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马里生死33天,女翻译员的美丽传奇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年9日,战地纪实电影《索马里真相》正式上映。该片讲述了一支中国摄制团队来到战火纷飞的索马里,历尽千辛万苦,试图追寻索马里海盗的真实故事。
  索马里素有“黑鹰坠落之地”和“恐怖分子天堂”之称,一直被世人视为禁区。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各种险象环生的情况接连不断。就是这样一个男人都轻易不敢涉足的区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女人的俏丽面孔,她就是摄制组的翻译官陈丽。陈丽跟随着摄制组,开始了一段横跨3000公里的“死亡之旅”。
  好事多磨:我来到了索马里
  2009年的一天,陈丽接到了北京春秋时代公司的电话,问她是否有兴趣参加一部纪录片的拍摄。陈丽是京城著名的翻译员,同时也是圈子里有名的“驴友”,一向对户外冒险极有兴趣,她马上答应去试一试。
  几天后,陈丽正式接到了拍摄计划的蓝本,她详细阅读后不禁吓了一跳,原来,这次目的地竟是前往战争之地索马里,专门拍摄横行于亚丁湾的海盗。陈丽的头脑中,立即闪现出一群戴着穆斯林头巾、面部蒙着黑布、佩戴着长枪短炮的男人身影。陈丽犹豫了,深入这样一个是非之地,是不是有些过于轻率呢?
  男友支持陈丽去索马里,作为外国使馆的资深工作人员,他讲了一番让陈丽受益颇深的话:“西方有句谚语:‘火山口地带往往钻石遍布’,索马里也是这样。那里固然充满了危险,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往往埋藏在那片‘火山灰’里!”陈丽动情地亲吻男友:“我内心中的躁动,只有你最为了解。谢谢你!”
  通过查阅各种资料,陈丽了解到:索马里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有化政策过激,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索馬里的经济严重困难。1991年之后,由于连年内战,索马里难民数目不断增加。由于饥寒交迫,难民们盯上了通过该国海域的各种船只,海盗活动频繁、凶残。
  1993年,美国派出武装力量,想消灭当地军阀和反政府武装。由于准备不充分和情报错误,导致一次抓捕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特种航空团的UH60“黑鹰”直升机被先后击落坠毁,幸存人员陷入民兵的包围。此后,再也没有任何国际力量敢于介入这一地区。
  陈丽所在的团队由5人组成,是唯一一支被索马里官方批准的摄制组。摄制组的目的地是该国腹地摩加迪沙,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一段大约30天、横跨全境的旅程。摄制组刚刚组建,便经历了重重阻碍:由于人身安全难以保证,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愿意为其投保。
  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摄制组终于办理好一切手续。工作人员先从北京飞到迪拜,之后又来到一个叫吉布提的小国进行中转。5月17日,摄制组住进索马里最豪华、号称最安全的酒店。当一位黑人服务生领着陈丽来到背街的一个房间后,陈丽发现,这里只是比较干净而已,从规格上来说,只相当于国内的三星级酒店。陈丽放下行囊,不解地问服务生:“你们为什么不把我们安排在阳面的房间居住呢?”服务生解释道:“阳面的房间临近大街,对面有几幢高大的楼房,一旦有枪手埋伏在里面,射击冷弹,后果不堪设想。”陈丽冒出一身冷汗。
  当天晚上,吃了一顿简单的咖喱米饭后,陈丽进入房间休息。按照要求,她不能在居室内开灯,如果夜间需要开灯,必须将厚厚的窗帘挂紧;不能睡在床上,要把床垫拿下来放在地板上,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墙壁遮挡冷枪。拉灭了所有灯后,陈丽拽过一床毯子,小心翼翼地铺在了身上。虽然看不见外面的星空,但透过窗棂的缝隙,她呼吸到了从亚丁湾吹来的潮湿海风。
  远处响起了稀稀落落的枪声,陈丽的心里涌起一股忐忑,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兴奋之情:“索马里,我终于来了!”
  步步惊心,穿行在危机四伏之地
  第二天清晨,陈丽刚被门外乱哄哄的声音惊醒。她开门一看,来了一群当地的武装护卫兵。一个五大三粗,面色黝黑,戴着蓝色军帽的军官来到陈丽面前,自我介绍说,当地军方对来自中国的摄制组十分重视,索马里奴加尔地区的军事长官一会儿将来这里,为他们举行正式的开机仪式。一时间,陈丽有些受宠若惊。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谢里夫将军果真到来了,他宣布军方要送给东方客人每人一件“开机的礼物”。很快,一名副官捧着几个有长有短的木匣子,重重地放在陈丽等人的脚边。打开外包装,陈丽瞠目结舌,谢里夫赠送给每人一支AK47突击步枪!谢里夫要求陈丽将他的话原封不动地翻译给摄制组的其他成员:“这种步枪结构简单,甚至在水中都能使用,对你们的安全将大有裨益!”
  这些军人的做法是否儿戏?因为《索马里真相》需要拍摄当地百姓的生活片断。陈丽担心,摄制组过火的武装会与百姓们产生隔阂,难以采访到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过,陈丽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5月21日,摄制组来到泽拉地区最大的一处农产品市场。眼前的景象让陈丽难以置信:几乎每隔三五步就会有小贩出售农产品,同时代卖各种军火,他们的表情镇定自若,似乎卖的不是杀人利器,而是一袋袋青菜萝卜。陈丽看到一个小贩同时卖两样东西:左边一大堆是当地的青甘蓝菜,右边一大堆是轻重机枪的各类弹夹。
  在一个外表憨厚的小贩面前,陈丽停下了脚步。小贩殷勤地告诉她:“50年代AK47一支500美金,60年代的AK47是600美金,而美式贝瑞塔M9手枪最便宜,只要350美金。” 陈丽告诉对方,自己不打算购买武器,她想出300美金对他进行一个小时的拍摄。小贩显得很吃惊:“你还不如再添50美金,买一把手枪带回去得了。”
  拍摄结束后,摄制组从市场鱼贯而出,刚刚走出20米,背后便响起“噼噼叭叭”的枪声。同行的保护人员拉着陈丽等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不远处的汽车。陈丽累得气喘吁吁,她问一个年轻士兵:“这枪声是不是针对别人的?”士兵白了她一眼:“你没看到吗,你们在拍摄时,小贩旁边的人已经不高兴了,由于我们在场,他们不敢动武。这枪声就是向你们示威呢!”陈丽惊出了一身冷汗。
  在泽拉结束了5天的行程,摄制组前往博萨索地区进行下一步拍摄。途中,坐在车里的陈丽放眼望去,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非洲荒漠,大约每隔半小时左右便可看到一个个破败的村落。陈丽注意到,所有的学校全部关闭,一些脏兮兮的孩子在废弃的操场上玩着足球。   摄制组在一个较大的城镇休整,许多当地居民好奇地上前围观。陈丽突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辆装甲车。不知是谁大叫一声:“有海盗!”居民们立即做鸟兽散。护卫队长指挥士兵立即子弹上膛,准备应战。几分钟之后,他们获得了确切消息,原来那辆装甲车是另外一支部队经过这里。
  虽然是虚惊一场,护卫队长却提醒大家:最近3年,海盗们不光劫掠商旅船只,还盯上了来到索马里的外国新闻人员,已有11名记者先后遇害。一些海盗的装备先进,真正交起火来,政府军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有人问:“如果我们这些人被海盗抓住,做了人质怎么办?”陈丽开玩笑:“咱们这个队伍里,只有我一个女人。我自告奋勇,让他们把我留下来做‘压寨夫人’,你们就全部安全了。”大家哈哈大笑,原本紧张无比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
  ‘销声匿迹’:穿越战火后体味生命真谛
  2009年6月4日,摄制组来到北部沿海进行拍摄。加斯普林村是著名的“海盗村”,此前从未有记者去过。
  当地政府同意了摄制组采访的要求,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与摄制组约法三章:一是要保密,只有陈丽与摄制组的领队知道就可以了;二是速战速决,采访时间不要超過5分钟;三是听到枪声转身就跑,卫队的车门一直为他们开着。
  可惜的是,为了保证摄制组的安全,政府士兵提前对“海盗村”进行了清剿。当陈丽一行人到达时,海盗早就跑得精光。进入空荡荡的村庄后,陈丽发现,这里与普通的索马里村庄并无两样,只是海边停靠着几艘破旧的外国船只。在“海盗村”未能采访到海盗,大家都有些遗憾。
  6月13日,在与索马里临时政府官员多次沟通与协调之下,摄制组有幸获得一次出海的机会。那天,摄制组抵达码头后,陈丽发现这里停泊着一艘军舰,舰长正在码头指挥布置着什么。陈丽靠近一看,心里一阵惊喜,这艘军舰是专门来打击索马里海盗的欧盟海军。她向舰长恳求:“我们是来自中国的摄制组,您可以带我们上船吗?”舰长大度地说:‘可以,不过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时间。”
  3天之后,陈丽一行人跟随欧盟的军舰进行巡逻。在波涛汹涌的亚丁湾上,军舰截获了一艘海盗船。当时,船上的海盗正准备拿着爪钩,顺着一艘货船的船帮爬上去,结果被逮了个正着。这些海盗并不打算束手就擒,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步枪,其中有一个还架起了火箭筒。见到这种阵势,陈丽的心情紧张到了极点。军舰上的一架武装直升机立即起飞,在海盗船上空盘旋,直升机上的重机枪也开了火。海盗的火力装备不敌欧盟海军立体的火力网,很快便败下阵来。
  14名海盗被拴上绳索,押解到军舰上。看到海盗们穿着廉价的球鞋,上身赤臂,下身围着一件阿拉伯花裙,陈丽第一次将海盗与平民划上了等号。更让她诧异的是,这些渔民出身的海盗被抓后都表示不后悔。一名海盗说,他是迫于生计才当上海盗的,他希望各国政府能够派遣军舰,驱赶在索马里海域非法捕鱼的外国渔船,让当地渔民有鱼可捕,那他就不会当海盗了。
  6月21日,经过索马里联络部部长欧玛的周旋,摄制组获准采访一所关押着160多名海盗的监狱,这是这所监狱第一次对境外媒体开放。按照陈丽的想法,海盗们应该是一个挨一个地进入采访室,正襟危坐在凳子上进行访谈。结果大大出乎陈丽的意料,海盗们被带到监狱长的办公室,只有10平方米的屋子一下子涌进17个海盗,再加上监狱长和警卫,屋里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这些海盗都没有戴手铐,有几个甚至还和警卫谈天说地,他们似乎不是在监狱服刑,倒像是参加茶话会。
  就在这样嘈杂而又不安全的环境中,摄制组开始了采访。这些海盗同样认为他们只是普通的渔民,是为了将掠夺成性的外国入侵者赶出本国领海而被迫拿起武器。海盗们表示,很多国家的人到索马里非法捕鱼、掠夺渔业资源,甚至把核废料丢弃到索马里的近海,那些人才是海盗。一名海盗头目表示,对劫持船只索要金钱,应该称之为“罚金”,而不是“赎金”。
  后来,陈丽得知在拍摄期间,索马里全国境内共计发生爆炸案7起,死亡42人。《索马里真相》的后期剪辑工作完成后,摄制组拒绝了一些国际机构高价购买拍摄素材的要求,所有的人都“销声匿迹”,回归平淡的生活。
  2012年3月9日,《索马里真相》正式在国内上映,并创下两个“第一”的纪录:世界上第一部在索马里实地拍摄的电影;中国第一部全程在国外拍摄的国产战地纪录片。陈丽感慨地说:“从战争与硝烟中穿越过一次,我才真正地体味到和平与生命的可贵!”
  编辑 魏光
其他文献
8天没逛街,小女子憋得快爆炸了:“我要去西单!”老公头也不抬地回答:“不准去!”我说:“就去看看,只过眼瘾,不败东西,最多喝杯星巴克。”他冷笑:“骗鬼吧?你是有名的‘贼不走空’。” 我举起右手发誓:“保证不买衣服、包包、鞋子和化妆品!”然后,我撒娇耍赖。  眼看着电视里都快播《新闻联播》了,我懒得再跟他理论,赶紧出发。那厮拿我没辙,知道我一逛完街就痴得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心不甘情不愿地开着车载我去
期刊
电视台派我到西部拍一部反映农村原生态生活的纪录片。到青阳村的第三天早晨,我扛着摄像机正准备从村委会出发,一个瘦瘦的小女孩忽然拦住了我:“阿叔!”小女孩膽子很小,说完就怔怔看着我。  我放下摄像机,弯腰一笑。  小女孩胆子大了:“阿叔,你能不能上我家去拍?”我摇摇头。小女孩急了:“我给你鸡蛋。”说罢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鸡蛋,把手伸了过来。  望着小女孩清澈的眼神,我有些疑惑,但还是摇头拒绝跟她走。  小
期刊
2011年11月6日上午,在南京地铁二号线最后一节车厢,近百人目睹、参与了一场特别的求婚仪式,被网友称为“史上最浪漫的求婚”。费翔说:“当我们都老得走不动的时候,她可能记不得我当年给她买了什么,但她一定还记得几十年前我是怎么向她求婚的……”  走近他,等待千树梨花开  4年前的一个夏天,27岁的费翔在南京丹凤街开了一家名叫“飞扬无限”的手机店,经一个朋友介绍,陈芳去费翔的店里买手机。  第一次见面
期刊
我二十好几的人了,居然还没有女朋友,这件事情一直如同一个杠铃一样压在哥们儿阿亮的心头。其实,阿亮是个好人,好到大学的时候帮我去送情书,送来送去就把那个长发飘飘的女子送成了他的老婆。  这天下午,阿亮又兴冲冲地给我打来电话,扯着嗓子说:“我今天晚上在三里屯帮你约了一个女孩,人长得漂亮,就是有点儿小资。你可给哥们儿表现得有点儿情调!”  挂了电话,我用求救的目光看着身边的帅哥宏。他连忙摆摆手说:“我帮
期刊
大仲马说过:“结婚不是恋爱的终结,爱的‘事业’永无止境。”  婚姻不但是一门爱的事业,且和任何事业一样,来之不易,弃之痛苦,维持更难。涉外婚姻,似跨国事业,牵涉民族、文化、经济种种不同,经营起来谈何容易?如何把跨国婚姻进行到底,不仅需要勇气、耐心,更需要智慧。  “我爱你”,听到耳生茧  我是再婚女人,现在的丈夫是美国人。我感觉,西方男人中不乏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阴险毒辣的骗子和其他性格缺陷者,但总
期刊
400英亩耕地的庄园,15个房间的花园洋房,3辆名车,40余名工人、十几名佣人,一位美丽的非洲娇妻……津巴布韦南部大平原深处,来自中国的小伙子张谦过着酋长般的生活。到2012年,张谦已经成为当地知名度极高的农场主,他在非洲的8年创业史充满了奇趣。      受非洲女孩启发,寻得商机    张谦出生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镇,今年34岁。1999年,大学毕业的他在东营市开了一家小照相馆。一年后,听朋友说在
期刊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我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被自己的妹妹玩死!”  也许是父母觉得我从小没有经过磨难,所以给我送来了妹妹。单是她的名字“刘洁”就已经成为了我的噩梦,小时候无论是直呼其名喊她“刘洁”或者是“洁洁”,都容易让别人误认为她是我姐姐。更可怕的是喊的次数多
期刊
提及梅兰芳的情感生涯,大多数人都知道福芝芳、孟小冬,很少提到另外一个女人,她就是刘喜奎。  在民国时期的艺术星空中,刘喜奎无疑是最亮的明星之一,有人这样形容她的美艳:“娇羞灵艳妙难数,牡丹能行风能语。”出道没多久,她便成了闻名遐迩的“梨园第一红”。上自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为她着迷。  段祺瑞的侄子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他对刘喜奎的单相思已到发狂的程度。有一次,刘喜奎在“广德楼”演《西厢记》中
期刊
那天,王福才开着他那辆破旧的夏利车,带着他那胖胖的女朋友来报社找我,在我桌上放下一小包用红手帕包着的喜糖和喜烟,脸胀得红红的,对我说:我结婚了!  王福才是我的校友,比我矮三级,我读高一的时候,他正好读初一。那时流行初中和高中混班考试,以防止做弊,我们就是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认识的。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那双小得出奇的眼睛和大得出奇的耳朵,而是他说的一句话。在他的几位同学讨论今年要在班上考第几名时,
期刊
去年“光棍节”,老妈在一个小时的长途电话里,只有一个主题:赶快嫁人。  这时“羽毛球迷”群里有人发消息:“求共进晚餐同伴,女性。”为了摆脱老妈的唠叨,我立即举手。对方立马在群里说:“已有人跳进火坑,后面排队的姑娘,请回家跟妈妈共进晚餐。”  发消息的是刚进群的新人,叫乔。我们见过两次,并不熟络。  那日,我们见面后找餐厅吃饭,与很多人争抢的士。好不容易到了饭店,还得排队。当听到服务生用甜美的声音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