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课程内容,提取思政元素展开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试验,思政点以展示日新月异的中国速度中国工程为基点,启发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政点展示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思政点;建筑材料;教学任务;学习活动
1.课程内容及思政目标
1)课程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事讲解建筑材料的发展以及规范标准,本章的主要结构是认识材料的分类、建筑材料的分类,介绍各种材料的用途、性能及应用领域,然后介绍各种材料的优缺点。
2)思政目标
围绕本节内容,思政点以展示日新月异的中国速度中国工程为基点,挖掘素材中的新材料、新技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制造、创新、应用展示中国的发展力量和速度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敬国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和为祖国发展奋斗的热忱。
本节首先安排以案例材料为导向,分阶段引入教学任务,在每个任务学习过程中会要求学生谈感受,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以自主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2.教学活动一
教学案例
历时6年筹备、9年建设,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汇众智,聚众力,数以万计建设者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用心血和汗水浇筑成了横跨三地的“海上长城”,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其著名的沉管隧道长达6.75公里,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任务活动一,观看港珠澳跨海大桥PPT图片;
活动任务二,阅读案例,思考港珠澳跨海大桥面临的技术难题有哪些?
活动任务三,从案例资料中找出应用到的建筑材料;
任务活动四,通过互联网,查找钢材,混凝土等材料目前的发展应用现状。
教師总结,展示港珠澳跨海大桥在我国及世界建筑领域的成就,如突破了海底隧道最长、隧道埋深最大、单个沉管体量最大等世界级难题,抵抗台风“山竹”的高风速袭击等彰显的综合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局势,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进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展现综合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局势,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进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3.教学活动二
教学案例
材料:港珠澳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大规模的钢结构梁桥、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当这些“世界之最”同时集中在一座大桥上,它意味着必须集成创新、挑战极限。9年的建设过程,仅在岛隧项目中,创新的比重占到总工程技术15%,填补了世界范围内多项技术空白,其中新技术创新65项,发明专利100多项。建设者们探索出了“中国主导、企业主体、全球化资源、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模式,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港珠澳大桥总体工程涉及到的专利超过1000项,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
学习任务一:阅读案例材料及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新闻报导,找出港珠澳跨海大桥设计的专利及创新技术,以及哪些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学习任务二:查找资料搜集钢结构桥梁以及沉管隧道的关键施工技术在哪里?
学习任务三:讲故事,搜集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代表讲给同学们听,并评优加分。
教师总结,对于学生在任务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感悟及时予以肯定,培养学生主观感受世界的能力。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体会我国技术领域的更新换代,感受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激发爱国热情,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产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思考“国家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的问题,唤醒他门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科技兴国的战略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
4.教学活动三
任务一:观看超级工程之港珠澳跨海大桥视频;
任务二: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任务二: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和材料,能学到哪些精神。
大桥的核心结构,尤其是6.7公里长的沉管隧道不能出现丝毫的质量问题,得出构件全部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保障大桥质量,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规范操作、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大桥的隧道由33节沉管连接而成, 施工误差在0.5毫米以下,为了保证精度,工人们需要亲身钻进壁厚仅1.5米的钢筋笼里,逐根检验100根注浆管的安装效果,及每个焊接点的密闭性能。体现了,工人门的匠心精神、精益求精、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好艰苦奋斗、始终如一,并能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
然而海底隧道的建设成本惊人。如果整个35公里的公路全部修成隧道,不仅经济上不可接受,消防、运行等等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半桥半隧成为了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案。半桥半遂,经济可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优化方案的职业素养。
总结,在本次课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而且他们非常积极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帮助克服困难的意见,虽然他们还缺少专业知识的铺垫,但是,这种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
通过这种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学生们会逐渐养成积极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思想冲突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相信我们的这种知识与思政相容的授课方式会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获益良多。
关键词:思政点;建筑材料;教学任务;学习活动
1.课程内容及思政目标
1)课程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事讲解建筑材料的发展以及规范标准,本章的主要结构是认识材料的分类、建筑材料的分类,介绍各种材料的用途、性能及应用领域,然后介绍各种材料的优缺点。
2)思政目标
围绕本节内容,思政点以展示日新月异的中国速度中国工程为基点,挖掘素材中的新材料、新技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制造、创新、应用展示中国的发展力量和速度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爱国、敬国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和为祖国发展奋斗的热忱。
本节首先安排以案例材料为导向,分阶段引入教学任务,在每个任务学习过程中会要求学生谈感受,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以自主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2.教学活动一
教学案例
历时6年筹备、9年建设,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汇众智,聚众力,数以万计建设者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用心血和汗水浇筑成了横跨三地的“海上长城”,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其著名的沉管隧道长达6.75公里,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任务活动一,观看港珠澳跨海大桥PPT图片;
活动任务二,阅读案例,思考港珠澳跨海大桥面临的技术难题有哪些?
活动任务三,从案例资料中找出应用到的建筑材料;
任务活动四,通过互联网,查找钢材,混凝土等材料目前的发展应用现状。
教師总结,展示港珠澳跨海大桥在我国及世界建筑领域的成就,如突破了海底隧道最长、隧道埋深最大、单个沉管体量最大等世界级难题,抵抗台风“山竹”的高风速袭击等彰显的综合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局势,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进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展现综合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局势,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进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3.教学活动二
教学案例
材料:港珠澳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大规模的钢结构梁桥、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当这些“世界之最”同时集中在一座大桥上,它意味着必须集成创新、挑战极限。9年的建设过程,仅在岛隧项目中,创新的比重占到总工程技术15%,填补了世界范围内多项技术空白,其中新技术创新65项,发明专利100多项。建设者们探索出了“中国主导、企业主体、全球化资源、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模式,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港珠澳大桥总体工程涉及到的专利超过1000项,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
学习任务一:阅读案例材料及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新闻报导,找出港珠澳跨海大桥设计的专利及创新技术,以及哪些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学习任务二:查找资料搜集钢结构桥梁以及沉管隧道的关键施工技术在哪里?
学习任务三:讲故事,搜集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代表讲给同学们听,并评优加分。
教师总结,对于学生在任务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感悟及时予以肯定,培养学生主观感受世界的能力。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体会我国技术领域的更新换代,感受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激发爱国热情,产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四个自信,同时提升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产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思考“国家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的问题,唤醒他门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科技兴国的战略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
4.教学活动三
任务一:观看超级工程之港珠澳跨海大桥视频;
任务二: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任务二: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和材料,能学到哪些精神。
大桥的核心结构,尤其是6.7公里长的沉管隧道不能出现丝毫的质量问题,得出构件全部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保障大桥质量,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规范操作、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大桥的隧道由33节沉管连接而成, 施工误差在0.5毫米以下,为了保证精度,工人们需要亲身钻进壁厚仅1.5米的钢筋笼里,逐根检验100根注浆管的安装效果,及每个焊接点的密闭性能。体现了,工人门的匠心精神、精益求精、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好艰苦奋斗、始终如一,并能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
然而海底隧道的建设成本惊人。如果整个35公里的公路全部修成隧道,不仅经济上不可接受,消防、运行等等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半桥半隧成为了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案。半桥半遂,经济可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优化方案的职业素养。
总结,在本次课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而且他们非常积极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帮助克服困难的意见,虽然他们还缺少专业知识的铺垫,但是,这种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
通过这种引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学生们会逐渐养成积极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思想冲突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相信我们的这种知识与思政相容的授课方式会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