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不管是从2007年半年报来看,还是从年报来看,上市公司盈利均大幅提升,而考虑到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提升的背后是有相应的制度背景的,这篇文章从新会计准则的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指标提升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 获利能力指标 提高 新会计准则
一、企业盈利能力及其财务经济分析概述
企业财务经济分析将传统的经济活动分析与基于财务报表的财务分析相结合,合理地整合了二者的优点,它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运用专门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借以考核企业过去业绩,评估目前财务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盈利能力即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回避风险等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的净利是股东获取股利的直接来源。净利的增长同时也能引起股价上涨从而使股东获取资本收益。净利的多少对于长期债权人而言也极为重要,它是其债权回收的最后保障。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企业的盈利水平是其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盈利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政府财政收入的状况。
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构建一套指标体系,然后对指标值进行计算,结合该指标值的企业历史最好水平、行业平均水平等标准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并指出企业努力的目标。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生产经营业务获利能力分析。该指标反映每实现百元销售额所取得的利润有多少。它主要通过销售利润率(即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净额)指标反映。根据反映层次要求的不同,还可计算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指标。计算时分母不变,依次将分子换成销售毛利额、营业利润额。该指标是衡量资产报酬率、资本回报率的基础。
二是资产获利能力分析。这种分析在于衡量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益,从总体上反映投资效果,该指标只有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公司的发展才算处于有利地位。这一分析所采用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从企业所得与所占角度进行分析。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成本及费用。这一指标是从所得与所费角度进行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年末净资产或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
三是所有者投资获利能力分析。由于债务融资的存在,资产报酬率高并不意味着所有者投资收益高,只有所有者投资收益高才能吸引投资者继续投资或追加投资。该分析主要通过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市盈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每股市价)进行。
通过这三方面分析得到的关于企业获利能力水平的信息,能为现有及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主体提供重要的信息决策支持。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导致获利能力提高的具体准则
我们知道以上公式中若想比值有所提高,或者提高分子,或者減小分母。这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升获利能力指标的数值提供了渠道。但会计收益由于各种计价方法、确认手段的不同,存在报表收益与实际收益的一定程度的差异。而新会计准则出台在很多地方都有变更,这些变更无一例外的提高了会计收益的质量,也即提高了分子值的水平,以下是本文的具体分析和说明。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也即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法。现实情况是:原材料价格一路升高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而用“先进先出” 法,则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对下游产业的上市公司是有利的。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股权投资有四类:前三类分别是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第四类是除前三类以外、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股权投资。原准则规定,上市公司的证券类投资如市价比成本低,必须计提减值准备,但如市价比成本价高,而公司并没有抛出实现收益,账面盈利并不能计入当期业绩,但新股权投资准则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新规定使得证券投资的账面盈利也能成为净利润。具体说是:在上述四种情形以外的股权投资,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这三类股权投资,新、旧准则下的核算并无实质性区别。例如,丽珠集团是健康元的子公司,健康元对丽珠集团合并报表,丽珠集团股价变动并不会对健康元的净利润和净资产带来任何影响。长江电力持有2.3亿股广州控股,由于长江电力将广州控股视作联营企业,对该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广州控股的股价变动也不会对长江电力的业绩和净资产带来任何影响。只有在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情况下,交叉持股的市值变动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或净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划分为该类金融资产后,交叉持股的市值变动影响净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其市值变动影响净资产。
3.《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根据前者第九、十、十一条的规定及后者第十九条规定,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产”项目,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继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如果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尽管对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但可以相信随着相应要素市场的发展,本准则必将带来该类企业利润的实质回归。
4.《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按照其第十五条、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与原先估计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即:新准则不仅可以改变折旧方法,还可以改变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审慎地)。在每年年度终了,企业只要找到证据,就可根据需要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调整相关内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而且,新准则规定公司调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如此方便的条件为某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升获利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5.《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按照其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予以费用化,与原准则相同,但在进入开发阶段后,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进行资本化。尽管新准则对公司的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定义作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这二者很难界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一定调整,划出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分界点,进行盈余管理,实现上市公司绩效的改善。
同时第十七条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但由于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局限于直线法,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上市公司有可能通过改变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一步进行盈余管理。此外, 新准则规定对无形资产不再进行摊销, 而是进行减值测试, 这些都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利润具有了可操控性。
6.《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第一个条件,那些想以此为契机进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上市公司,必会想方设法让关联方的非货币交换具有商业实质,而对商业实质的划定界限模糊,更难监管,第一条件的成立就有很大可能。对于第二条件,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使得公允价值的真实与否成为关键。在我国,“公允价值”的成熟操作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资产评估机构评出的“公允价格”往往并不公允,这使得上市公司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有可能买通评估机构,得出有利于自己的价格。
7.《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九条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这项规定,将为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调节利润打开方便之门,使那些无力偿还债务的上市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豁免或部分减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到当期利润中,使得公司的账面业绩发生变化,而且,愈是那些亏损较重、负债较多的公司,其调节利润的空间就愈大。据有关机构测算,因为这一规定,仅2006年上市公司就已增加收益近百亿元。
8.《企业会计准则第17號——借款费用》:第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很显然,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也由专门借款扩至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上市公司有可能利用此规定,将一些存货的利息支出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计入资产范围,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调高公司利润。而我们知道这一策略是相当好实现的。
9.《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按照其第六条、第十二条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历史成本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也就是说,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但是由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能增加合并新主体的会计利润和未分配利润, 所以想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就有可能通过资本运作,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象置于同一控制下,轻而易举的实现获利能力的提升。
应该肯定的是,新会计准较原准则相比在制度上为收益的真实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无法否认的是新会计准则仍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相当的余地。上市公司在核算会计收益时,必然会认真研究新会计准则,并相应地应用到日常的账务处理中,进而实现利润的提升,表现为投资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获利能力指标的提高,对此我们应更加客观的看待和深入分析以揭示企业真实地会计收益。
三、小结
以上分析主要是基于投入资本或资源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也涉及部分基于普通股份或股价的盈利能力分析,但尚无法具体说明基于销售基础的盈利能力指标是如何提高的,对此的研究还在继续中。
参考文献:
[1]樊行健: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灿锋徐伟刚: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经济师,2002;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屈欢: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会计之友,2007;6(下)
[5]李向红: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会计之友,2007;8(上)
[6]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3.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获利能力指标 提高 新会计准则
一、企业盈利能力及其财务经济分析概述
企业财务经济分析将传统的经济活动分析与基于财务报表的财务分析相结合,合理地整合了二者的优点,它是以经济核算信息为起点,以财务资金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为中心,并运用专门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生产经营过程诸要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借以考核企业过去业绩,评估目前财务状况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盈利能力即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回避风险等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的净利是股东获取股利的直接来源。净利的增长同时也能引起股价上涨从而使股东获取资本收益。净利的多少对于长期债权人而言也极为重要,它是其债权回收的最后保障。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企业的盈利水平是其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盈利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政府财政收入的状况。
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为基础,通过表内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构建一套指标体系,然后对指标值进行计算,结合该指标值的企业历史最好水平、行业平均水平等标准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并指出企业努力的目标。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生产经营业务获利能力分析。该指标反映每实现百元销售额所取得的利润有多少。它主要通过销售利润率(即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净额)指标反映。根据反映层次要求的不同,还可计算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率指标。计算时分母不变,依次将分子换成销售毛利额、营业利润额。该指标是衡量资产报酬率、资本回报率的基础。
二是资产获利能力分析。这种分析在于衡量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益,从总体上反映投资效果,该指标只有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公司的发展才算处于有利地位。这一分析所采用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从企业所得与所占角度进行分析。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成本及费用。这一指标是从所得与所费角度进行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年末净资产或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
三是所有者投资获利能力分析。由于债务融资的存在,资产报酬率高并不意味着所有者投资收益高,只有所有者投资收益高才能吸引投资者继续投资或追加投资。该分析主要通过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市盈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每股市价)进行。
通过这三方面分析得到的关于企业获利能力水平的信息,能为现有及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主体提供重要的信息决策支持。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导致获利能力提高的具体准则
我们知道以上公式中若想比值有所提高,或者提高分子,或者減小分母。这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升获利能力指标的数值提供了渠道。但会计收益由于各种计价方法、确认手段的不同,存在报表收益与实际收益的一定程度的差异。而新会计准则出台在很多地方都有变更,这些变更无一例外的提高了会计收益的质量,也即提高了分子值的水平,以下是本文的具体分析和说明。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也即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货准则中的“后进先出”法。现实情况是:原材料价格一路升高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而用“先进先出” 法,则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对下游产业的上市公司是有利的。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股权投资有四类:前三类分别是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第四类是除前三类以外、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股权投资。原准则规定,上市公司的证券类投资如市价比成本低,必须计提减值准备,但如市价比成本价高,而公司并没有抛出实现收益,账面盈利并不能计入当期业绩,但新股权投资准则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新规定使得证券投资的账面盈利也能成为净利润。具体说是:在上述四种情形以外的股权投资,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实际上,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这三类股权投资,新、旧准则下的核算并无实质性区别。例如,丽珠集团是健康元的子公司,健康元对丽珠集团合并报表,丽珠集团股价变动并不会对健康元的净利润和净资产带来任何影响。长江电力持有2.3亿股广州控股,由于长江电力将广州控股视作联营企业,对该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广州控股的股价变动也不会对长江电力的业绩和净资产带来任何影响。只有在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情况下,交叉持股的市值变动才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或净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划分为该类金融资产后,交叉持股的市值变动影响净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其市值变动影响净资产。
3.《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根据前者第九、十、十一条的规定及后者第十九条规定,会计报表中须单列“投资性房产”项目,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继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如果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尽管对于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但可以相信随着相应要素市场的发展,本准则必将带来该类企业利润的实质回归。
4.《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按照其第十五条、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与原先估计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即:新准则不仅可以改变折旧方法,还可以改变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审慎地)。在每年年度终了,企业只要找到证据,就可根据需要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调整相关内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而且,新准则规定公司调整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如此方便的条件为某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升获利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5.《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按照其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予以费用化,与原准则相同,但在进入开发阶段后,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进行资本化。尽管新准则对公司的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定义作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这二者很难界定,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一定调整,划出研发支出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分界点,进行盈余管理,实现上市公司绩效的改善。
同时第十七条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但由于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局限于直线法,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上市公司有可能通过改变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一步进行盈余管理。此外, 新准则规定对无形资产不再进行摊销, 而是进行减值测试, 这些都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利润具有了可操控性。
6.《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第一个条件,那些想以此为契机进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上市公司,必会想方设法让关联方的非货币交换具有商业实质,而对商业实质的划定界限模糊,更难监管,第一条件的成立就有很大可能。对于第二条件,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使得公允价值的真实与否成为关键。在我国,“公允价值”的成熟操作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资产评估机构评出的“公允价格”往往并不公允,这使得上市公司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有可能买通评估机构,得出有利于自己的价格。
7.《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九条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这项规定,将为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调节利润打开方便之门,使那些无力偿还债务的上市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豁免或部分减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到当期利润中,使得公司的账面业绩发生变化,而且,愈是那些亏损较重、负债较多的公司,其调节利润的空间就愈大。据有关机构测算,因为这一规定,仅2006年上市公司就已增加收益近百亿元。
8.《企业会计准则第17號——借款费用》:第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很显然,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也由专门借款扩至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上市公司有可能利用此规定,将一些存货的利息支出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计入资产范围,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调高公司利润。而我们知道这一策略是相当好实现的。
9.《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按照其第六条、第十二条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历史成本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也就是说,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但是由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能增加合并新主体的会计利润和未分配利润, 所以想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就有可能通过资本运作,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象置于同一控制下,轻而易举的实现获利能力的提升。
应该肯定的是,新会计准较原准则相比在制度上为收益的真实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无法否认的是新会计准则仍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相当的余地。上市公司在核算会计收益时,必然会认真研究新会计准则,并相应地应用到日常的账务处理中,进而实现利润的提升,表现为投资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获利能力指标的提高,对此我们应更加客观的看待和深入分析以揭示企业真实地会计收益。
三、小结
以上分析主要是基于投入资本或资源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也涉及部分基于普通股份或股价的盈利能力分析,但尚无法具体说明基于销售基础的盈利能力指标是如何提高的,对此的研究还在继续中。
参考文献:
[1]樊行健: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灿锋徐伟刚:企业盈利能力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经济师,2002;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屈欢: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会计之友,2007;6(下)
[5]李向红: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会计之友,2007;8(上)
[6]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3.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