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诗现代之境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87675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亓文平 Qi Wen ping
  亓文平,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任教于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现为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岛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美术史、美术批评以及青岛城市文化研究。在《艺术百家》等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出版个人画集《屐痕处处》《聆听四季》《云山有约》《梦归田园》。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被画廊和私人收藏。2013年江苏教育频道《文化南京》栏目拍摄个人纪录片《岁月静好—一画家亓文平印象》,2018年青岛电视台《艺术文献》栏目拍摄《云山有约——走进画家亓文平画室》,2019年沂源县电视台拍摄《隔岸青山似故乡——走进青年画家亓文平的山水世界》。
  什么是山水?古人认为是无限的时空。
  什么是山水画?古人认为是高远、深远、平远,并“使远者近”。
  一
  中国诗词的意境大多来自时间与空间的对应,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即是典型—例。“江流”“山色”是风景叙事,而“天地外” “有无中”则是宏大的生命观和宇宙观。以诗境观照山水画,形成了—个能够链接时间与空间、传统与当下、视觉与文脉的宏大系统。亓文平的山水画创作即是在这样的系统下,探寻山水画现代性的课题,并将个性与情趣融入其中。
  二
  众所周知,敢于尝试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这对于一名当代山水画家而言是—件很艰难的事情。亓文平对创新的理解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的日常经验与时代视野,并深入绘画实践中。他在访谈中说: “我的创作理念是用—种带有自我个性的、具有时代感的绘画语言去质朴地表达自我的内心情感世界。当—个画家能够把对自然的思考与对传统笔墨语言的理解结合到—个恰当的点上,才能在绘画中归于心源,从而使—个生命体的个性以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如果用纵向的坐标来审视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在平衡的传统视觉關系之下,更有—种疏与密的内在抽象性。这可以看作是他对传统山水画图式的—种创新。因此,他认为: “创新或者创造就是把—个现代人对于山水、对于社会、对于个人的理解充分地表达在绘画语言之中,但是绘画表达的前提是艺术家对整个传统、整个经典要有所了解,因为这决定了艺术家的艺术视野,这种艺术视野可能决定了艺术家将来创新的高度。”当代的艺术家凝视山水的方式,可以横亘古今,也可以立足当下。但山水凝视当代的艺术家时,它的目光与干百年前疑视董其昌、米友仁的如出—辙,若隐若现,寂静自然。亓文平在致敬传统的基础上,更希望用—种当代山水精神内核进行创造,向观众呈现中国山水画所能唤起的崇高感觉。所以,在清高隐逸之下,其山水画指向的是更深层的精神空间。从其个案中,我们可以观看到山水画现代性演变的视觉进程以及内部结构的整体建构。更重要的是,他为山水画的现代性创作带来了一种启发:以山水的目光凝视艺术家自身,让山水成为艺术家灵魂的—部分。
  三
  我认为亓文平的山水作品是一首视觉化的山水之诗,是溪山无尽,是月落乌啼,是南山悠然。观者在他创造的幽邃之境中无法探索到任伺—个方向的尽头,也无法拒绝任何—个方向。细细品读其作品,可以发现他很好地化解了当代山川景观与古代传统艺术的焦虑关系,并呈现了—个动人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 “任伺概念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归去来兮’在古代可能代表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对美好的向往,但今天可能更多代表了一种精神自由,或者一种独立意识。”或许与他近些年在青岛工作、居住的体验有关,亓文平的很多山水画敏锐地表现了山、云、海交织在一起的瞬间意境,山与海、光与影成为他非常熟悉的参照物和自然精神力量的源泉。
  作为艺术家,亓文平很早就建立了对艺术的终生信仰,他在读博期间研修的是西方艺术史,希望能用兼具中西艺术特征的语言来探讨山水画自身的现代性问题,在不破坏传统绘画完整性的前提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共鸣。如今,亓文平的教学、研究都集中在山水画系统中,以一个晴耕雨读的淡泊状态仔细梳理着中国山水画史与当下这个时代的关系。他创作的山水图像是—种无声之诗,是一种“内观”的研究方法论。这或许是亓文平介入山水现代性创作的—种有效途径。
  约稿、责编:史春霖
其他文献
绍宋江湖还落落,芝田山泽更迢迢。  琉璃厂肆成年见,满地云烟有二萧。  这是潘恩元在《旧都杂咏》中收录的一首诗,形象地阐明了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画坛近况。“绍宋”指的是宣南画会创始人和召集者余绍宋。宣南画会作为北京地区最早的绘画社团,集结了一批由南方各地来京的画家,但是这个组织在1927年余绍宋辞职南归后逐渐停止活动。“芝田”指的是宋伯鲁,亦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家,曾参与维新变法,后在变法失败后离京
期刊
内容提要:把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研究重心体现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维度,这也是近40年高等书法教育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从书法本体论上去研究,我们通过“图像生成”去介入实践教学;“图像生成”训练主要将其内在的字形样式与图像轮廓结合,并将其运用于书法教学实践。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学设置中的“图像生成”训练这一系列课程展开论述,希望能对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学有所补益,推进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教
期刊
内容提要:苏轼书法作品向以书写的不激不厉,书体的秀媚端庄、扁平温润的风格特征闻名于世。然而,千百年来,有一卷书体特征与苏字的书体特征极不相称的所谓“东坡草书《醉翁亭记》”,一直以苏轼的名义流传于世,至今还有一定的市场。本着对历史和社会负责的精神,为了厘清真伪,本文从苏轼的有关法帖中选取了《醉翁亭记》中出现过的若干例字,从书体特征的角度,与《醉翁亭记》中的同一例字进行翔实的分析比较。通过论证,我们可
期刊
杨剑Yang Jian  杨剑,1960年9月生,字贞生,号禅石、静远室主,江西广丰人。曾问学于胡润芝、傅周海、钱君訇、洪丕谟等先生,先后师从陈振濂、韩天衡先生。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右印社社长、上饶市文联副主席、上饶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俊发艺术馆馆长。央视书画频道篆刻主讲嘉宾。书法篆刻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
期刊
《莲溪渔隐图》轴系明代职业画家仇英所绘,绢本设色,纵126.5cm,横66.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虽然《莲溪渔隐图》曾入选重要大展览,如故宫“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并颇受好评,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寥寥无几。  仇英的《莲溪渔隐图》曾被安岐、梁清标、孔广陶、吴舜异等人收藏,可从画面钤印得知。画面左侧由上至下共有九方印章,右侧六方。左侧最上方的两枚
期刊
内容提要:吴大澂精于金石书画之学,他推崇访碑的实践者黄易,并深入荒野,躬身访碑。他效法黄易,绘制访碑纪游图来纪念自己的出游访碑活动。吴大澂是继黄易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访碑图创作者。本文从对吴大澂临摹黄易《嵩洛访碑图》一事的考察入手来窥探吴大敬访碑纪游图之创作。  关键词:吴大澂;访碑;黄易;《嵩洛访碑图》  吴大澂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对于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公务之余,他不遗余力地访碑棰拓,分赠好友
期刊
王建业Wang Janye  王建业,安徽怀远人。师从方明、张乃田、严海南、单凌雁、朱晓峰、倪进祥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基礎教育研究与推广中心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怀远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台州开明画院副院长、中
期刊
赖少其 Lai Shaoqi  赖少其( 1915-2000),当代书画艺术大师,著名的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作家、诗人。全国第一、六、七届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为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处长,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华东局文委委员,华东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美协副主席及党组书记,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主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安徽省书
期刊
高玉国  河北省唐山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唐勇力工作室访问学者。1986年7月畢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美术学院),1997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研究生班。现为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期刊
内容提要: “扬州画派”艺术史上的贡献不客忽视,然其艺术水准与其历史地位并不相符,时常被研究者作为一般性的地域画家群体而一笔带过。文中以罗聘的肖像画为例,阐述了其突出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  关键词:扬州画派;罗聘;肖像画  近现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下,时人总习惯将西方的生物进化论用之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也遵循着由“兴”至“衰”、由“进步”至“落后”,进而又被更先进的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