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看一下路边的草,就知道这条路通向闹市还是通向偏僻的地方。”——这是行走的人在路上的想法;走路人只关心路的去向,周遭都是平淡无奇的……奇迹。卫西谛在豆瓣的自我简介是:影迷,旅行者,胶片控,读书人。
现在,或许得加上一条:201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作品中文版封面照片的作者。“短篇小说女王”门罗在获得诺奖之后不久,译林出版社即宣布同时推出7部门罗代表作,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完整规模的门罗作品面世,而这七本封面皆采用了卫西谛的摄影作品。
和老卫谈起这一波与文学结缘的佳话,他却显得有点不好意思:“门罗的书是凑巧,因为设计师是我太太,所以也算是就地取材。当时出版社留给设计的时间并不多。”据说其中一些照片原本是彩色,为统一风格后期转制为黑白照片。随后老卫提到唯一的遗憾是这组照片并非在门罗的祖国加拿大所摄,而是同为北美大陆的美利坚。不过,正和文学无国界一样,摄影是一种可以超越地域、时间、文化背景的平民艺术,在一个个凝固的瞬间背后是缓缓流淌的故事与记忆。就如同卫西谛自己说的:“摄影有时候拍摄的其实是‘记忆’,一种鲜活的、只能在镜头里看到的记忆。”这些,都是零零碎碎的孤独或暧昧的戏剧感时刻,并非决定性瞬间。卫西谛说,他喜欢旅行,在路上遇到喜欢的人或风景就随手拍了,因为是感性的人所以比较注重点滴细节;而他从不以摄影师的态度去拍这些照片,只是一个旅行者、一个过客的视角,所以对自己的照片也充满着偶然的惊喜之感。
早些时,老卫送了我一本意大利旅游摄影小集,整本黑白照片,张张如电影镜头。翻完,再翻,意犹未尽。总觉得,你看到什么,是什么,但又不是什么。老卫镜头下的场景往往有一种独特的氛围,或者传达一种神秘的时空感。即使再写实的照片,它的价值在于一种诗意的力量,不是吗?说起来,卫西谛的正职是资深影评人、电影人,所以他的摄影美学也多受电影影响,尤其是早期经典黑白胶片电影:戈达尔、安东尼奥尼……
很难想象一件好的摄影作品的背后没有故事,不然便像那荒原的稻草人,有躯壳而没有生命。意大利的那套摄影集,这座美丽而迷人的色彩之国,在卫西谛的镜头下却过滤成了黑与白,一种凌厉的美,还有惊惧。这或许就是只身一人行走在异国他乡沿途所经常会遇到的感觉。老卫说,这套照片还是刚刚开始用135胶片机拍摄。之前他换了几次数码相机,都不太喜欢,基本上他就是一个羞涩的摄影者,如果很大的相机有点不太好意思在拍人,所以最终选择了用较轻巧的135相机。即使是拍风景,也是用很快的速度,把路过的、眼前出现的那一幕拍下来。在意大利、罗马,卫西谛写下如下文字:
1975年11月2日在罗马近郊Ostia海滩的荒凉处发现了帕索里尼被残忍殴打和用车碾压过的尸体。1993年,《亲爱的日记》里机车骑士南尼·莫瑞蒂骑着Vespa,穿过罗马的街区,来到这里。2011年7月8日,我从罗马市中心坐车,辗转两个小时来这里。首先看见一片荒芜。
沿着海滩,有一条高速路。路的那边是日光浴、沙滩排球、悠闲的人们正在海中玩耍。路的这边是廉价楼房、荒凉的停车场,空地上生长着低矮丑陋的植物,它们被铁丝网包围着。路的这边符合我对“帕索里尼遇害”的想象。
当我正要离开这片海滩时,一对少年情侣走入海滩,坐下来看海。很不帕索里尼吗?我不知道。
后来,在上海的苏州河旁行走拍照时,卫西谛又想起小川绅介说过的一句话:“只要看一下路边的草,就知道这条路通向闹市还是通向偏僻的地方。”——这是行走的人在路上的想法;走路人只关心路的去向,周遭都是平淡无奇的……奇迹。
现在,或许得加上一条:201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作品中文版封面照片的作者。“短篇小说女王”门罗在获得诺奖之后不久,译林出版社即宣布同时推出7部门罗代表作,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完整规模的门罗作品面世,而这七本封面皆采用了卫西谛的摄影作品。
和老卫谈起这一波与文学结缘的佳话,他却显得有点不好意思:“门罗的书是凑巧,因为设计师是我太太,所以也算是就地取材。当时出版社留给设计的时间并不多。”据说其中一些照片原本是彩色,为统一风格后期转制为黑白照片。随后老卫提到唯一的遗憾是这组照片并非在门罗的祖国加拿大所摄,而是同为北美大陆的美利坚。不过,正和文学无国界一样,摄影是一种可以超越地域、时间、文化背景的平民艺术,在一个个凝固的瞬间背后是缓缓流淌的故事与记忆。就如同卫西谛自己说的:“摄影有时候拍摄的其实是‘记忆’,一种鲜活的、只能在镜头里看到的记忆。”这些,都是零零碎碎的孤独或暧昧的戏剧感时刻,并非决定性瞬间。卫西谛说,他喜欢旅行,在路上遇到喜欢的人或风景就随手拍了,因为是感性的人所以比较注重点滴细节;而他从不以摄影师的态度去拍这些照片,只是一个旅行者、一个过客的视角,所以对自己的照片也充满着偶然的惊喜之感。
早些时,老卫送了我一本意大利旅游摄影小集,整本黑白照片,张张如电影镜头。翻完,再翻,意犹未尽。总觉得,你看到什么,是什么,但又不是什么。老卫镜头下的场景往往有一种独特的氛围,或者传达一种神秘的时空感。即使再写实的照片,它的价值在于一种诗意的力量,不是吗?说起来,卫西谛的正职是资深影评人、电影人,所以他的摄影美学也多受电影影响,尤其是早期经典黑白胶片电影:戈达尔、安东尼奥尼……
很难想象一件好的摄影作品的背后没有故事,不然便像那荒原的稻草人,有躯壳而没有生命。意大利的那套摄影集,这座美丽而迷人的色彩之国,在卫西谛的镜头下却过滤成了黑与白,一种凌厉的美,还有惊惧。这或许就是只身一人行走在异国他乡沿途所经常会遇到的感觉。老卫说,这套照片还是刚刚开始用135胶片机拍摄。之前他换了几次数码相机,都不太喜欢,基本上他就是一个羞涩的摄影者,如果很大的相机有点不太好意思在拍人,所以最终选择了用较轻巧的135相机。即使是拍风景,也是用很快的速度,把路过的、眼前出现的那一幕拍下来。在意大利、罗马,卫西谛写下如下文字:
1975年11月2日在罗马近郊Ostia海滩的荒凉处发现了帕索里尼被残忍殴打和用车碾压过的尸体。1993年,《亲爱的日记》里机车骑士南尼·莫瑞蒂骑着Vespa,穿过罗马的街区,来到这里。2011年7月8日,我从罗马市中心坐车,辗转两个小时来这里。首先看见一片荒芜。
沿着海滩,有一条高速路。路的那边是日光浴、沙滩排球、悠闲的人们正在海中玩耍。路的这边是廉价楼房、荒凉的停车场,空地上生长着低矮丑陋的植物,它们被铁丝网包围着。路的这边符合我对“帕索里尼遇害”的想象。
当我正要离开这片海滩时,一对少年情侣走入海滩,坐下来看海。很不帕索里尼吗?我不知道。
后来,在上海的苏州河旁行走拍照时,卫西谛又想起小川绅介说过的一句话:“只要看一下路边的草,就知道这条路通向闹市还是通向偏僻的地方。”——这是行走的人在路上的想法;走路人只关心路的去向,周遭都是平淡无奇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