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的点心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壮是个大车司机,跑车时车主家管吃管住,每个月工资八千块。
  這在农村可算高工资了,所以每次跑车回来,他都拿出一家之主的派头,使唤媳妇儿干这干那的。
  这次大壮去了趟内蒙古,来回跑了十天,虽然是两个司机轮换着开,还是感觉很累,他一进家就往沙发上一躺,指使媳妇儿说:“先给我炒俩小菜儿,我要喝点儿。”
  这个家全指望着他这个顶梁柱呢,媳妇儿可不敢怠慢,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儿去择菜,这边菜还没择完,大壮就又大声地召唤她:“家里有什么点心,先给我拿点儿,再给我拿盒奶!饿了,先垫补一下。”
  媳妇儿还在继续择菜,没有动。
  大壮急了,喊了一声:“你耳朵聋了吗?”
  媳妇儿回头看了大壮一眼,说:“啥吃的也没有,你将就一会儿吧,饭一会儿就做好了。”
  大壮感觉媳妇儿的神色不太对劲儿,就坐起来问:“这是咋了,是不是又跟孩子们置气呢?我就不信,两个十岁的小崽子还能翻了天?你别着急,等会儿他们回来,我挨个儿揍他们一顿不就完了吗,有什么气可生的。”
  大壮的两个儿子是双胞胎,平时调皮淘气,没少惹夫妻俩生气。他本以为这样一说,媳妇儿的气儿就顺过来了,哪知道这次媳妇儿偏偏不是跟孩子们生气,而是生婆婆的气。她继续择着菜没好气地说:“孩子们都没有点心吃,也没有奶喝,你就别摆谱啦。”
  “没吃没喝?那怎么不去俺娘那儿拿,她那儿不是有的是嘛。你这个懒娘们儿,这几步道都不愿意走。”大壮不满地冲媳妇儿喊。
  媳妇儿扔下手里的菜,冲他发起火来:“你当我不想拿啊!可二壮不知道藏了什么坏心,这两次送给娘的都是过期货,点心过期,牛奶过期,你让孩子们怎么吃怎么喝?吃坏肚子怎么办?”
  “啥?二壮竟然给娘送过期的东西吃?不可能吧,我怎么不信呢?”大壮觉得媳妇儿是在说谎,二壮是他的亲弟弟,他的人品当哥哥的还能不知道,绝对不会做出那么不孝的事儿来。
  “不信你自己去你娘那屋看看吧,别好像我是个撒谎精,挑拨你们兄弟关系似的。”媳妇儿“啪”的一下把摘好的菜扔到了盆里。
  大壮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就往娘的家里走。老太太独居,住的是二壮的房子,一座四间房的旧院子。二壮大学毕业后上了两年班,随后就辞了职,跟同学合伙在县城开了一家装饰公司,生意不错,几年后就自己单干了。
  这几年,二壮挣了不少钱,在县城买了房子,换了车,平时不但对老娘很孝顺,帮衬大壮的时候也不少。
  大壮前年翻盖新房时二壮一下子就拿了五万,大壮媳妇儿子宫肌瘤住院时,住院费也是二壮交的。其他的像孩子们的衣服啦,零食啦,二壮每次回家都带回来好多。
  按说这样的好弟弟打着灯笼也难找,可大壮和媳妇儿在心里却并不感激二壮,还总是一副受之无愧的样子。
  原来,大壮只读完初中就辍学去打工了,挣的钱都交了家里;而二壮考上了大学,四年下来,也没少花家里的钱。大壮娶了老婆以后,老婆逐渐知道了过去的那些事,认为二壮帮衬他们都是应该的。
  大壮进屋门时看到老太太正拿着一块老婆饼往嘴里送,老婆饼香甜可口,不但娘喜欢吃,大壮和孩子们都很喜欢吃。看到大壮来了,娘把老婆饼递给他说:“壮回来了?这饼你吃了吧!”
  大壮没接母亲手里的老婆饼,而是去看装老婆饼的包装盒。
  这一看大壮的眼珠子就瞪大了,原来真像他媳妇儿说的那样,这些吃的保质期已经过一个月了。
  大壮气急败坏,夺过娘手里那块过期的老婆饼,一下子扔到了院里,向老娘吼道:“二壮就让你吃这个?都过期一个月了,你也不看着点儿!他想让你早点儿死啊,你就配合他呀?”
  母亲自然知道自己儿子的秉性,知道这是要出事儿,赶紧为二壮解释:“这是二壮上个月送来的,我没吃完,不会那么快过期的。”
  大壮没急着跟娘争辩,而是看了一下其他东西的包装,他一个一个地看,越看脸越不是正经色儿:一箱牛奶,过期了半个月;一盒月饼,过期了半个月;还有一箱桃酥,竟然也过期半个月了。
  看完后大壮的脸已经气得变白了,他不管不顾地扯起这些东西都扔到了院子里,老太太想挡都挡不住,只好由着他扔。
  扔完后大壮冲老太太吼了一声:“你也不用护着他了,我这就找二壮算账去!”
  一听大儿子这样说,母亲着急了,一把拽住了大壮的衣服说:“别去啊壮,二壮肯定不是有意的,他肯定不知道这些东西是过期的。他是你兄弟,你还不知道他是啥样人吗?”
  大壮用手拽开母亲,一边往外走一边气呼呼地喊:“我知道他是啥样人!可我不知道他亲娘供他上大学,如今他出息了,当大老板了,竟然让他亲娘吃过期的东西,这么黑心!”
  老太太急了,追出几步说:“壮,不能在外面瞎喊啊,叫外人笑话。”
  大壮气呼呼地回头看了老太太一眼,可不管街上有人没人,又吼了一句:“他还怕人笑话?他要有良心就不会让亲娘吃过期的点心、喝过期的奶了!”
  母亲明白阻挡不了大壮,赶紧回了家,哆嗦着爬到炕上拿起手机给二壮拨了电话。
  “二小啊———”老太太叫了一声二儿子的小名,情绪激动得说不成话了。
  “怎么了娘?您身体不舒服吗?”二壮着急地问。
  听到二壮说话,老太太稍微稳住了一些,颤巍巍地说:“大壮他,大壮他刚到我这儿大闹了一回。”
  “大闹?我哥跟您大闹什么?”二壮依然很着急。
  “他,他看了你送来的牛奶和点心的包装,说,那都是、都是过期的,他、他都给扔到院子里去了。”一句话,老太太结结巴巴打了好几个结才说完。
  老太太没说清,二壮误会了,轻松地笑着对母亲说:“谁让您吃过期的了?上次不是才给您带回去新的吗?我哥闹得对,叫我看见,我也得闹您,给您扔得更远。”   二壮误会了老太太,老太太这下更激动了,说话更磕巴了:“不是、不是啊二小———”
  二壯问:“那是什么啊娘,您慢点儿说,别着急。”
  老太太没经历过什么大事。家里的事从前都是老头管,老头死的时候孩子们也长大了,由孩子当家,像现在这样的事对她来说就是大事了,她还是很激动,结巴了好半天才在电话里说:“你哥扔的是这次、这次你新拿回来的点心和牛奶。”
  “新拿回去的?是过期的?怎么可能?”二壮一副不相信的语气。
  老太太“嗯”了一下说:“二小,娘知道你,一定是你没看仔细,你不会是有意的。”
  二壮赶紧跟娘解释:“娘,这次不是我亲自买的,是媳妇儿和孩子一起去的超市。她们俩性格一样,都是马大哈,肯定是买的时候没看生产日期。”
  这话一出,老太太的害怕又加了一层,赶紧说:“别问了别问了,别无事生非。过期的也能吃,又没坏,我吃这些天了也没事。我现在去找你哥,不让他去找你闹。”
  二壮赶紧说:“娘您不要去找他,这事我来解决,我跟我哥说。”
  二壮挂了娘的电话,立刻把电话打给哥哥。
  打通后还没说话呢,大壮的骂声就响起来了:“你想怎么着吧二壮?你是不是盼着娘早点儿死?她死了你就不用再惦记着给她买好吃的了,你就省心了!”
  一起长大的亲兄弟,哥哥的脾气他自然也很清楚,但二壮又不是个会说瞎话的人,急忙解释说:“哥,你先消消气,上次那点心是你弟妹和侄女一起去买的,她娘儿俩的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做什么都马大哈,准是没看生产日期,不会有别的歪心思。”
  大壮才不信这话,反驳道:“你说弟妹马大哈,她才奸着呢,给娘买个袄也买个棉布的,连个羽绒的都舍不得。”
  哥哥说出这话来二壮可不高兴了,马上回过去说:“那个棉布的是品牌货,比羽绒的还贵呢。”
  大壮哪里相信,喊了一句:“你们两口子一唱一和的,骗鬼去吧。”然后就气哼哼地把电话挂了。
  二壮拿着手机呆愣了半天,然后给媳妇儿打了个电话,问是咋回事。媳妇儿并没有着急,很淡定地说:“我下班后跟你解释。”
  媳妇儿下班后,看着急等在家里的二壮,不紧不慢地说:“我和孩子买的点心和牛奶真是过期的。”
  “啥?你们故意给老人买过期食品?”轻易不发脾气的二壮大喊了一声。
  媳妇儿赶忙解释,说:“你别这么激动嘛,听我说完。过期的只是包装,食品都是最新鲜的。”
  二壮问:“我怎么能不激动呢?那是我亲娘,出点岔子怎么办?况且大壮都知道了,打电话闹到我这儿来了。”
  媳妇儿笑着说:“这是咱们闺女出的主意。你不是一直都想把娘接过来住吗?她想出了这么个方案,目的是逼着老娘赶紧进城。”
  二壮更加糊涂了,他一直惦记接老娘来城里养老,可大壮两口子始终不同意,说老娘在乡下,有他们一家照顾着,更放心。
  看着二壮傻傻的样子,媳妇儿接着说:“你想想,大壮他们为什么不叫咱们把老人接过来?”
  “我知道。”二壮闷闷地说。
  二壮不傻,他早就明白大壮两口子的心思,母亲爱吃零食,他每周都回去给母亲送吃的,点心、牛奶、水果、补品,应有尽有。
  父亲没了,母亲独自生活不容易,这辈子为他们哥儿俩没少吃苦,他如今不差钱了,当然不会委屈母亲。大壮两口子呢,自己不尽孝不算,还尽想沾光,每天都叫两个孩子去奶奶家蹭吃蹭喝的,吃完了还要兜着走。
  老太太疼爱孙子,自己舍不得吃也愿意给孙子,所以虽然二壮每星期都不少往家送东西,可母亲能吃到嘴里的并不多。为了让母亲舍得吃,他只能越送越多,可这更加助长了大壮夫妻俩的贪心。
  二壮一直很心疼大哥,感觉自己上了大学应该为这个家多付出,现在不缺这俩钱,也不在乎了。
  “闺女说了,再给奶奶送东西时把包装换成过期的,大娘是个对吃很讲究也很挑剔的人,肯定不会让孩子吃过期食品,这样一来,她觉得沾不了光了,就会让咱们把奶奶接进城了。”媳妇儿为闺女的绝招感到很自豪。
  二壮叹了口气说:“你说这个,他们信吗?你买那个棉袄还被他们认为你是舍不得给老人买羽绒服呢。”
  “我用得着他们识货吗?我是孝敬老人的,自己心里无愧就行了,管他们怎么想呢?”媳妇儿刚才还高兴,一听这个生气了,转身进了厨房。
  “我看当时你还不如买个羽绒的,羽绒的比那个棉的还便宜三百多块,也落不下不是。”二壮埋怨着。
  门外,大壮两口子正贴着耳朵听里面的动静,开始来的时候还气呼呼的,但听着听着,他们的脸就红了。
其他文献
这天下午,李春山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是他从小就在一起玩的伙伴,后来两人都离开农村到城里安了家。这人告诉李春山,老家现在正搞新农村建设,最近盖了一批楼房,凡是响应号召主动拆迁的人,都可以低价得到一套楼房。到时候转手把楼房卖出去,弄个十几万不成问题。他最近回了乡下老家,正在办这事。  李春山一听就是一惊。原来,早在一个多月前,老家有个叫王二娃的人,提着一些土特产来找他,说是要买李春山家的老房子,搞
期刊
广福正在厂办公室上班,电话响了,他拿起听筒:“喂?”只听他老婆大喊:“中了!”广福一头雾水:“什么中了?”  老婆说:“中了五百万!彩票!刚才我看了电视上的摇奖!”  老婆挂了电话,广福还拿着听筒发呆。他压根儿没花钱买过彩票,这是怎么回事呢?  下班回到家,广福看到饭桌上摆满了各色菜肴,老婆过来给了广福一个热烈的拥抱。“老广,咱们中了五百万!你的功劳大大的!咱们好好庆祝一下!”  “可我没买过彩票
期刊
鑫茂社区的大学生村官曹玉华,年轻热情,做起事情来思维活跃,点子新,接地气。这不,最近曹玉华又在社区里组织了一个“晒晒各家‘传家宝’”的活动,一时间吸引了不少报名者。  社区二楼的展厅里,最受人关注的是周老师提供的三样藏品:一盏煤油灯,一张三好学生奖状,还有一套外国的收藏币。周老师告诉大家,年轻时为了贴补家用,每到深秋时节,他经常提着煤油灯守在村口的小河边捉蟹换几个钱。有一年,为了给儿子买一双运动鞋
期刊
沙河村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植韭菜,出产的韭菜颜色碧青,香味浓郁,是当地有名的特产,村里家家户户都是韭菜种植大户。  为了发展特色经济,村上今年搞了一个韭菜节,村民自编自演,一出二人转短剧“韭菜仙子遇状元”爆火。电视台录像,领导讲话,这么一倒饬,沙河村火了,韭菜热了,本来批发价三元一斤的韭菜卖到五元,韭农们高兴坏了。  可好景不长,那些菜贩子们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本村一个叫桂花的菜贩子自己开着三轮
期刊
邹振春是一名出租车司机,这天儿子学校的班主任打电话过来,说他儿子邹谢党已经两天没来上课了,也不在宿舍里,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邹振春心里一沉。前两天儿子刚给他打了电话,让他往银行卡上打了五千块钱,说是要参加什么冬令营。  邹振春立即赶往学校。他儿子邹谢党在县一中念初二,是个勤学上进的好学生,怎么突然间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一路上他是百思不得其解。  到了学校,班主任问他:“邹谢党最近有没有跟家里人
期刊
大清早,双秀火急火燎地从县城赶回了村里。进了自家的小院儿,她直奔仓房,找出锄头扛在了肩上,急匆匆地向南山坡下的苞米地走去。  双秀的孩子在县城念高三,过年时双秀跟在外省打工的丈夫商量好了,她要进城陪读,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工作。  陪读归陪读,家里的地不能耽误,双秀在乡下还种了二十亩地。燕子呢喃时,双秀回家雇人雇车,一天时间就把南山坡下的苞米和北大河边的大豆都种上了。  今年雨水勤,青青的小苗很快就
期刊
这天,周老爹牵过一头驴交到儿子周海的手上,说以后跑老鸦口集市卖木家具的营生就交给他了。  周海郑重地点了点头,眼瞅着老爹身子骨越来越差,自己年龄不小了,也该独当一面了。令他费解的是,父亲给他这头又瘦又黑的驴干啥?  周老爹瞪了儿子一眼:“绣花枕头不中用。可不能小瞧这驴子,走起路来,脚下可有劲呢,要知道这可是安法官退休前的宝贝疙瘩!”  提到安法官,周海眼前一亮。他早就听说安法官就是靠着这头驴子,翻
期刊
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了一种叫何罗鱼的生物,这种生物一首而十身,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  意思是说,再往北四百里,有座山叫谯明山,谯明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生长,满山都是石青和雄黄。谯明山上发源了一条河,名为谯水。谯水向西流入黄河。谯水中生长
期刊
李众生开了家“众生药店”,这几年风生水起,生意做得很不错。腊月廿九,他还在杭州联系业务,打算进一批春节期间所需的药品,当得知新冠肺炎暴发后,知道社区必然急需口罩,连忙给妻子王丽兰打了个电话,要她马上给所在的春江社区捐一箱口罩。  大年三十中午,李众生匆匆忙忙赶回家。他先到药店看了看,忽然发现放在仓库角落里的一箱口罩不见了。他担心的就是这个,难道妻子捐的是这箱口罩?如果真是这样,在这非常时期,可要出
期刊
明朝万历年间,绍兴府有个叫李炜的人,祖上开布行攒了点家业,但李炜不谙经营之道,只知道死读书,幻想一朝中举,谋个一官半职。几年过去,官没考上,布行生意日渐萧条,后来干脆关门了事。坐吃山空,李炜心中不禁失落烦闷,开始四处结交那些酸儒书生,每日饮酒空谈,潦倒度日。  这天,李炜又喝得醉醺醺地回来,看见家门口有人在争吵,上前一问才知道是家仆和一个提篮卖枣的走街生意人因为斤两的事争执起来。  卖枣人说:“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