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排队的秩序
从全世界来看,排队似乎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许多场合都需要排队。在世界各地很多场合,人们都愿意自觉排队,即使无人看管,也没有插队现象。
最有名的例子发生在二战时期,当时英国物资严重缺乏,汽油、衣服、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都供应不足,只能計量分配。英国百姓都必须按次序领取救济品,而他们都老老实实地排队,即使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蜂拥而上、挤作一团的局面。乃至于到最后,英国人以此为傲,把自觉排队视作英国“国民精神”的表现之一。在西班牙及很多拉丁美洲国家,排队盛行,人们还因此常说一句俗语:“谁是最后一个?”当人们进入某个场所时,会不由自主地这样问,以确定自己应该站在谁的后面排队。
有序排队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但在第三世界国家,人们排队的秩序也不遑多让。上世纪70年代,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人口第七大国——尼日利亚发生了石油短缺。当时石油供应极其紧张,导致加油站外滞留了大量客户,然而这些客户显得很有秩序,在加油站外排起了长队,耐心等待。
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初,排队秩序可以说很不好,但经历30多年的经济发展之后,文明程度大大提高,现在全民排队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
排队道德受权威支配
人们自觉排队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呢?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安排一些人到纽约的火车站和彩票投注站插队,这些地方人流量大,排队比较普遍。他要求插队者要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插进去,一般插在队伍前端的第三和第四个人之间,而且插进去至少停留1分钟。
那些排队的人看到有人插队非常不高兴,其中约15%会表现出难看的表情和敌视的目光,约20%会大声喊叫,让插队者“回到后面去!”这些愤怒的排队者中,约有10%会忍无可忍,上升到“肢体动作”,怒冲冲过去直接强行把插队者拉出队伍,当然也有温柔些的,会拽拽插队者的袖子,示意他赶紧出来。
另一方面,插队者的表现更有趣。米尔格莱姆发现,插队者往往需要花30分钟准备,才能鼓起足够的勇气去插队。为完成这项任务,他们非常焦虑,以至于有的脸色惨白,恶心难受。
这种现象,与20世纪60年代米尔格莱姆开展的另一个心理实验相印证。那个实验里,参与者被要求对别人施以不同电压的电击,即使明知自己的做法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但还是会听从权威去做,这说明人们的道德倾向很大程度上受权威支配。在插队实验里也是这样,插队者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仍然听从“权威”去插队,而排队的人也有自己的“权威”,因此极力反对插队。
强互惠理论
美国休斯顿大学一位法学家认为,排队的权威源自强互惠理论。在人类群体里,一般人们天生具有团队合作的本能,每个人都会做出公平的贡献,也就是利他行为。假如在一项团队合作中有人不合作(如插队),人们就会惩罚他,即使所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因为人们对公平的认知大于其眼前的个人利益。这种机制会产生长期稳定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人类群体的健康发展。
在超市、机场、食堂等地方,如果看到排着一组队伍,就会自发激起一个人内在的互惠合作本能,自觉地排到队尾。这种情景就释放了强互惠理论的显著信号,传递着人类合作的天性。
在排队时,只要人们相信每人都会受到公平对待,就会耐心而高兴地排队。但如果有人破坏规则,其他人感觉不到原来的“强互惠”,就会因此愤怒,甚至导致严重的肢体冲突。如果排队秩序混乱,当人们对其他人失去合作信心,又掌控不了局面时,就会放弃排队,争抢着往前挤。所以,强互惠理论是需要人们一起合作才能成立的。
从全世界来看,排队似乎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许多场合都需要排队。在世界各地很多场合,人们都愿意自觉排队,即使无人看管,也没有插队现象。
最有名的例子发生在二战时期,当时英国物资严重缺乏,汽油、衣服、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都供应不足,只能計量分配。英国百姓都必须按次序领取救济品,而他们都老老实实地排队,即使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蜂拥而上、挤作一团的局面。乃至于到最后,英国人以此为傲,把自觉排队视作英国“国民精神”的表现之一。在西班牙及很多拉丁美洲国家,排队盛行,人们还因此常说一句俗语:“谁是最后一个?”当人们进入某个场所时,会不由自主地这样问,以确定自己应该站在谁的后面排队。
有序排队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但在第三世界国家,人们排队的秩序也不遑多让。上世纪70年代,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人口第七大国——尼日利亚发生了石油短缺。当时石油供应极其紧张,导致加油站外滞留了大量客户,然而这些客户显得很有秩序,在加油站外排起了长队,耐心等待。
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初,排队秩序可以说很不好,但经历30多年的经济发展之后,文明程度大大提高,现在全民排队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
排队道德受权威支配
人们自觉排队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呢?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安排一些人到纽约的火车站和彩票投注站插队,这些地方人流量大,排队比较普遍。他要求插队者要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插进去,一般插在队伍前端的第三和第四个人之间,而且插进去至少停留1分钟。
那些排队的人看到有人插队非常不高兴,其中约15%会表现出难看的表情和敌视的目光,约20%会大声喊叫,让插队者“回到后面去!”这些愤怒的排队者中,约有10%会忍无可忍,上升到“肢体动作”,怒冲冲过去直接强行把插队者拉出队伍,当然也有温柔些的,会拽拽插队者的袖子,示意他赶紧出来。
另一方面,插队者的表现更有趣。米尔格莱姆发现,插队者往往需要花30分钟准备,才能鼓起足够的勇气去插队。为完成这项任务,他们非常焦虑,以至于有的脸色惨白,恶心难受。
这种现象,与20世纪60年代米尔格莱姆开展的另一个心理实验相印证。那个实验里,参与者被要求对别人施以不同电压的电击,即使明知自己的做法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但还是会听从权威去做,这说明人们的道德倾向很大程度上受权威支配。在插队实验里也是这样,插队者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仍然听从“权威”去插队,而排队的人也有自己的“权威”,因此极力反对插队。
强互惠理论
美国休斯顿大学一位法学家认为,排队的权威源自强互惠理论。在人类群体里,一般人们天生具有团队合作的本能,每个人都会做出公平的贡献,也就是利他行为。假如在一项团队合作中有人不合作(如插队),人们就会惩罚他,即使所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也在所不惜,因为人们对公平的认知大于其眼前的个人利益。这种机制会产生长期稳定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人类群体的健康发展。
在超市、机场、食堂等地方,如果看到排着一组队伍,就会自发激起一个人内在的互惠合作本能,自觉地排到队尾。这种情景就释放了强互惠理论的显著信号,传递着人类合作的天性。
在排队时,只要人们相信每人都会受到公平对待,就会耐心而高兴地排队。但如果有人破坏规则,其他人感觉不到原来的“强互惠”,就会因此愤怒,甚至导致严重的肢体冲突。如果排队秩序混乱,当人们对其他人失去合作信心,又掌控不了局面时,就会放弃排队,争抢着往前挤。所以,强互惠理论是需要人们一起合作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