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时,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因为评价体系的原因,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学生的作文本身,也就是写作的成果上,学生自己也更关注“这个作文好不好写”“我要写什么”“我为什么没话可写”这样的问题。而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现代教育的观点,教师应当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学生的作文是“怎样写出来”的,因为“怎样写出来”其实就是学生的思维参与写作的过程。唐纳德·奎恩(美国学者)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但实际的教学情况却是: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对作文思维的训练如蜻蜓点水,多数情况是无序的甚至是混乱的。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接受系统的写作思维训练,到了高中要实现作文水平大幅度的提升,要求作文既有逻辑,又有深度,这是有难度的。
【关键词】中学;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大多数孩子在高中时期思维会逐渐成熟,这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高中的作文想要有深度,就必须有逻辑。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思维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其中就提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我学习借鉴了马正平教授提出的理论。在马教授看来,写作思维过程最核心的就是“写什么”以及“怎么写”,如果从思维的角度去定义,那就是“立意思维”与“结构思维”。
但在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是学生和外界的接触太少,范围太窄,多集中在家庭和学校。初中的作文中处处是小学同学的身影,高中的作文又让大家窥见了他的初中生活。这种范围狭窄的接触,因为缺乏必要的思维指导,往往表现为无感或感知少,甚至感知出现偏差错误,所以流水账,甚至表述混乱的作文并不鲜见。所以学生害怕写作文,因为没东西可写,更写不出有深度的东西来。这是由于他所获得的信息不能形成知识经验和有效作文的素材。所以我尝试着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做:
一、 有效积累
有效积累就是有方向、目的,有思考,成系统。首先明确一个积累的方向,如“创新”“读书”“价值”“传承”……这样就是解决思考的目的性问题。其次明确积累的方法,在学生的素材本上每周至少积累两条素材:素材要概括压缩成100字左右;再附上150字左右的品悟议论;最后再抄写3句相关名言警句并背诵。作家王蒙认为:“有的人会以为创造的过程、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自我运转的过程,以为创作就是坐下来狂写,反而忽视了更加富有前提意义的一切,那就是创造者的积累,那就是创造者是站在什么基本上进行创造的。我们确实是常常用笔来思想,然而我们不可能通过笔来‘获得’思想,而获得思想是没有捷径的。”因此,积累素材并将之内化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
二、正确立意
在写作中,同样的话题、同样的素材有些人只是拿来凑足字数,有些同学却能写出深刻或独到的见解。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思维上的差距。在《基础写作教程》中说,“文章的思路是一种有内容、有形式、有顺序、有趋向的运行轨迹”。如果我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顺着不同的轨迹让思维前行,就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思想立意。我们常用的有几种思维方法:因果思维、辨证思维、比较思维。
因果思维有据果探因和由因推果兩种方法.其中前者的应用更为普遍。所谓据果探因,主要是揭示事物、问题、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地加深剖析下去直到得到事物、问题、现象的最本质的特性。比如我们根据新闻《西湖是杭州的宝,不是你家的游泳池》这个素材进行挖掘,学生就问出“为什么会把西湖当作游泳池”“这样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有人不会把西湖当成自家的”“这类人有什么品质”“能从什么方面入手改变这种事情”……当思维深入到一定层面就会涉及哲理层面、道德层面、人生层面等,由此入手写作何愁没有深度?
辩证思维就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比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固然是王者,败者就不能是英雄了吗?古人就说过“莫将成败论三分”,只要付出了最大努力或为正义的、有意义的事业付出就都值得肯定,而不是简单地以成或败来判定。再比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小节都不关注如何能成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不拘小节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对规则、道德等的蔑视。
比较思维无外乎求同或求异。我们常说“古今中外”就是从时间上纵比,从空间上横比,达到同中比同、异中求同、异中辨异、同中辨异的目的。完成立意接着就是将自己的思想以及思考的轨迹呈现出来,这个呈现的过程就是所谓“谋篇布局”的过程即“结构思维”。在这里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意识,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能很好地处理作文的整体和局部、局部和局部的关系,并且有意识设置它们之间的衔接(过渡句或段),使作文成为有机的一体,说理抒情顺畅,一气呵成。逻辑意识不强的学生则是作文思路不清,或者上下矛盾,甚至是文章缺乏完整性。
在练习中怎样提高逻辑意识呢?列提纲是个好办法。在学生小学高段就开始接触提纲了,当然它是以“段落大意”的身份出现在老师的板书之中。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明确中心思想是学习典型范例的过程,学生写提纲则是将这一过程反过来:先立意,再立框架(思路),最后在框架上添上细节。就像盖房子,盖别墅还是搭茅屋,几间房,房子之间的布局,房子的功能明确后,再选择砖瓦水泥填充覆盖。
总之,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思维训练,才能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参考文献
[1]吴其馥,谯伟.外国语文教育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尉天骄.基础写作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郭恒)
【关键词】中学;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大多数孩子在高中时期思维会逐渐成熟,这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高中的作文想要有深度,就必须有逻辑。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思维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其中就提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我学习借鉴了马正平教授提出的理论。在马教授看来,写作思维过程最核心的就是“写什么”以及“怎么写”,如果从思维的角度去定义,那就是“立意思维”与“结构思维”。
但在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是学生和外界的接触太少,范围太窄,多集中在家庭和学校。初中的作文中处处是小学同学的身影,高中的作文又让大家窥见了他的初中生活。这种范围狭窄的接触,因为缺乏必要的思维指导,往往表现为无感或感知少,甚至感知出现偏差错误,所以流水账,甚至表述混乱的作文并不鲜见。所以学生害怕写作文,因为没东西可写,更写不出有深度的东西来。这是由于他所获得的信息不能形成知识经验和有效作文的素材。所以我尝试着在作文教学中这样做:
一、 有效积累
有效积累就是有方向、目的,有思考,成系统。首先明确一个积累的方向,如“创新”“读书”“价值”“传承”……这样就是解决思考的目的性问题。其次明确积累的方法,在学生的素材本上每周至少积累两条素材:素材要概括压缩成100字左右;再附上150字左右的品悟议论;最后再抄写3句相关名言警句并背诵。作家王蒙认为:“有的人会以为创造的过程、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自我运转的过程,以为创作就是坐下来狂写,反而忽视了更加富有前提意义的一切,那就是创造者的积累,那就是创造者是站在什么基本上进行创造的。我们确实是常常用笔来思想,然而我们不可能通过笔来‘获得’思想,而获得思想是没有捷径的。”因此,积累素材并将之内化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
二、正确立意
在写作中,同样的话题、同样的素材有些人只是拿来凑足字数,有些同学却能写出深刻或独到的见解。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思维上的差距。在《基础写作教程》中说,“文章的思路是一种有内容、有形式、有顺序、有趋向的运行轨迹”。如果我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顺着不同的轨迹让思维前行,就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思想立意。我们常用的有几种思维方法:因果思维、辨证思维、比较思维。
因果思维有据果探因和由因推果兩种方法.其中前者的应用更为普遍。所谓据果探因,主要是揭示事物、问题、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地加深剖析下去直到得到事物、问题、现象的最本质的特性。比如我们根据新闻《西湖是杭州的宝,不是你家的游泳池》这个素材进行挖掘,学生就问出“为什么会把西湖当作游泳池”“这样会有什么后果”“为什么有人不会把西湖当成自家的”“这类人有什么品质”“能从什么方面入手改变这种事情”……当思维深入到一定层面就会涉及哲理层面、道德层面、人生层面等,由此入手写作何愁没有深度?
辩证思维就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比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固然是王者,败者就不能是英雄了吗?古人就说过“莫将成败论三分”,只要付出了最大努力或为正义的、有意义的事业付出就都值得肯定,而不是简单地以成或败来判定。再比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小节都不关注如何能成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不拘小节背后折射出来的是对规则、道德等的蔑视。
比较思维无外乎求同或求异。我们常说“古今中外”就是从时间上纵比,从空间上横比,达到同中比同、异中求同、异中辨异、同中辨异的目的。完成立意接着就是将自己的思想以及思考的轨迹呈现出来,这个呈现的过程就是所谓“谋篇布局”的过程即“结构思维”。在这里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意识,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能很好地处理作文的整体和局部、局部和局部的关系,并且有意识设置它们之间的衔接(过渡句或段),使作文成为有机的一体,说理抒情顺畅,一气呵成。逻辑意识不强的学生则是作文思路不清,或者上下矛盾,甚至是文章缺乏完整性。
在练习中怎样提高逻辑意识呢?列提纲是个好办法。在学生小学高段就开始接触提纲了,当然它是以“段落大意”的身份出现在老师的板书之中。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明确中心思想是学习典型范例的过程,学生写提纲则是将这一过程反过来:先立意,再立框架(思路),最后在框架上添上细节。就像盖房子,盖别墅还是搭茅屋,几间房,房子之间的布局,房子的功能明确后,再选择砖瓦水泥填充覆盖。
总之,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思维训练,才能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参考文献
[1]吴其馥,谯伟.外国语文教育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尉天骄.基础写作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