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

来源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美学》课程而言,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建构它的现代性的学科形象。从知识要求与价值功能来看,日常生活展示了其对于《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三方面的意义规定,即建构美学命题的世俗形象,增强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与更新美学知识的问题域。
其他文献
教师的隐性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的核心和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回忆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实况、反思教学情境来揭示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显性教学知识中隐含的隐性
悲剧性是李商隐生命的基调,更是他诗歌的基调。而忧患情结,作为他悲剧心理的重要内核,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诗歌创作。
由于课程决策者和课程实践者对课程的认识偏差,在对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文化进行选择时,应树立课程文化多元平等、互惠共生的理念。注意课程文化选择时的多方参与,鼓励
目的评估羟考酮复合布托啡诺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二次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5~40岁,孕周37~40周,体重65~85 kg,ASAⅠ或Ⅱ级。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学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网络文竽的现状及其发展,试图从审美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自由开放性和审美艺术性作出深层的阐释,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