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作文中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要么老生常谈,要么无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学生作文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学生积累的东西太少,没有米哪能成炊呢?因此,积累写作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根本所在。作为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找米下锅”,多积累写作素材,这样方能达到“思如泉涌”的目的。
一、教会学生从作品中积累素材。
1、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初中语文课本中有情文并茂的散文,有形象生动的小说,有意境深远的诗词,有平实准确的说明文,也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每篇课文都有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一课一总结,每学一篇课文,都让学生学习积累,积累好词好句、好的文学素材,积累课文的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再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联想旧课文,逐渐形成新旧联想意识,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2、从其他人文学科积累。要让学生建立人文学科意识,历来说文史不分家,中学的政治、历史等学科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源。如:有一个学生在写作时,便运用了《世界历史》中拿破仑的事例做论据:“他的的确确无时无刻不想当将军,英法士伦之战前,他仅是个名不见传的上尉,而后竟平步青云。五月政变、登基加冕、五败反法联盟,18世纪末19世纪初叱咤欧洲……”这样的论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打破学科封闭壁垒,主动熟悉其它学科教材,以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
3、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我认为,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必须从初一抓起,要求学生读一些课外书,包括文学名著、诗词杂论、报刊杂志等,逐步加大阅读量,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积累有用的作文素材。其次,还可以加大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的背诵量。记得多,用起来就如囊中取物,得心应手。
二、教会学生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也就无从去收集更好的写作素材了,因而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课堂作文”模式,引导学生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去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发现是创新之本,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让学生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他认为观察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素材和活生生的语言。因此,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圈子里,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老师就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接触、了解,尝试着对这些事和人作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学生心中的新鲜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比不上城里学生的见多识广,但是农村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禽兽游鱼、花草树木以及农村的民风民情,都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老师应抓住恰当的时机引导他们去观察、去积累。
三、教会学生从活动中去积累素材
虽然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很多,但有些作文素材是在生活中难以捕捉到的。我们应根据作文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如:野炊、扫墓、春游、调查、访问,或搞些读书、读报、演讲、知识竞赛等等。实践证明,开展活动后,学生不但有东西可写,而且写得生动具体,字里行间还会流露出真情实感。
四、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从中反映出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集中在某一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往事如烟”、“信念之柱”、“爱国情怀”......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出自己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
2、要让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积累素材时,一边广泛的阅读,一边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梳理、摘记,这样就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被没有写作素材所困。
五、教会学生善用素材,翻出新意
学生积累的素材,很多是人们习以为见的,如果你也用他也用,总是从人们习惯思维的角度来用,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大众化,缺乏深度,没有新意,就会让别人看了“倒胃口”。因此,教会学生从积累的素材中翻出新意就势在必行。
我们都知道“薛谭学讴”的故事。如果从故事中拈出“学无止境”的道理自然可取,也是一目了然的结论。但是假如我们不从薛谭的角度而从秦青的角度看,得出“教育要讲究方式”“身教重于言教”之类的道理无疑是有新意的。
再说说众所周知的“中国保尔”张海迪,常提的观点是“只要勇于与命运抗争就能创造出人间奇迹”,可是当我们换个角度看,还可以得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观点,这也是颇有新意的见解。
这两则材料都说明,从素材本身出发,对素材换个角度审视,就可以从素材中翻出新意来。至于积累的那些好词佳句、名诗名文,也要教会学生善用活用,把它们用到自己作文该用的地方,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
一、教会学生从作品中积累素材。
1、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初中语文课本中有情文并茂的散文,有形象生动的小说,有意境深远的诗词,有平实准确的说明文,也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每篇课文都有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一课一总结,每学一篇课文,都让学生学习积累,积累好词好句、好的文学素材,积累课文的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再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联想旧课文,逐渐形成新旧联想意识,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2、从其他人文学科积累。要让学生建立人文学科意识,历来说文史不分家,中学的政治、历史等学科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源。如:有一个学生在写作时,便运用了《世界历史》中拿破仑的事例做论据:“他的的确确无时无刻不想当将军,英法士伦之战前,他仅是个名不见传的上尉,而后竟平步青云。五月政变、登基加冕、五败反法联盟,18世纪末19世纪初叱咤欧洲……”这样的论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语文老师要善于打破学科封闭壁垒,主动熟悉其它学科教材,以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
3、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我认为,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必须从初一抓起,要求学生读一些课外书,包括文学名著、诗词杂论、报刊杂志等,逐步加大阅读量,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积累有用的作文素材。其次,还可以加大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的背诵量。记得多,用起来就如囊中取物,得心应手。
二、教会学生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也就无从去收集更好的写作素材了,因而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的“课堂作文”模式,引导学生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去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发现是创新之本,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让学生写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他认为观察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素材和活生生的语言。因此,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圈子里,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老师就应恰当地引导学生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观察、接触、了解,尝试着对这些事和人作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学生心中的新鲜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比不上城里学生的见多识广,但是农村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禽兽游鱼、花草树木以及农村的民风民情,都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老师应抓住恰当的时机引导他们去观察、去积累。
三、教会学生从活动中去积累素材
虽然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很多,但有些作文素材是在生活中难以捕捉到的。我们应根据作文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如:野炊、扫墓、春游、调查、访问,或搞些读书、读报、演讲、知识竞赛等等。实践证明,开展活动后,学生不但有东西可写,而且写得生动具体,字里行间还会流露出真情实感。
四、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让学生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从中反映出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想,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集中在某一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往事如烟”、“信念之柱”、“爱国情怀”......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出自己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
2、要让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积累素材时,一边广泛的阅读,一边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梳理、摘记,这样就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被没有写作素材所困。
五、教会学生善用素材,翻出新意
学生积累的素材,很多是人们习以为见的,如果你也用他也用,总是从人们习惯思维的角度来用,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大众化,缺乏深度,没有新意,就会让别人看了“倒胃口”。因此,教会学生从积累的素材中翻出新意就势在必行。
我们都知道“薛谭学讴”的故事。如果从故事中拈出“学无止境”的道理自然可取,也是一目了然的结论。但是假如我们不从薛谭的角度而从秦青的角度看,得出“教育要讲究方式”“身教重于言教”之类的道理无疑是有新意的。
再说说众所周知的“中国保尔”张海迪,常提的观点是“只要勇于与命运抗争就能创造出人间奇迹”,可是当我们换个角度看,还可以得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观点,这也是颇有新意的见解。
这两则材料都说明,从素材本身出发,对素材换个角度审视,就可以从素材中翻出新意来。至于积累的那些好词佳句、名诗名文,也要教会学生善用活用,把它们用到自己作文该用的地方,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