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必须进行课堂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重点。推进优效课堂教学是课改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基本策略,确定了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重点,构建了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揭示了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基本过程,制定了优效课堂教学评价六个维度,探究实践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优效课堂 教学模式 探究 实践
我校为了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有中华情怀和世界胸襟的高素质现代中国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从2011年9月以来开展了“探究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效果。
1.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基本策略
优效课堂就是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建立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还会因教学过程产生新情况而具有生成性。优效课堂教学基本策略:集体备课,构建优效课堂教学团队;精彩导入,创设优效课堂教学情景;精讲多学,把握优效课堂教学关键;经历过程,凸显优效课堂教学核心;总结反思,促进优效课堂教学升华。
2.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重点
2.1 探究“备”的优效。
2.1.1 备学生: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使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
2.1.2 备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准确把教学重点、难点,挖掘教材例题、习题功能,确立核心问题,拓展教材内容。
2.1.3 备两法:备学生学法和教师教法,先定学法,后定教法,先学后教。指导学生读书方法、质疑方法、提问方法、总结反思方法,备教学手段。
2.1.4 备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主线组织教学,采用实验、调查、讨论等方式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以灵动的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程,落实讲、启、思、练、评各环节。
2.2 探究“学”的优效。
2.2.1 学得有意义: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是自然的、科学的、有用的。再让学生学到新知识,通过体验锻炼能力,产生强烈求知欲,并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2.2.2 学得有动力:开发教材中训练素材和思维价值突出的材料,通过拓展、比较合理整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距离感和新鲜感,强化深入钻研的学习动力。
2.2.3 学得有乐趣: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横向扩展,纵向勾联,寻求学生兴趣点,点燃思维火花,主动参与,消除低效和无效,享受快乐过程。
2.2.4 学得有效果:教师精炼的讲解,引导学生善思、善疑、善学习,使学习内容充实,学习方式平实,训练过程扎实,目标达成落实,学习效率高。
2.3 探究“教”的优效。
2.3.1 教的策略正确: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新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努力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力求课堂教学最优化。
2.3.2 教的方法灵活:从教学规律、学法指导入手,注重方法、规律引领,让学生举一反三,提炼浓缩。理性思考,批判纠错,发现问题,发现真理。
2.3.3 教的过程动态:引人入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思评交流,富有变化。生成问题,步步深入,尽力开发。
2.3.4 教的效果丰实:讲重点和难点,解疑点和困惑点,查易错点和易漏点。引学生高质量思考,教学生学会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并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创新。
2.4 探究“练”的优效。
2.4.1 练有目的性:练习目的明确,练习完成时间清楚,不盲目布置作业,不布置繁杂的作业,不布置重复的作业,不布置大量抄写的作业。
2.4.2 练有针对性:教师精编精选针对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的典型题,进行限时限量达标训练,对错误及时矫正,确保练的针对性。
2.4.3 练有选择性:课外练习题有层次性,主要有必作的基础题,达标的过关题,选作有拓展的提高题,有发散的创新题。
2.4.4 练有实效性:通过适量的课堂过关练习,课后拓展练习,使技能得到巩固,从练习中总结方法和规律,并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以后练习。
2.5 探究“评”的优效。
2.5.1 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课前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资料准备、实验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
2.5.2 过程评价:对教师评价侧重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评价侧重了解学生兴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收获。
2.5.3 学态评价:看学生是否提问、自学、展示、讨论、交流、体验、练习、反思、总结,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课堂变成了学堂。
2.5.4 发展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注意鼓励、表扬,注意教育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看到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5.5 收益评价:每位学生有情感体验,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实现了学生收益最大化。
3.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它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优效课堂教学要求:第一,关注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状态;第二,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体验,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第三,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 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灵魂,以激励学生参与为动力,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建构知识为关键,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教师精讲,学生参与,总结反思来实现。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感知、质疑、观察、思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讨论、交流、练习、反馈。教师精讲点拨,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系统,指导学生自主提问、反思、批判、评价,锻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打破“惟我独尊”的观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容纳学生的不同意见,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构想和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气氛。改进问题方式,多提假如问题、可能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要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入虎穴,去发现论证,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产生新奇的想法,培养创新思维。
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教学过程是多向的,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相互作用、相互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学过程是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全按教学设计进行,突出学生主体,重视教学生成;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通过学生参与,将启发、质疑、讨论、交流、练习、反馈、反思、批判、评价、创新等有机结合。
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优效课堂教学评价,我们采用六个维度:最优化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评价,最优化教学管理,最和谐教学氛围,最优化教学效果,共25项进行量化评价,作为教师评课,“青优杯”教师赛课的评价标准。经过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中考一次合格率达99.6%,优生率99.5%,全科合格率99.2%。2012年高考高芯馨以682分获四川省理科第一名,周小琪以636分获四川省文科第一名,全省文理前10名我校独占6人,一本率达85%以上,出国留学126人,保送134人,其中14人系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保送清华大学等名校,学校获得成都市高中教育唯一突出贡献奖。
参考文献
[1] 龚智发.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国教育研究杂志,2005(5).
[2] 周彬.叩问课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5).
【关键词】优效课堂 教学模式 探究 实践
我校为了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着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有中华情怀和世界胸襟的高素质现代中国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从2011年9月以来开展了“探究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效果。
1.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基本策略
优效课堂就是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建立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还会因教学过程产生新情况而具有生成性。优效课堂教学基本策略:集体备课,构建优效课堂教学团队;精彩导入,创设优效课堂教学情景;精讲多学,把握优效课堂教学关键;经历过程,凸显优效课堂教学核心;总结反思,促进优效课堂教学升华。
2.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重点
2.1 探究“备”的优效。
2.1.1 备学生: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使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
2.1.2 备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准确把教学重点、难点,挖掘教材例题、习题功能,确立核心问题,拓展教材内容。
2.1.3 备两法:备学生学法和教师教法,先定学法,后定教法,先学后教。指导学生读书方法、质疑方法、提问方法、总结反思方法,备教学手段。
2.1.4 备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主线组织教学,采用实验、调查、讨论等方式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以灵动的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程,落实讲、启、思、练、评各环节。
2.2 探究“学”的优效。
2.2.1 学得有意义: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是自然的、科学的、有用的。再让学生学到新知识,通过体验锻炼能力,产生强烈求知欲,并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2.2.2 学得有动力:开发教材中训练素材和思维价值突出的材料,通过拓展、比较合理整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距离感和新鲜感,强化深入钻研的学习动力。
2.2.3 学得有乐趣: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横向扩展,纵向勾联,寻求学生兴趣点,点燃思维火花,主动参与,消除低效和无效,享受快乐过程。
2.2.4 学得有效果:教师精炼的讲解,引导学生善思、善疑、善学习,使学习内容充实,学习方式平实,训练过程扎实,目标达成落实,学习效率高。
2.3 探究“教”的优效。
2.3.1 教的策略正确: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新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努力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力求课堂教学最优化。
2.3.2 教的方法灵活:从教学规律、学法指导入手,注重方法、规律引领,让学生举一反三,提炼浓缩。理性思考,批判纠错,发现问题,发现真理。
2.3.3 教的过程动态:引人入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思评交流,富有变化。生成问题,步步深入,尽力开发。
2.3.4 教的效果丰实:讲重点和难点,解疑点和困惑点,查易错点和易漏点。引学生高质量思考,教学生学会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并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创新。
2.4 探究“练”的优效。
2.4.1 练有目的性:练习目的明确,练习完成时间清楚,不盲目布置作业,不布置繁杂的作业,不布置重复的作业,不布置大量抄写的作业。
2.4.2 练有针对性:教师精编精选针对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的典型题,进行限时限量达标训练,对错误及时矫正,确保练的针对性。
2.4.3 练有选择性:课外练习题有层次性,主要有必作的基础题,达标的过关题,选作有拓展的提高题,有发散的创新题。
2.4.4 练有实效性:通过适量的课堂过关练习,课后拓展练习,使技能得到巩固,从练习中总结方法和规律,并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以后练习。
2.5 探究“评”的优效。
2.5.1 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课前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资料准备、实验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
2.5.2 过程评价:对教师评价侧重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评价侧重了解学生兴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收获。
2.5.3 学态评价:看学生是否提问、自学、展示、讨论、交流、体验、练习、反思、总结,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课堂变成了学堂。
2.5.4 发展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注意鼓励、表扬,注意教育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看到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5.5 收益评价:每位学生有情感体验,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统一。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实现了学生收益最大化。
3.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它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优效课堂教学要求:第一,关注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状态;第二,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体验,使知识学习过程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第三,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 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灵魂,以激励学生参与为动力,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建构知识为关键,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教师精讲,学生参与,总结反思来实现。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感知、质疑、观察、思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讨论、交流、练习、反馈。教师精讲点拨,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系统,指导学生自主提问、反思、批判、评价,锻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打破“惟我独尊”的观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容纳学生的不同意见,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构想和方案,形成“百家争鸣”的气氛。改进问题方式,多提假如问题、可能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要给学生时间、空间,让学生入虎穴,去发现论证,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产生新奇的想法,培养创新思维。
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教学过程是多向的,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相互作用、相互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学过程是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全按教学设计进行,突出学生主体,重视教学生成;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通过学生参与,将启发、质疑、讨论、交流、练习、反馈、反思、批判、评价、创新等有机结合。
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优效课堂教学评价,我们采用六个维度:最优化教学设计,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评价,最优化教学管理,最和谐教学氛围,最优化教学效果,共25项进行量化评价,作为教师评课,“青优杯”教师赛课的评价标准。经过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2年中考一次合格率达99.6%,优生率99.5%,全科合格率99.2%。2012年高考高芯馨以682分获四川省理科第一名,周小琪以636分获四川省文科第一名,全省文理前10名我校独占6人,一本率达85%以上,出国留学126人,保送134人,其中14人系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保送清华大学等名校,学校获得成都市高中教育唯一突出贡献奖。
参考文献
[1] 龚智发.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国教育研究杂志,2005(5).
[2] 周彬.叩问课堂.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