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五月的微风中,弥散着鲜花的芬芳。澄澈的阳光下,绿叶闪烁着润泽的光芒。在这洋溢生机活力的繁盛季节里,记者如约来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楼,采访全国青联常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厅主任于法昌。敲门进屋时,正伏案审阅一份紧急材料的他,一边用笔在纸上修改,一边给同事打电话核实信息。脱口而出的准确数据,字斟句酌的严谨态度,让人感到工作的务实之风。
处理完手头文件,于法昌主任连忙起身招呼,带着歉意说道:“让你久等了。”在交谈的过程中,他时而会心微笑,时而目光深切,真诚地谈起一路走来的历程与感悟,那些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的成长故事,那种对待工作尽心竭力的敬业精神,传递出催人奋进的坚韧力量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时光如水,在不经意间漫过年华。回溯往昔,为理想奋斗的往事如串串珍珠在记忆深处熠熠闪光。1965年,于法昌出生在山东省梁山县。青山秀水,天地辽阔,他和伙伴们田间割草,河边牧羊,累了就倚在河滩上伴着拂面清风仰望蓝天白云,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与悠然快乐同样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生活的艰辛。鲁西南紧临河南,在山东属于贫困地区,忆起家乡那片土地,于法昌思绪万千:“我小时候虽不至于挨饿,但印象中到上大学之前,红薯是每天的主食,很少吃到白面。学校是乡中学也很简陋,我们用的是水泥砌成的桌椅,没有电,晚上点煤油灯或汽灯照明。在农村视野也很局限,记得我上英语课时学到‘巧克力’这个单词,包括我的老师在内全班没有人知道巧克力是什么。从小我们就要帮大人干像割麦子、掰玉米这类力所能及的农活,在田间地头凝视父辈辛苦劳作的身影,我不禁一阵心酸,心想日后要奋斗走出农村,不再让他们操心。”
成长于危困中,幸而有书为伴。于法昌从小喜欢读书,但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匮乏的农村书很难觅到,不知从哪儿传来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令他如获至宝,读了又读。对知识的由衷热爱和对改变命运的迫切愿望,成为他发奋学习的巨大动力。因为在学校成绩遥遥领先,于法昌在班主任田居显老师的鼓励下报考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改变人生命运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田老师是北京农业大学一名老大学生,对我一生影响很大。反右时他被打回老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受聘到我们学校教语文,是当地难得的知识分子。他看到我报考山东大学的志愿表后说,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是重点大学,你能有实力考上山大,就不妨试考北大。田老师很有见地,说法律专业以后很重要。他在办公桌前用蘸水钢笔为我改志愿的那一幕,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认真扎实的准备,于法昌最终如愿考上北京大学。当时录取通知书通过机要件形式投递,到达梁山县时已是8月下旬。他骑着自行车赶了50多里路,到县教育局取来通知书,家里乡里一片沸腾。多年以后,回想起当年阳光炽烈的午后,那个戴着眼镜、高高瘦瘦的自己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骑车飞驰的场景,于法昌仍旧十分感慨:“有人出身优裕,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有人很聪明,只需三五分精力就能把事情办好。我没有任何捷径可循,唯有靠勤勉一步一步往前走,花百分之百的气力做事,才能把各方面做好。当时虽然考上北大,但到学校就发现差距,班里很多大城市来的同学确实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我很注重学习他人身上优秀的东西。”
燕园四年,历历在目。在受“科学与民主”校风影响的氛围中,于法昌如饥似渴地探索学习、汲取丰富知识。无论是夜晚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里,抑或校园摇曳婆娑的树影下,都曾留下他专注读书的身影。谈起与书结缘的收获,于法昌饱含感情:“大学期间,用图书卡一次能借十多本书,很方便。那时我真是博览群书,《简爱》、《飘》、《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等世界经典名著,语言优美,情节动人,每看一遍都有不同感受。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哲学,阅读之余写了几篇文章,被教哲学公共课的李士坤教授看到,他觉得一个大二学生能对哲学有这样深入的思考,非常难得。法律系是北大的大系,当时北大共有1万2千名学生,法律系就有一千多人。上课时,李教授特意让我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萨特的存在主义。关于法律的书我看得更多,那四年练就优秀的专业基本功。宋代大文豪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启发我明白只有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大有可为。”
时至今日,只要稍有空闲,于法昌几乎都要抽出时间看书充电。他认为读好书,首先要读经典著作,其中渊博的知识、敏锐深刻的思维、雄辩透彻的分析、质朴隽永的文字,常使人惊叹不已、受用不尽。一本好书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未知。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培养一个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多少人在看书,看哪些书,反映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影响整个团队的未来发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劝学》中的名言激励自己,鲜有懈怠。
修己以敬 不为不成
光影流转,倏然而逝。进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作十多年来,于法昌历任总局机关团委书记、处长、司长等职,2010年起任总局办公厅主任,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要求自己迅速进入角色,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他认真地对记者讲道:“敬业属于职业道德范畴,要求每个人在岗位上一心一意,精益求精。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一生中要始终思进取,对事业尽心尽力,‘执事敬’,‘修己以敬’。干工作需要一股精气神!”
在市场司工作时,于法昌协助司长负责商品市场规范、农资市场监管、汽车市场监管等工作。市场司业务繁杂,一年中接到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最多,与相关部门协调联系最多。他每年出差时间近二百天,到处应对解决突发问题。有一段时间,全国部分地区爆发禽流感疫情,于法昌几乎每周都要陪总局领导到国务院开会研究疫情防控等问题。每次回来后,他既要将会议精神进行整理,又要提出工商部门的应对措施及建议。即便会开到很晚,第二天早上他也会把整理好的翔实材料放到总局领导办公桌上,从未误事。对此,于法昌回忆道:“这期间,也是市场司代总局发文最多的时期。记得也是从那时起,总局响应节能减排号召,下班后和周六日办公室不再供空调,很多个晚上和周末,我光着膀子在办公室写材料。现在想起来当时确实辛苦,但无论文字写作,还是应急处理等方面,自己均有长足进步。” 天空一色蔚蓝,悠远透彻,五色风马旗在高天艳阳下猎猎招展。时间的钟摆来到2001年,于法昌作为第三批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到拉萨,任西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援藏三年令我非常难忘,西藏自然景观丰富美丽,文化独特悠久,我们单位藏族同事超过75%,大家相处真诚和睦。”他深情谈起自己的高原岁月,“我在西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分管法规、财务、商标等部门,工作量大,尤其法律法规这块涉及很多内容。同时我额外承担机关所有的文字审核把关工作,包括重要讲话、文件起草,这是自治区工商局领导对我的信任。有一件事我到现在记忆犹新,当时多家内地啤酒品牌已进入西藏销量很好,而当地自产的‘拉萨啤酒’则一直未创出品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很重视,希望援藏干部发挥优势,协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商标方面给予支持,以帮助培育民族地区品牌,支持地方经济。2002、2003两年期间,我将此事作为重点,多次进京向总局沟通汇报,总局也派人到啤酒厂实地指导企业如何树立商标知识产权意识和加强品牌保护。经过一番努力,‘拉萨啤酒’终于符合标准,被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西藏地区第一个‘驰名商标’,意义重大。十年过去了,现在西藏已经有多家地区品牌,但自治区领导每每与我们见面提及此事,仍旧心怀谢意与感动。”
西藏地广人稀,地市间距离遥远。“新世纪之初林芝、日喀则、阿里等地不通飞机,公路也只有几条主要干道是柏油路,而且西藏的很多路修在山壁上,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万丈深渊,因此在西藏下乡相当艰苦。”各地奔波,风尘仆仆,三年间于法昌跑遍了全区7个地市调研慰问、指导工作。2004年5月底,在还有一个多月就援藏期满返京之际,《行政许可法》发布,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让他去阿里地区作辅导。6月1日出发,荒原没有路和路标,唯有前车碾过的辙印,隐约指向阿里方向。刚到日喀则,大雪从天而降,道路更模糊危险,紧张的情景于法昌至今难以言述:“车至措勤县后走错路,又不敢倒车回来,怕再迷路,就一直往前开。后来到改则县亚热乡,我们用卫星电话与阿里的同志通话告知位置,就这样用了三天时间,我们才到。”为了讲好课,于法昌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因沿途时间较长、水土不服,到阿里不久就出现高原反应不得不输液,但翌日清晨他顽强地克服身体不适,热情饱满地为地区和附近几个县工商局的同志做精彩讲座,受到欢迎和好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变化增多,力度加大,工商职能在新环境中不断完善。在援藏期间,于法昌在工作中了解到西藏同志的诉求,向总局提议为西藏工商系统同志开展业务培训,得到总局大力支持。根据西藏实际情况,他向总局建议采取两种培训模式:“一种是请内地同志进藏讲课,既使更多的学员得到面对面的培训机会,又节约交通成本。从我那时开始,这项制度延续至今十年未曾间断。另一种是在西藏全区选择部分同志到总局设在深圳的培训学院进行短期学习。一次,我用自己的三千元钱授课费买水果送到自治区工商局同志的宿舍,他们高兴地说:‘于局长还这么关心我们!’”三年援藏路,切切高原情。2005年,于法昌再赴西藏参加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2012年他又带家人故地重游,每看到变化都充满欣喜。
不辞辛苦,不为不成。总局党组决定由工商学会牵头编写《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于法昌任编委会执行主任。他介绍道:“工商管理部门普遍被认为是行政执法部门,大家认知停留在操作层面,但工商行政管理系统42万人庞大的司法队伍没有理论指导说不过去。为写好《概论》,我和编写组成员把1978年工商局恢复建制以来各级领导讲话和前辈写的总结文章找齐,这是一项浩大工程。我负责第三章《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的编撰,阐述工商行政管理在整个经济社会宏观大局中的定位。写这一章很难,首先要符合国情,其次我国正处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前面没有先例,外国职能机构里又没有独立的工商管理部门,因此难以借鉴。经多方搜集资料,加上自己深思熟虑高质量完成后,得到大家认可。”作为主要统稿人,这部45万字的书稿于法昌看了十多遍,从章节体例、逻辑结构、主要观点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一字不漏,总局领导对此高度称赞。无需豪言壮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已见他的精诚敬业。
青年工作 青春情怀
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法昌从事青年工作多年。怀想与青年相处的美好时光,他表情舒展,内心愉悦:“那时我还是小伙子,活力四射,经常和团员青年们一起畅谈人生,妙手著文章;登高远望,在碧波里荡起双浆。”
于法昌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团委书记后组织的第一次团日活动,至今为机关同事津津乐道。1995年初夏,总局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他提议去白洋淀,机关各部门青年60多人报名。“临行前,我给大家作动员,说第一次活动我们一定要搞好。首先安全不能出问题,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要有体会,得到提升。我讲得实在,大家也配合,一路秩序特别好。到保定当晚,我们和当地工商局同志联欢,场面热烈,大家踊跃表演节目,展示出总局青年应有的形象。第二天在白洋淀,我们寻访雁翎队老队员,而后去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重温历史。我们在白洋淀泛舟,充满青春气息的歌声和欢笑声穿过红荷绿柳,飘向远方。这次打破传统形式的活动,活跃了气氛,机关团委有了凝聚力。”
在于法昌的倡导下,总局机关团员青年活动形式日渐多样。他欣慰地看到这种传统在今天的延续和发扬:“现在活动形式更丰富了,比如最近的‘三同’活动,安排机关年轻公务员到基层工商所与当地同志互动,去的都是位置偏僻、条件艰苦的工商所,亲身感受基层同志怎样在一线开展工商执法工作。作为办公厅主任,每次团委搞活动我都给予大力支持,因为对共青团非常有感情。”
除任总局机关团委书记外,于法昌还是第二、第四届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现任全国青联常委。在总局机关青年系列辅导报告中,他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令人心悦诚服,受益良多。于法昌真诚地谈起青年成长需要具备的几种素质品格:“首先是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的成长很难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时采取什么样的心态至关重要。面对同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乐观于门内的宁静;有人悲观于门外的风雨,有人乐观于门外的彩虹。两种心境,结果各异。第二要学会沉潜。甘于沉下去,才能浮上来。在机关也是如此,现在不少年轻人有时眼高手低,看别人做的工作都觉得简单,但真正做起来自己又不行。起初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否用心一段时间后差距就能看出来。第三学会尊重他人,要有宽容之心。有一首古诗写得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昂首看到的是睛空万里,我低头看到的也是蓝天白云。我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为了更好地进步。”
此外,于法昌还希望青年人注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提倡阅读《四书五经》:“它的内容涉及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统治基础、军事斗争、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方面面,是古人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其语言千锤百炼,字字如金,写人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抒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论爱情,‘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青年人的一生大有裨益。”
忆及与青年一起成长的岁月,于法昌言语中满含真挚热情。他微笑着打开手机,为记者轻声念诵“五四”青年节时,其他青联委员发来的问候短信:“‘我们逝去的是青春,永驻的是友谊、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的确如此。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有一则‘蜗牛与雄鹰’的故事对我启发很大: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端,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二是蜗牛,只能持之以恒地爬上去。从最下面爬到顶端可能要很长时间,过程难一帆风顺,屡次掉下再爬终至巅峰。此时,无论雄鹰还是蜗牛,凡辛勤付出、执著坚持,都会得到相应收获,看到灿烂风景。正所谓‘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责任编辑 陈晰
处理完手头文件,于法昌主任连忙起身招呼,带着歉意说道:“让你久等了。”在交谈的过程中,他时而会心微笑,时而目光深切,真诚地谈起一路走来的历程与感悟,那些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的成长故事,那种对待工作尽心竭力的敬业精神,传递出催人奋进的坚韧力量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时光如水,在不经意间漫过年华。回溯往昔,为理想奋斗的往事如串串珍珠在记忆深处熠熠闪光。1965年,于法昌出生在山东省梁山县。青山秀水,天地辽阔,他和伙伴们田间割草,河边牧羊,累了就倚在河滩上伴着拂面清风仰望蓝天白云,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与悠然快乐同样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生活的艰辛。鲁西南紧临河南,在山东属于贫困地区,忆起家乡那片土地,于法昌思绪万千:“我小时候虽不至于挨饿,但印象中到上大学之前,红薯是每天的主食,很少吃到白面。学校是乡中学也很简陋,我们用的是水泥砌成的桌椅,没有电,晚上点煤油灯或汽灯照明。在农村视野也很局限,记得我上英语课时学到‘巧克力’这个单词,包括我的老师在内全班没有人知道巧克力是什么。从小我们就要帮大人干像割麦子、掰玉米这类力所能及的农活,在田间地头凝视父辈辛苦劳作的身影,我不禁一阵心酸,心想日后要奋斗走出农村,不再让他们操心。”
成长于危困中,幸而有书为伴。于法昌从小喜欢读书,但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匮乏的农村书很难觅到,不知从哪儿传来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令他如获至宝,读了又读。对知识的由衷热爱和对改变命运的迫切愿望,成为他发奋学习的巨大动力。因为在学校成绩遥遥领先,于法昌在班主任田居显老师的鼓励下报考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改变人生命运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田老师是北京农业大学一名老大学生,对我一生影响很大。反右时他被打回老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受聘到我们学校教语文,是当地难得的知识分子。他看到我报考山东大学的志愿表后说,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是重点大学,你能有实力考上山大,就不妨试考北大。田老师很有见地,说法律专业以后很重要。他在办公桌前用蘸水钢笔为我改志愿的那一幕,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认真扎实的准备,于法昌最终如愿考上北京大学。当时录取通知书通过机要件形式投递,到达梁山县时已是8月下旬。他骑着自行车赶了50多里路,到县教育局取来通知书,家里乡里一片沸腾。多年以后,回想起当年阳光炽烈的午后,那个戴着眼镜、高高瘦瘦的自己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上骑车飞驰的场景,于法昌仍旧十分感慨:“有人出身优裕,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有人很聪明,只需三五分精力就能把事情办好。我没有任何捷径可循,唯有靠勤勉一步一步往前走,花百分之百的气力做事,才能把各方面做好。当时虽然考上北大,但到学校就发现差距,班里很多大城市来的同学确实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我很注重学习他人身上优秀的东西。”
燕园四年,历历在目。在受“科学与民主”校风影响的氛围中,于法昌如饥似渴地探索学习、汲取丰富知识。无论是夜晚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里,抑或校园摇曳婆娑的树影下,都曾留下他专注读书的身影。谈起与书结缘的收获,于法昌饱含感情:“大学期间,用图书卡一次能借十多本书,很方便。那时我真是博览群书,《简爱》、《飘》、《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等世界经典名著,语言优美,情节动人,每看一遍都有不同感受。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哲学,阅读之余写了几篇文章,被教哲学公共课的李士坤教授看到,他觉得一个大二学生能对哲学有这样深入的思考,非常难得。法律系是北大的大系,当时北大共有1万2千名学生,法律系就有一千多人。上课时,李教授特意让我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萨特的存在主义。关于法律的书我看得更多,那四年练就优秀的专业基本功。宋代大文豪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启发我明白只有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大有可为。”
时至今日,只要稍有空闲,于法昌几乎都要抽出时间看书充电。他认为读好书,首先要读经典著作,其中渊博的知识、敏锐深刻的思维、雄辩透彻的分析、质朴隽永的文字,常使人惊叹不已、受用不尽。一本好书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未知。读书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培养一个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多少人在看书,看哪些书,反映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影响整个团队的未来发展。“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劝学》中的名言激励自己,鲜有懈怠。
修己以敬 不为不成
光影流转,倏然而逝。进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作十多年来,于法昌历任总局机关团委书记、处长、司长等职,2010年起任总局办公厅主任,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要求自己迅速进入角色,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他认真地对记者讲道:“敬业属于职业道德范畴,要求每个人在岗位上一心一意,精益求精。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一生中要始终思进取,对事业尽心尽力,‘执事敬’,‘修己以敬’。干工作需要一股精气神!”
在市场司工作时,于法昌协助司长负责商品市场规范、农资市场监管、汽车市场监管等工作。市场司业务繁杂,一年中接到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最多,与相关部门协调联系最多。他每年出差时间近二百天,到处应对解决突发问题。有一段时间,全国部分地区爆发禽流感疫情,于法昌几乎每周都要陪总局领导到国务院开会研究疫情防控等问题。每次回来后,他既要将会议精神进行整理,又要提出工商部门的应对措施及建议。即便会开到很晚,第二天早上他也会把整理好的翔实材料放到总局领导办公桌上,从未误事。对此,于法昌回忆道:“这期间,也是市场司代总局发文最多的时期。记得也是从那时起,总局响应节能减排号召,下班后和周六日办公室不再供空调,很多个晚上和周末,我光着膀子在办公室写材料。现在想起来当时确实辛苦,但无论文字写作,还是应急处理等方面,自己均有长足进步。” 天空一色蔚蓝,悠远透彻,五色风马旗在高天艳阳下猎猎招展。时间的钟摆来到2001年,于法昌作为第三批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到拉萨,任西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援藏三年令我非常难忘,西藏自然景观丰富美丽,文化独特悠久,我们单位藏族同事超过75%,大家相处真诚和睦。”他深情谈起自己的高原岁月,“我在西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分管法规、财务、商标等部门,工作量大,尤其法律法规这块涉及很多内容。同时我额外承担机关所有的文字审核把关工作,包括重要讲话、文件起草,这是自治区工商局领导对我的信任。有一件事我到现在记忆犹新,当时多家内地啤酒品牌已进入西藏销量很好,而当地自产的‘拉萨啤酒’则一直未创出品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此很重视,希望援藏干部发挥优势,协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商标方面给予支持,以帮助培育民族地区品牌,支持地方经济。2002、2003两年期间,我将此事作为重点,多次进京向总局沟通汇报,总局也派人到啤酒厂实地指导企业如何树立商标知识产权意识和加强品牌保护。经过一番努力,‘拉萨啤酒’终于符合标准,被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西藏地区第一个‘驰名商标’,意义重大。十年过去了,现在西藏已经有多家地区品牌,但自治区领导每每与我们见面提及此事,仍旧心怀谢意与感动。”
西藏地广人稀,地市间距离遥远。“新世纪之初林芝、日喀则、阿里等地不通飞机,公路也只有几条主要干道是柏油路,而且西藏的很多路修在山壁上,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万丈深渊,因此在西藏下乡相当艰苦。”各地奔波,风尘仆仆,三年间于法昌跑遍了全区7个地市调研慰问、指导工作。2004年5月底,在还有一个多月就援藏期满返京之际,《行政许可法》发布,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让他去阿里地区作辅导。6月1日出发,荒原没有路和路标,唯有前车碾过的辙印,隐约指向阿里方向。刚到日喀则,大雪从天而降,道路更模糊危险,紧张的情景于法昌至今难以言述:“车至措勤县后走错路,又不敢倒车回来,怕再迷路,就一直往前开。后来到改则县亚热乡,我们用卫星电话与阿里的同志通话告知位置,就这样用了三天时间,我们才到。”为了讲好课,于法昌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因沿途时间较长、水土不服,到阿里不久就出现高原反应不得不输液,但翌日清晨他顽强地克服身体不适,热情饱满地为地区和附近几个县工商局的同志做精彩讲座,受到欢迎和好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变化增多,力度加大,工商职能在新环境中不断完善。在援藏期间,于法昌在工作中了解到西藏同志的诉求,向总局提议为西藏工商系统同志开展业务培训,得到总局大力支持。根据西藏实际情况,他向总局建议采取两种培训模式:“一种是请内地同志进藏讲课,既使更多的学员得到面对面的培训机会,又节约交通成本。从我那时开始,这项制度延续至今十年未曾间断。另一种是在西藏全区选择部分同志到总局设在深圳的培训学院进行短期学习。一次,我用自己的三千元钱授课费买水果送到自治区工商局同志的宿舍,他们高兴地说:‘于局长还这么关心我们!’”三年援藏路,切切高原情。2005年,于法昌再赴西藏参加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2012年他又带家人故地重游,每看到变化都充满欣喜。
不辞辛苦,不为不成。总局党组决定由工商学会牵头编写《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概论》,于法昌任编委会执行主任。他介绍道:“工商管理部门普遍被认为是行政执法部门,大家认知停留在操作层面,但工商行政管理系统42万人庞大的司法队伍没有理论指导说不过去。为写好《概论》,我和编写组成员把1978年工商局恢复建制以来各级领导讲话和前辈写的总结文章找齐,这是一项浩大工程。我负责第三章《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的编撰,阐述工商行政管理在整个经济社会宏观大局中的定位。写这一章很难,首先要符合国情,其次我国正处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前面没有先例,外国职能机构里又没有独立的工商管理部门,因此难以借鉴。经多方搜集资料,加上自己深思熟虑高质量完成后,得到大家认可。”作为主要统稿人,这部45万字的书稿于法昌看了十多遍,从章节体例、逻辑结构、主要观点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一字不漏,总局领导对此高度称赞。无需豪言壮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已见他的精诚敬业。
青年工作 青春情怀
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法昌从事青年工作多年。怀想与青年相处的美好时光,他表情舒展,内心愉悦:“那时我还是小伙子,活力四射,经常和团员青年们一起畅谈人生,妙手著文章;登高远望,在碧波里荡起双浆。”
于法昌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团委书记后组织的第一次团日活动,至今为机关同事津津乐道。1995年初夏,总局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他提议去白洋淀,机关各部门青年60多人报名。“临行前,我给大家作动员,说第一次活动我们一定要搞好。首先安全不能出问题,其次在活动过程中要有体会,得到提升。我讲得实在,大家也配合,一路秩序特别好。到保定当晚,我们和当地工商局同志联欢,场面热烈,大家踊跃表演节目,展示出总局青年应有的形象。第二天在白洋淀,我们寻访雁翎队老队员,而后去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重温历史。我们在白洋淀泛舟,充满青春气息的歌声和欢笑声穿过红荷绿柳,飘向远方。这次打破传统形式的活动,活跃了气氛,机关团委有了凝聚力。”
在于法昌的倡导下,总局机关团员青年活动形式日渐多样。他欣慰地看到这种传统在今天的延续和发扬:“现在活动形式更丰富了,比如最近的‘三同’活动,安排机关年轻公务员到基层工商所与当地同志互动,去的都是位置偏僻、条件艰苦的工商所,亲身感受基层同志怎样在一线开展工商执法工作。作为办公厅主任,每次团委搞活动我都给予大力支持,因为对共青团非常有感情。”
除任总局机关团委书记外,于法昌还是第二、第四届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现任全国青联常委。在总局机关青年系列辅导报告中,他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令人心悦诚服,受益良多。于法昌真诚地谈起青年成长需要具备的几种素质品格:“首先是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的成长很难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时采取什么样的心态至关重要。面对同一扇门,有人悲观于门内的黑暗,有人乐观于门内的宁静;有人悲观于门外的风雨,有人乐观于门外的彩虹。两种心境,结果各异。第二要学会沉潜。甘于沉下去,才能浮上来。在机关也是如此,现在不少年轻人有时眼高手低,看别人做的工作都觉得简单,但真正做起来自己又不行。起初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否用心一段时间后差距就能看出来。第三学会尊重他人,要有宽容之心。有一首古诗写得好:‘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昂首看到的是睛空万里,我低头看到的也是蓝天白云。我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为了更好地进步。”
此外,于法昌还希望青年人注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提倡阅读《四书五经》:“它的内容涉及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统治基础、军事斗争、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方面面,是古人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其语言千锤百炼,字字如金,写人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抒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论爱情,‘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青年人的一生大有裨益。”
忆及与青年一起成长的岁月,于法昌言语中满含真挚热情。他微笑着打开手机,为记者轻声念诵“五四”青年节时,其他青联委员发来的问候短信:“‘我们逝去的是青春,永驻的是友谊、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的确如此。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有一则‘蜗牛与雄鹰’的故事对我启发很大: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端,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二是蜗牛,只能持之以恒地爬上去。从最下面爬到顶端可能要很长时间,过程难一帆风顺,屡次掉下再爬终至巅峰。此时,无论雄鹰还是蜗牛,凡辛勤付出、执著坚持,都会得到相应收获,看到灿烂风景。正所谓‘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