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刮痧与旧石器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用手或者石片抚摸、锤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发现疾病得到了缓解。久而久之,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的中医脉络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特殊器具(牛角、玉石、火罐)来刺激人体相关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以出痧和开泄毛孔的特殊方式,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强身健体目的的一种传统疗法。
正确的刮拭方法可以提高刮痧的疗效,缩短愈病的时间。常见的刮拭式方法有面刮法 、角刮法、点按法 、拍打法 、授揉法、 厉刮法 、疏理经气法 。在刮拭过程中,根据病情和刮拭部位,几种刮拭方法可选择或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关于刮痧您应该知道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刮痧
刮痧疗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小,不受条件的限制,疗效也比较明显。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的因扰,这是因为人体的“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筋膜)受损伤时,肌肉会处于紧张、收缩甚至痉挛状态,出现疼痛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从而加重病情。刮痧能够舒通筋络,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紧张,在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复。
刮痧疗法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然而,刮痧不当或不分情况随意刮痧则将加重病情。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应刮痧,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各种晚期肿瘤、出血倾向性疾病(白血病、严重贫血)、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是禁忌刮痧的。此外,孕妇的腹部及幼儿头部、颈部、脊柱部都是禁止刮痧的。
不能空腹刮痧
空腹和饱食刮痧时可使局部皮下充血、疼痛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而使呼吸增快、心肺功能负担增加,心肺得不到正常的血液供应,这时刮痧有可能会导致休克,重者有生命危险。因此,饱食、空腹、过度疲劳时不宜刮痧。
“痧”是疾病严重程度的镜子
刮痧后皮肤局部往往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痧。皮肤表面的痧有鲜红色、暗红色、紫色及青黑色,痧的形态有散状、密集或斑块状,湿邪重者皮肤表面可见水疱样痧。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如果病情较轻,“痧”则出得少,颜色较浅;若病情较重,“痧”则出得多,颜色也就较深。
“痧”的消退有快慢
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 天内逐渐消退,最迟1周就会恢复正常,痧消退的时间与出痧部位、痧的颜色和深浅有密切的关系。胸背部的痧、上肢的痧、颜色浅的痧皮肤表面的痧消退较快,下肢的痧、腹部的痧、颜色深的痧及皮下深部的痧消退较慢。尽管刮痧后皮肤短期会有“瘀血”,但不会损害皮肤,刮痧有利于活血化瘀,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
刮痧其他注意事项
不需要天天进行:刮痧有保健作用,但也不适宜每天做。保健刮痧刮拭力度应轻,每个部位刮拭时间应短。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注意保暖: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吹刮试部位。刮痧出痧后当天不要洗澡。
慧刮才健康
选用刮痧工具有讲究
刮痧工具一般包括刮痧板和润滑剂,工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刮痧的效果。古代用汤勺、铜钱、银元、瓷碗、小蚌壳、嫩竹板等作为刮痧工具,用麻油、水、酒作为润滑剂,这些工具取材方便,但目前已较少应用。现多选用经过加工的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刮痧工具,它们可以明显提高刮痧的疗效。其中,水牛角加工的刮痧板和砭石刮痧板最为常见。刮痧板一般加工为边缘光滑,四角钝圆的类长方形形状,两长边一边稍厚,一边稍薄,薄面用于人体平坦部位的治疗刮痧,凹陷的厚面适合于按摩保健刮痧,刮板的角适合于人体凹陷部位刮拭。
从刮痧板的取材来看,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其味属辛、咸,寒性,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和定惊作用。砭石刮痧板也同样具有药用价值:“ 砭石者,以石治病也”,用现在的话可以理解为“可以治病的石头”。砭石中含有硅、镁、钾、铁等氧化物及硫、磷元素和水,具有良好的保健和医疗镇痛作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从而促进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
在实际刮痧操作中,润滑剂非常重要,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最好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香油、色拉油、橄榄油都可以用。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采用专门的“刮痧活血剂”。
巧取刮痧部位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有很多,刮不同的部位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最常刮的是肩颈部位,肩颈部是头与身体的枢纽,若瘀涩不通则使全身气脉不通,刮肩颈部可以退烧、去暑、袪风寒,有“肩颈一松,全身松”的说法。刮背部正中线与其两旁一、二寸(正中线为“督脉”,两旁为“胆经”与“膀胱经”)部位可缓解疲劳、预防感冒。刮拭头部的全息穴区和经脉可以给大脑补充氧气,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细胞新陈代谢,还可间接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对脏腑经络失调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刮拭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效果,同样刮拭不同的部位也有不同讲究:
1.头部刮痧:头部刮痧时不需要刮痧油,刮痧手法以轻快或中慢结合为益,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若刮痧时患者出现轻微酸胀痛属于正常,数次后会消失。
2.颈部刮痧:颈椎穴刮痧时力度宜小、轻,左右两侧刮痧时手法尽量轻。
3.腰背部刮痧:较瘦体型刮痧时,手法宜轻,以免损伤脊柱。
4.胸部刮痧:刮痧部位因在肋骨间,不宜在肋骨上,避开肚脐,禁在肚脐上擦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肝硬化、腹水、胃出血或腹部手术不久禁止刮痧。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用手或者石片抚摸、锤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发现疾病得到了缓解。久而久之,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的中医脉络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特殊器具(牛角、玉石、火罐)来刺激人体相关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以出痧和开泄毛孔的特殊方式,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强身健体目的的一种传统疗法。
正确的刮拭方法可以提高刮痧的疗效,缩短愈病的时间。常见的刮拭式方法有面刮法 、角刮法、点按法 、拍打法 、授揉法、 厉刮法 、疏理经气法 。在刮拭过程中,根据病情和刮拭部位,几种刮拭方法可选择或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关于刮痧您应该知道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刮痧
刮痧疗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小,不受条件的限制,疗效也比较明显。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的因扰,这是因为人体的“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筋膜)受损伤时,肌肉会处于紧张、收缩甚至痉挛状态,出现疼痛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从而加重病情。刮痧能够舒通筋络,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紧张,在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复。
刮痧疗法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然而,刮痧不当或不分情况随意刮痧则将加重病情。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应刮痧,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各种晚期肿瘤、出血倾向性疾病(白血病、严重贫血)、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是禁忌刮痧的。此外,孕妇的腹部及幼儿头部、颈部、脊柱部都是禁止刮痧的。
不能空腹刮痧
空腹和饱食刮痧时可使局部皮下充血、疼痛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而使呼吸增快、心肺功能负担增加,心肺得不到正常的血液供应,这时刮痧有可能会导致休克,重者有生命危险。因此,饱食、空腹、过度疲劳时不宜刮痧。
“痧”是疾病严重程度的镜子
刮痧后皮肤局部往往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痧。皮肤表面的痧有鲜红色、暗红色、紫色及青黑色,痧的形态有散状、密集或斑块状,湿邪重者皮肤表面可见水疱样痧。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如果病情较轻,“痧”则出得少,颜色较浅;若病情较重,“痧”则出得多,颜色也就较深。
“痧”的消退有快慢
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 天内逐渐消退,最迟1周就会恢复正常,痧消退的时间与出痧部位、痧的颜色和深浅有密切的关系。胸背部的痧、上肢的痧、颜色浅的痧皮肤表面的痧消退较快,下肢的痧、腹部的痧、颜色深的痧及皮下深部的痧消退较慢。尽管刮痧后皮肤短期会有“瘀血”,但不会损害皮肤,刮痧有利于活血化瘀,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
刮痧其他注意事项
不需要天天进行:刮痧有保健作用,但也不适宜每天做。保健刮痧刮拭力度应轻,每个部位刮拭时间应短。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注意保暖: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吹刮试部位。刮痧出痧后当天不要洗澡。
慧刮才健康
选用刮痧工具有讲究
刮痧工具一般包括刮痧板和润滑剂,工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刮痧的效果。古代用汤勺、铜钱、银元、瓷碗、小蚌壳、嫩竹板等作为刮痧工具,用麻油、水、酒作为润滑剂,这些工具取材方便,但目前已较少应用。现多选用经过加工的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刮痧工具,它们可以明显提高刮痧的疗效。其中,水牛角加工的刮痧板和砭石刮痧板最为常见。刮痧板一般加工为边缘光滑,四角钝圆的类长方形形状,两长边一边稍厚,一边稍薄,薄面用于人体平坦部位的治疗刮痧,凹陷的厚面适合于按摩保健刮痧,刮板的角适合于人体凹陷部位刮拭。
从刮痧板的取材来看,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其味属辛、咸,寒性,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和定惊作用。砭石刮痧板也同样具有药用价值:“ 砭石者,以石治病也”,用现在的话可以理解为“可以治病的石头”。砭石中含有硅、镁、钾、铁等氧化物及硫、磷元素和水,具有良好的保健和医疗镇痛作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从而促进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
在实际刮痧操作中,润滑剂非常重要,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最好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香油、色拉油、橄榄油都可以用。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采用专门的“刮痧活血剂”。
巧取刮痧部位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有很多,刮不同的部位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最常刮的是肩颈部位,肩颈部是头与身体的枢纽,若瘀涩不通则使全身气脉不通,刮肩颈部可以退烧、去暑、袪风寒,有“肩颈一松,全身松”的说法。刮背部正中线与其两旁一、二寸(正中线为“督脉”,两旁为“胆经”与“膀胱经”)部位可缓解疲劳、预防感冒。刮拭头部的全息穴区和经脉可以给大脑补充氧气,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细胞新陈代谢,还可间接增强五脏六腑的功能,对脏腑经络失调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刮拭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效果,同样刮拭不同的部位也有不同讲究:
1.头部刮痧:头部刮痧时不需要刮痧油,刮痧手法以轻快或中慢结合为益,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若刮痧时患者出现轻微酸胀痛属于正常,数次后会消失。
2.颈部刮痧:颈椎穴刮痧时力度宜小、轻,左右两侧刮痧时手法尽量轻。
3.腰背部刮痧:较瘦体型刮痧时,手法宜轻,以免损伤脊柱。
4.胸部刮痧:刮痧部位因在肋骨间,不宜在肋骨上,避开肚脐,禁在肚脐上擦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肝硬化、腹水、胃出血或腹部手术不久禁止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