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并重教学文言文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朱元思书》编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胜,情感朴实真挚,文字简练隽永。文中没有生僻字,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下注释详实,学生学起来应该没多大难度。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想改变“朗读课文—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字词解析—文章翻译—内容分析”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希望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紧扣“语言”这根主线,通过学生读、说、议来达到“理解积累关键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妙处,体味作者情感,了解古人写景艺术”的目标。以此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阅读的例子,也是写作的范例。然而教学效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精彩的发言,没有动态的生成。
  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多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传授,照本宣科,而无视生动形象文言语境,课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讲课文,对每个字词都不放过,还苛求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出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学生在机械重复、死板琐碎地抄录背诵中忙得不亦乐乎。在“重言轻文”的课堂,教师只重视教师的“言”,而忽视学生的“言”,这里的“言”是指言语表达,课堂成了典型的满堂灌,死气沉沉。学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释词句、翻译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动形象、优美意境等有创意的表达。长期以往,文言文教学陷入学生怕学文言文,教师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与“重言轻文”相对的是另一个极端是“重文轻言。”“重文轻言”的课堂,有的教师喜欢把文体、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讲得无一遗漏,还用许多时间介绍作者的趣事、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写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时间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评价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对于文中的语言知识却讲得十分简略:实词仅止于课本下面的注释,虚词只是就句子讲讲其意义与用法,特殊句式也仅止于把句子疏通。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模拟表演等花样很多,课堂一片热闹。在重文轻言的课上,有的教师标榜着对文言文的张扬个性理解与即兴发挥,滔滔不绝、激情满怀,却忽视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结果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文言知识不落实,碰到具体的文言文读不懂,在蒙与猜中苦苦挣扎。记得宜昌市中考考过一道题“维舟处处是花开”,解释“维”的意思,据说这道题得分率不高,结果很令人吃惊。因为在七年级下册《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地维绝”的“维”解释为“绳子”,结合词类活用知识,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为“用绳子系”。由此可见“重文轻言”的课堂,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后,对于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知识收获甚少,即使有一些收获,也显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文”“言”并重。所谓“言”就是言语形式,“文”指思想内容,“言”与“文”是文言文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应立足于“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言”的过程中重视融合“文”的内涵。重“言”就是要重视词语积累、重视古汉语语法、重视句读与诵读、重视文言语感能力的培养;重“文”就是要率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悟文言文的丰富文化内涵,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当然每一篇文章无论从“言”还是从“文”的角度都有许多点值得教授、挖掘、探讨,若都兼顾到不仅时间不够,还会凌乱不堪。因此并非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落实文言和关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应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否则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年级、单元、课文整体把握,灵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级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八年级重点放在培养语感、学习古人写作技巧、语言的品位上;九年级重点文言词语的归类梳理积累,放在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文章的鉴赏感悟上。在单元教学中,一个单元四篇课文,也应有所侧重,如精读课文可“言”“文”兼顾,略读课文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带言”,灵活处理。同类型文章在教学中可采用层层推进方法处理。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描写山水的文章侧重于“言”,那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同类型的文章就可侧重于“文”。
  上面仅仅是从教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文言文,学生如何读懂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会学生学习“言”的方法,即要会正确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课堂上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还要教会学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样从具体的“言”去理解文章、文体、文化、文学、人文的内涵。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言”与“文”结合,教者还要注重教学生学;教者既要教知识教“实”,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愿我们“文”“言”并重教会学生学文言文,给文言文教学创造一个春天,让教师不再怕教文言文,让学生不再怕学文言文。
  ★作者单位:湖北秭归县九畹溪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太炎先生一九零六年六月出狱,即日东渡,在东京受到革命党人的隆重欢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民报》第6期,1906年7月)中,太炎先生提出了两大主张,即“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他提出了“以国粹为手段、为杠杆的民族革命主体性论。”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太炎先生表明了其对孔教、基督教
胡锦涛的这三次讲话,其内在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尊重两岸关系的现实,从民族大义出发,进行柔性诉求,对台湾社会释放最大的善意,团结最大多数的台湾人。      两会召开之时,恰逢台湾地区大选进入倒计时。在此敏感时刻,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就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在海内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释放了极大的善意    在讲话中,胡锦涛
10月28日,全同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在北京病逝。从各方的反应看,霍英东先生可谓极尽哀荣:在他弥留之际,包括胡锦涛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等都曾到医院探访;新华社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其遗体由专机运回香港,按国家领导人的规格安葬。在香港,特首曾荫权称霍英东是模范香港人;600多球员、球友自发到旺角球场为他默哀;平日里各执一词的传媒异口同声地称赞他的高风亮节。在一个价值观日益纷繁复杂的年代,一个人
一、积累必要的鉴赏知识  1.分清诗歌类别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样,依据题材的不同,可以把诗歌分为不同的类别,有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和赠友送别诗等。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方面各有特点,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一般特征,有利于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2.积累相关知识  诗歌往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诗歌的意外之象更需要仔细品味,这就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文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些思路也有借鉴日本的,比如说“翻两番”,实现“小康”等,就是在小平同志与日本领导人交换意见过程中形成的。    日本政治为何会日益保守化    《南风窗》:近几年中日关系多有曲折,许多人会回忆起1970年代中日关系比较顺畅的时期。从1970年代至今。日本政治的发展日益保守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徐敦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民意调查老百姓感觉最有亲近感的同家,排第一位的是美国
据印度高等教育信息网站(ndtv.com)2017年9月5日报道,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18世界大学排名中,印度的著名大學(如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班加罗尔的印度科学院等)排名下滑。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牛津大学蝉联第一,剑桥大学则从去年的第四上升到第二。这是自泰晤士报大学排名发布以来,首次出现前两名都是英国大学的情况。印度上榜的大学从31个下降到30个,并且其中8所大学排名有所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确定散文教学内容,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据我和同事的观察与研究,中学语文的散文教学,目前极少有教对内容的,往往是错的一塌糊涂,严重地违反读与写的常识”。导致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无视高中生散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下,在学术界,关于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经典美文具有可借鉴性和指导性,品读经典美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美文的选择  这里的经典美文主要是指既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极高的写作范文价值的优美散文等。教者在用足教材的同时,可进一步向纵
初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阅读的要求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注重把研究性学习全面融入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问题来带动学生,用问题来激活课堂,给阅读教学一片研究的天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一、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初中生天性好奇,他们往往有主动探求奥秘,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倾向。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