一份老底子的文化。那个年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但是底层人物在艰难处境中依旧坚守着亲情与爱,坚韧地寻求希望和温暖,对于充满焦虑和欲望的当下而言,它对于人性价值的观照和对于社会变迁的反思是有意义的。作者以一个青少年成长的视角来看这人间的变化,她的站位谦下,目光单纯,这和那些“精英”高高在上地书写底层的“苦难”是截然不同的。时间是无言的叙事者,时间也是生命的本质存在,这部作品里清醒的时间意识使之具有耐人寻味的人文性。我将这部散文集的写法比喻为宿墨画法,就是肯定它可贵的时间意识,而且它找到了恰当的语言载体,有什么样的文学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语言。长时间发酵过的语言,如同宿墨不复浮躁,如同陈酒芬芳悠远。
其他文献
我以为父亲葬礼之后几天,我就能返回波士顿。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我不得不修改返程机票,把返程日期改为不定期。  这个小地方也早已不允许土葬了。有的老一辈亲戚出谋划策,就是在偏僻的乡下找个地方偷偷埋葬,但我和我的姐姐、妹妹一致决定本分地把父亲火葬。在葬礼上,她们俩头上缠着白布条,哭得很厉害。我坚决不愿意缠那块颜色发黄、看起来脏兮兮的具有表演性质的白布条。我也没有大哭出声。大概在别人看来,我这个唯一的儿子
期刊
一、有望转世做人的狗  半山腰上一条旧了的小路哆嗦着拐了个弯,伸到尽头是一片绿沉沉的树和几垛白楞楞的墙,那是田弯村。  村庄半月形地打开,很宁静,宁静得有些奇怪,时间好像老得走不动了。那些停在草叶上的蝴蝶,你伸手去抓,它也不跑;甚至在飞舞的过程中都能随手抓到。是村子里没有了人,它们放松了警惕?远远的一个老农孤零零地戳在地上,像一棵落完了叶子的老树。  这里原有二十多户人家,到早几年的七八户、三五户
期刊
无题,或大雪覆盖你的行踪  玻璃屋顶,冬日高悬,缓慢的大雪把我压在深处。很多场景隐去,很多从光中溢出的孤独,无声无息。  我担忧我的名字喧嚷出金黄曲调。此时,我听见雪在焚烧的声响,扑打着一再消瘦下去的日子。山岗和城市退却了,边界移动着温柔的风暴。  我的双脚曾踏入幽深和遥远,我囚禁的夜晚逃离于生锈的栅栏,当鸟雀归巢,灯光抓住我的骨骼,多少时光会留下你的划痕。而乡野不停地重塑雪后的图景。  只是另一
期刊
暴 雨  一场大屠杀。雨点  也带着狂风的怨气  所有人都紧闭窗户。无家可归的  流浪者,人或动物  并没有多大区别。“梆梆梆”的关门声  掠过静立的弄堂。一群蠓虫  像群疯子,暴风雨里  经营它们的集中营。  它们是获得了自由吗?  焦躁,亢奋,面无表情。  天色变得更加恐怖  它们进入了大屠杀的现场  误 会  门开着,有人进  有人出。不要去为一个人做选择。  我在门里玩游戏  拨指针,拔白
期刊
古堰画乡  与时光对话  古堰,是打开的旧经卷  经文哗哗地,日夜流淌  在堰头静坐、发呆,打二十四式太极  风帆起来时候,我就把自己放进去  做一条破浪的彩鲤  古樟树藏下心情隐秘  三路红丝线,牵到爱情邮局  春天来了,草木和鸟雀交换喉舌  有说不完话语  雾锁连城啊!两岸三百叠  满街尽是遗落的画笔  而你,正倚窗初妆  书法南明山  山门落笔  虔诚持续扩散,像雏鸟般饥渴  意念中横着一根
期刊
某天晚上,我与丈夫躺在部队招待所那一米二的床上。由于那床实在太窄了,没法让我们两个人直接平躺,我们只能这样侧着身子睡才不至于掉地上去。我的脸就这么紧贴着他的胸,我听着他砰砰的心跳,脑子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对他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住在部队招待所,我们可以住到外面去。  这个想法有些异想天开,每一个临时来这儿的家属都住在招待所里,这里是部队的旅馆,里面有床铺、桌子、凳子,还有一间小卫生间,虽然说不
期刊
1  小卷毛、小可怜、小家伙、小尾巴、小不点儿,这些都是外号,他原本的名字叫曲吉多吉,噶陀活佛和仁登师傅都爱怜地叫他“我的小曲多”。  外号也好,名字也好,都有一个“小”字,这是因为,曲吉多吉真的很小,小小的脸,小小的眼睛,还有瘦瘦小小的身材,绛红色袈裟在他身上总是显得特别肥大,跟他一样八岁的嘎马巴桑的腰带总是勉强才够系上一圈,但曲吉多吉可以绕两圈,还有多余的来打结。  曲吉多吉的阿爸和阿妈就住在
期刊
槐树下的一群人  鲜花开在哪里?鲜花开在墙头上  躲着几只漂亮的小鸡,它们盲目着  看见一只虫,又看见另外一只  太阳小点就好了,太阳在缩小的过程中  从未伤害过任何人,我们有些谷粒散落在田坎上  更多的搬进了仓库。这时,老人们在槐树下  扇扑克,一张梅花六,一张红桃k  一枝花,巧妙地伸长了出来,落在她的脚下  但老太太并未注意这些,那还是年轻时的事  花有些倔,像她当儿媳妇那会  非要冒出头来
期刊
当上帝最初说  当上帝最初说“让那里有光吧”  他就意味着对于他不会有黑暗。  在那个时刻,他并没有考虑天空;  但树木早已在充满水,  鸟儿在接受空气和躯体。  然后,最初的风触及上帝的眼睛  他在一片光辉的云中看见了它  认为“这很好”。那时他并没有  考慮人们,广大的人们。  但他们早已在脱离树木而伫立,  在他们的心中解开  一个关于痛苦的构想。  当上帝最初想起夜晚  他并没有考虑睡眠。
期刊
一  史非洲是被冷醒的,他睁开眼,看见一只小黄鸭瞪着他。这只鸭子本来待在楼下浴室的褐色铁皮桶里面,现在它出现在史非洲的眼前,一晃一晃地浮着。史非洲翻了个身子,感受到身下床褥传来的潮意,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他直起身子,盘着腿坐在床上,盯着那只小黄鸭,终于清醒过来,意识到水已经涨到跟他的床一样高,然后马上抱起已经潮了的被子,从床头跳到去塔顶的铁梯上,准备把被子拿到塔顶晾一晾。  塔顶跟塔里面阴寒的样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