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国学、企业文化等概念的描述及对《洪范》这部九条治国大法的解释,来阐述国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国学;和谐;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概念是近年从美国引进的。美国的企业文化是从日本人的企业管理中总结和引入的,而日本文化的本源就在中国,我们可以把日本文化看成中国文化的一个支脉。由此看来,国学文化应是世界企业文化的根。推崇西方企业文化,原本舍近而求远,弃本而逐末。我们不排斥西方的企业文化,但应在努力弄懂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再看西方企业文化,才能够抓住它的实质,真正理解它,超越它,从而建设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外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与“国学”没有关系,而中国的企业,是生活在拥有五、六千年历史的古老的土地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渗透了五、六千年,国学早已称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载体,这种“血缘”与“骨肉”之情谁也无法割舍,是团结中国人的秘密武器。如果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与影响,缘木求鱼,一味地崇洋媚外,无异于掩耳盗铃。国学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企业团队文化母体基因的源泉,他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基因,还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基因诊断管理工具和基因结构优化路径与方法。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因载体,企业DNA决定者企业的生命力。中国企业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国学为中国企业塑造企业文化和国家软实力,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大力继承和发扬国学的基本精神,积极塑造企业团队文化,优化企业基因结构,建设和谐企业团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使然。
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系统了解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把握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脉络,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和哲学智慧,以中国先哲们睿智的思辨传统,深邃的人生哲理,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倡导和谐管理,创新思维,理智、科学和勇敢面对挑战。
大家都知道,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标准,三流的企业做品牌,四流的企业做服务,末流的企业做制造。按照系统科学原理,结构决定功能,易学的全息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同样的道理,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特征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變革,更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大背景。只有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基因,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结合企业自身资源条件,建设起全息的创新的和谐的特色企业文化体系,才有可能塑造起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而“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其定义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国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对它从古至今进行梳理,对儒释道分别给予分析和归纳,使人有如庄子寓言中的河伯面对北海若那样,有种望洋兴叹的感觉。在望洋兴叹之余,要更进一步追根求源。在儒释道产生之前的中华典籍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部几乎算是中华管理学的专著《洪范》。在中国学术史上许多大师甚至把它和“易”并列,当然,这种说法有过偏颇,实际上《洪范》是建立在“易”的基础上的管理学专著,是“易”的具体运用。弘扬国学,建设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不妨以《洪范》为重点,从这里找到几个基本点,由此更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再结合当今的具体实际加以细化,具体化,从而建立可以操作和实行的民族企业文化。
下面我想有重点的谈谈对《洪范》的一些看法,因为对这部中华管理学原典,我没有能力全面深入地去谈。我要说的很粗浅,只能是引玉之砖。
《洪范》被称为“洪范九畴”,是九条治国大法,就是管理学的九大原则。在古代就是“国家管理学”,是专为皇帝,也为诸侯国的侯王们写的管理学教科书。这本教科书所阐述的原理不仅适合于古代,在当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大动荡,大变改,那是夏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大变革,社会的政治制度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中更替,人们的思想灵魂也在水与火的冲击中涅槃嬗变。在这段历史中有过尧舜禹汤的圣明,也有过桀纣的残暴。
殷纣王在牧野兵变的喊杀声中鹿台自焚,周武王登基是无疑的,他的心在火海中经过了历练,他的灵魂在血的洪水中经历了冲击,他被亲自参与过的大量杀戮场面震憾了,他想要他之后的历史不再重复他所见到的那种灾难,他希望历史会出现一片祥光。周武王身旁有许多贤能智士,如周公、召公等可供咨询,但武王没有选中他们,他却选中了一个俘虏,这个俘虏曾在殷纣王的淫威之下经受千般折磨,他亲历了殷朝的覆灭,他对历史有着千万种切身感受。周武王认为他可能有治国的真知灼见。 这个人就是《洪范》的作者箕子。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国师,是与比干、微子并称的“三贤”之一。箕是胥余封地的名字,所以,胥余被称为箕子。箕子作为殷纣王的国师曾向纣王进谏,被纣王下了狱,箕子披发佯狂,始免于难。周朝建立以后,纣(武)王释放了箕子,想要启用他,箕子作为殷朝的国师,自责于殷的覆灭,不肯做周臣,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周武王既然选中箕子作导师,就表现出极大诚意。他不是把箕子召进宫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命令箕子著书立说,而是亲自到箕子的驻地去向他请教。请求他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重,认真地谈谈他对治国理政的看法。箕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写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管理学原典。
从上述背景中我们可得几点启示:第一,贤人箕子胸怀天地,把百姓的福祉寄希望于新的国君,加之周武王诚心求教,写出殚精竭虑的性命之作;第二,箕子文章是从他之前长期残酷的社会斗争中得出的真知灼见;第三,箕子文章的体裁样式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关。箕子是亡国之臣,他无颜在一个新登基的胜利者面前摆出一副好为人师的架势,这要求他的文章要委婉谦虚,要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基于这两点,《洪范》是采用文学手法写成的政治管理学文章。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历代多有学者因不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而对文章产生误解。
要正确理解《洪范》,应先理解文章的标题。因为文章采用的是文学样式,它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文章标题《洪范》就是一个比喻。“洪”,洪水,“范”,动词,规范,治理。用治理洪水来比喻治理国家,意义深刻。
在中国历史上,殷商的灭亡应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残酷,生产,打仗,整个社会靠奴隶支撑,可统治者不把他们当人看待,他们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统治者活着,他们是穷奢极欲的物质来源;统治者死了,要用奴隶和动物一起为他们殉葬。但奴隶不是青铜瓦陶,不是猪狗鹿马,他们和统治者一样是人。可以想象,经过上千年奴隶制的酝酿、发酵和积累,奴隶反抗的情绪和规模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对此,牧野城下奴隶士兵的倒戈,殷纣王鹿台自焚就是一幅最好的图画说明。事实上这样的社会动荡在殷亡之前一直存在着。箕子熟悉历史,更亲历殷末的飓风海啸,把治国之难比做治理洪水再贴切不过。到唐朝,魏征用“民可载舟,民可覆舟”来作比,仅可算箕子的学生。
从这个标题我们窥见了箕子文章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用现代熟悉的话说就是“民本主义”。我们可以说箕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本主义的创立者和倡导者。
从民本主义出发,箕子在《洪范》正文中制定了实行民本主义的九条原则。这九条原则中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实践方法,还有检验标准。真可谓精辟、细致,几臻于至善。
在《洪范》中可以被认为基础理论的最重要的是第一条,即“五行”,这一条说的是领导者应具有的五种德行,五种素质和修养,其实也是每个有高尚追求的人应具备的德行、素质和修养。原文是:“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对于“五行”之涵义,《辞源》有一解:“人之五种行为也。”我们仔细查看原文,可以看到原文对水、火、木说润下,炎上,曲直是分别说它们的物性,是设喻,而说到金和土则说从革,稼穑,干脆是说人的行为。水火土木金分别是说,水,润下,就是润泽万物,生长万物。国君应该效法水,普施恩泽于百姓;火,炎上,火焰向上,炙人,烤人,当国君就要感觉像被置于火上烧烤一样,时刻有危机感;木,草树,曲直,能屈能伸,不怕阻折,不怕压抑,灵活向上,与时俱进;金,是做武器用的,从革,就是决定遵从旧制成法还是进行改革,这时候要效法金,刀子,要有杀伐决断的能力和气魄,不能优柔寡断;土,土地,供稼穑用的,国君要时刻不忘生产,要争取丰收。如果这样理解五行的话,下面关于五行的五味就顺理成章了。五行,人的五种行为所产生的滋味,就绝不是舌头尝到的滋味,而是心理所感到的滋味。水,你普施恩德于民,会让你和老百姓都感到像在水里加入了人不可缺少的盐一样,生活有滋味;火,当领导责任重大,弄不好就会招致民怨,这像被火炙烤一样,苦啊;木,要克服前进中遇到的曲折和困难,要应对各种情况,要灵活,这滋味是酸的;金,要对守旧和改革作出决断,这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成败或在一念之间,要下决心,这滋味是辣的;土,国君领导老百姓搞好生产,获取丰收,国泰民安,这滋味是甜的。总的来说“五行”是对一个圣明国君素质的全面要求,推而广之,五行也是任何群体领袖甚至每一个正直的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因此,它也应成为一个成功企业的文化素质。
长期以来有人把《洪范》中的“五行”解释成构成宇宙的五种元素和五种相互关系,那是一种误解和曲解,对此历代学者多有批評。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他论《洪范》的著作中对五行生克说给予猛烈地批判,他说:“……此小儒之破道,小道之乱德,邪德之诬天,君子之所必黜也,王者之所必诛也,何后世之言五行者,滥而入邪淫,莫之知拒也!”
王夫之对所有把五行离开本义的应用都认为是“邪说之侮五行者”。他讥讽刘向、京房等将五行配入八卦,说把乾和兑都归属金不是要把天维割断吗;把震和巽都归于木,不是要阳德衰微吗?说医者把五行配入五脏,是要心、肾、肺、肝相互打仗,而对于把五行运用于星命相术,王夫之则认为更属“等而下之”,是要“挟五行以摇荡人心于疑是疑非之际”。
王夫之追究造成五行乱用的责任,说:“道之丧者,谁作之俑?则刘向父子,实始倡之,而蔡沈与祖孙三世之习而溺焉,咎将奚诿!其它技术之流,又不可胜诛者矣。”
“洪范九畴”后面的八条都有很强的哲理意义,但都可以认作是实行“民本主义”的实践方法。
它的第一条是“五事”:第一是“貌”,即形象,形象的本质要求是“恭”,就是要尊重别人,尊重群众;第二是“言”,就是说话让人信服;第三是“视”,就是要调查研究,了解全面情况;第四是“听”,要听自各方面的声音和意见;第五是“思”,就是要对视听所得来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正确的计划。 它的第三条是“八政”,要处理好八个方面的政治事务。这八个方面,第一是“食”,民以食为天,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这是八政之首;第二是“货”,老百姓穿和用的东西,仅次于食;第三是“祀”即文化礼节问题,是思想信念,意识形态问题;第四是“司空”,工农业;第五是“司徒”,文化教育问题;第六是“司寇”,法律:第七是“宾”,外交;第八是“师”,国防,军事。八政,项项重要,但把百姓的生活问题排在最前边,说明民生是根本,强调这是领导者应该时刻放在最先考虑的问题。
它的第四条是“五纪”这是历法节气问题,是农事所依,是社会生活节律的调谐,是社会公约,不可掉以轻心。
它的第五条是“皇极”。这里说做领导要“为民立极”,极,就是目标,标准,榜样,模范。文章对这一条叙述得最多最细,总的意思是说当领导要正直无私,处处为百姓着想,要提出共同的目标、理想和行为准则,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这一条简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六条是“三德”。即“正直”、“刚”、“柔”,这一条特别强调领导者要用各种手段,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部下,不可作威作福,不可贪图享受,更不可骄奢淫逸。
第七条是“稽疑”,说怎样下决心,做决定。这一条的实质是要讲民主,要听多方面的意见,不可独断专行,不可偏听偏信。
第八条是“庶徵”,就是政治气候。政治气候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表现。文章用“雨、旸、燠、寒、风、时”几个字来表述,是说哪一种都不可达到极点,下雨,晴天,热,冷,刮风都要适时适度。政治气候要时时认真考察,用各种政策措施来调整。
第九条是国家或群体治理好坏的检验标准。这一条的题目是“五福”和“六极”。五福的第一是老百姓能够长寿,第二是老百姓生活富裕,第三是老百姓生活健康安宁,第四是老百姓有好的精神文明,第五是老百姓能够老有所养。有这五福就是治理得好。如果国家治理得不好就会出现“六极”,第一是社会出现各种凶祸和非正常死亡;第二是老百姓疾病得不到治疗;第三是老百姓生活忧愁,不快乐,不安宁;第四老百姓贫穷;第五是社會上恶人多,黑社会嚣张;第六是老百姓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应有的尊严。
读完《洪范》,感触颇深。国学中许多精华的东西,仁义礼智信,明德亲民,中庸至善,修齐治平,所有这些概念,在《洪范》中均能找到出处?近代,在西方坚船利炮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下,我们曾对国学进行过反思。当今,同样要对曾经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中华民族要复兴,就要建设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企业,要建设这样的企业,就须要建设能够站立世界潮头的和谐企业文化。我们有优秀的“国学”,我们有这个资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弘扬。
关键词:国学;和谐;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的概念是近年从美国引进的。美国的企业文化是从日本人的企业管理中总结和引入的,而日本文化的本源就在中国,我们可以把日本文化看成中国文化的一个支脉。由此看来,国学文化应是世界企业文化的根。推崇西方企业文化,原本舍近而求远,弃本而逐末。我们不排斥西方的企业文化,但应在努力弄懂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再看西方企业文化,才能够抓住它的实质,真正理解它,超越它,从而建设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
外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与“国学”没有关系,而中国的企业,是生活在拥有五、六千年历史的古老的土地上,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渗透了五、六千年,国学早已称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载体,这种“血缘”与“骨肉”之情谁也无法割舍,是团结中国人的秘密武器。如果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与影响,缘木求鱼,一味地崇洋媚外,无异于掩耳盗铃。国学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企业团队文化母体基因的源泉,他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基因,还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基因诊断管理工具和基因结构优化路径与方法。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因载体,企业DNA决定者企业的生命力。中国企业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国学为中国企业塑造企业文化和国家软实力,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大力继承和发扬国学的基本精神,积极塑造企业团队文化,优化企业基因结构,建设和谐企业团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使然。
从先秦诸子百家、汉唐道统、宋元理学、明清贤达,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系统了解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把握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脉络,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和哲学智慧,以中国先哲们睿智的思辨传统,深邃的人生哲理,思考和解决在事业、命运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遇到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倡导和谐管理,创新思维,理智、科学和勇敢面对挑战。
大家都知道,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标准,三流的企业做品牌,四流的企业做服务,末流的企业做制造。按照系统科学原理,结构决定功能,易学的全息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同样的道理,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特征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變革,更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大背景。只有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基因,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结合企业自身资源条件,建设起全息的创新的和谐的特色企业文化体系,才有可能塑造起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而“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其定义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国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对它从古至今进行梳理,对儒释道分别给予分析和归纳,使人有如庄子寓言中的河伯面对北海若那样,有种望洋兴叹的感觉。在望洋兴叹之余,要更进一步追根求源。在儒释道产生之前的中华典籍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一部几乎算是中华管理学的专著《洪范》。在中国学术史上许多大师甚至把它和“易”并列,当然,这种说法有过偏颇,实际上《洪范》是建立在“易”的基础上的管理学专著,是“易”的具体运用。弘扬国学,建设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不妨以《洪范》为重点,从这里找到几个基本点,由此更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再结合当今的具体实际加以细化,具体化,从而建立可以操作和实行的民族企业文化。
下面我想有重点的谈谈对《洪范》的一些看法,因为对这部中华管理学原典,我没有能力全面深入地去谈。我要说的很粗浅,只能是引玉之砖。
《洪范》被称为“洪范九畴”,是九条治国大法,就是管理学的九大原则。在古代就是“国家管理学”,是专为皇帝,也为诸侯国的侯王们写的管理学教科书。这本教科书所阐述的原理不仅适合于古代,在当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大动荡,大变改,那是夏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大变革,社会的政治制度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中更替,人们的思想灵魂也在水与火的冲击中涅槃嬗变。在这段历史中有过尧舜禹汤的圣明,也有过桀纣的残暴。
殷纣王在牧野兵变的喊杀声中鹿台自焚,周武王登基是无疑的,他的心在火海中经过了历练,他的灵魂在血的洪水中经历了冲击,他被亲自参与过的大量杀戮场面震憾了,他想要他之后的历史不再重复他所见到的那种灾难,他希望历史会出现一片祥光。周武王身旁有许多贤能智士,如周公、召公等可供咨询,但武王没有选中他们,他却选中了一个俘虏,这个俘虏曾在殷纣王的淫威之下经受千般折磨,他亲历了殷朝的覆灭,他对历史有着千万种切身感受。周武王认为他可能有治国的真知灼见。 这个人就是《洪范》的作者箕子。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国师,是与比干、微子并称的“三贤”之一。箕是胥余封地的名字,所以,胥余被称为箕子。箕子作为殷纣王的国师曾向纣王进谏,被纣王下了狱,箕子披发佯狂,始免于难。周朝建立以后,纣(武)王释放了箕子,想要启用他,箕子作为殷朝的国师,自责于殷的覆灭,不肯做周臣,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周武王既然选中箕子作导师,就表现出极大诚意。他不是把箕子召进宫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命令箕子著书立说,而是亲自到箕子的驻地去向他请教。请求他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重,认真地谈谈他对治国理政的看法。箕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写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管理学原典。
从上述背景中我们可得几点启示:第一,贤人箕子胸怀天地,把百姓的福祉寄希望于新的国君,加之周武王诚心求教,写出殚精竭虑的性命之作;第二,箕子文章是从他之前长期残酷的社会斗争中得出的真知灼见;第三,箕子文章的体裁样式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关。箕子是亡国之臣,他无颜在一个新登基的胜利者面前摆出一副好为人师的架势,这要求他的文章要委婉谦虚,要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基于这两点,《洪范》是采用文学手法写成的政治管理学文章。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历代多有学者因不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而对文章产生误解。
要正确理解《洪范》,应先理解文章的标题。因为文章采用的是文学样式,它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文章标题《洪范》就是一个比喻。“洪”,洪水,“范”,动词,规范,治理。用治理洪水来比喻治理国家,意义深刻。
在中国历史上,殷商的灭亡应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终结。奴隶社会残酷,生产,打仗,整个社会靠奴隶支撑,可统治者不把他们当人看待,他们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统治者活着,他们是穷奢极欲的物质来源;统治者死了,要用奴隶和动物一起为他们殉葬。但奴隶不是青铜瓦陶,不是猪狗鹿马,他们和统治者一样是人。可以想象,经过上千年奴隶制的酝酿、发酵和积累,奴隶反抗的情绪和规模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对此,牧野城下奴隶士兵的倒戈,殷纣王鹿台自焚就是一幅最好的图画说明。事实上这样的社会动荡在殷亡之前一直存在着。箕子熟悉历史,更亲历殷末的飓风海啸,把治国之难比做治理洪水再贴切不过。到唐朝,魏征用“民可载舟,民可覆舟”来作比,仅可算箕子的学生。
从这个标题我们窥见了箕子文章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用现代熟悉的话说就是“民本主义”。我们可以说箕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本主义的创立者和倡导者。
从民本主义出发,箕子在《洪范》正文中制定了实行民本主义的九条原则。这九条原则中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实践方法,还有检验标准。真可谓精辟、细致,几臻于至善。
在《洪范》中可以被认为基础理论的最重要的是第一条,即“五行”,这一条说的是领导者应具有的五种德行,五种素质和修养,其实也是每个有高尚追求的人应具备的德行、素质和修养。原文是:“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对于“五行”之涵义,《辞源》有一解:“人之五种行为也。”我们仔细查看原文,可以看到原文对水、火、木说润下,炎上,曲直是分别说它们的物性,是设喻,而说到金和土则说从革,稼穑,干脆是说人的行为。水火土木金分别是说,水,润下,就是润泽万物,生长万物。国君应该效法水,普施恩泽于百姓;火,炎上,火焰向上,炙人,烤人,当国君就要感觉像被置于火上烧烤一样,时刻有危机感;木,草树,曲直,能屈能伸,不怕阻折,不怕压抑,灵活向上,与时俱进;金,是做武器用的,从革,就是决定遵从旧制成法还是进行改革,这时候要效法金,刀子,要有杀伐决断的能力和气魄,不能优柔寡断;土,土地,供稼穑用的,国君要时刻不忘生产,要争取丰收。如果这样理解五行的话,下面关于五行的五味就顺理成章了。五行,人的五种行为所产生的滋味,就绝不是舌头尝到的滋味,而是心理所感到的滋味。水,你普施恩德于民,会让你和老百姓都感到像在水里加入了人不可缺少的盐一样,生活有滋味;火,当领导责任重大,弄不好就会招致民怨,这像被火炙烤一样,苦啊;木,要克服前进中遇到的曲折和困难,要应对各种情况,要灵活,这滋味是酸的;金,要对守旧和改革作出决断,这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成败或在一念之间,要下决心,这滋味是辣的;土,国君领导老百姓搞好生产,获取丰收,国泰民安,这滋味是甜的。总的来说“五行”是对一个圣明国君素质的全面要求,推而广之,五行也是任何群体领袖甚至每一个正直的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因此,它也应成为一个成功企业的文化素质。
长期以来有人把《洪范》中的“五行”解释成构成宇宙的五种元素和五种相互关系,那是一种误解和曲解,对此历代学者多有批評。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他论《洪范》的著作中对五行生克说给予猛烈地批判,他说:“……此小儒之破道,小道之乱德,邪德之诬天,君子之所必黜也,王者之所必诛也,何后世之言五行者,滥而入邪淫,莫之知拒也!”
王夫之对所有把五行离开本义的应用都认为是“邪说之侮五行者”。他讥讽刘向、京房等将五行配入八卦,说把乾和兑都归属金不是要把天维割断吗;把震和巽都归于木,不是要阳德衰微吗?说医者把五行配入五脏,是要心、肾、肺、肝相互打仗,而对于把五行运用于星命相术,王夫之则认为更属“等而下之”,是要“挟五行以摇荡人心于疑是疑非之际”。
王夫之追究造成五行乱用的责任,说:“道之丧者,谁作之俑?则刘向父子,实始倡之,而蔡沈与祖孙三世之习而溺焉,咎将奚诿!其它技术之流,又不可胜诛者矣。”
“洪范九畴”后面的八条都有很强的哲理意义,但都可以认作是实行“民本主义”的实践方法。
它的第一条是“五事”:第一是“貌”,即形象,形象的本质要求是“恭”,就是要尊重别人,尊重群众;第二是“言”,就是说话让人信服;第三是“视”,就是要调查研究,了解全面情况;第四是“听”,要听自各方面的声音和意见;第五是“思”,就是要对视听所得来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正确的计划。 它的第三条是“八政”,要处理好八个方面的政治事务。这八个方面,第一是“食”,民以食为天,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这是八政之首;第二是“货”,老百姓穿和用的东西,仅次于食;第三是“祀”即文化礼节问题,是思想信念,意识形态问题;第四是“司空”,工农业;第五是“司徒”,文化教育问题;第六是“司寇”,法律:第七是“宾”,外交;第八是“师”,国防,军事。八政,项项重要,但把百姓的生活问题排在最前边,说明民生是根本,强调这是领导者应该时刻放在最先考虑的问题。
它的第四条是“五纪”这是历法节气问题,是农事所依,是社会生活节律的调谐,是社会公约,不可掉以轻心。
它的第五条是“皇极”。这里说做领导要“为民立极”,极,就是目标,标准,榜样,模范。文章对这一条叙述得最多最细,总的意思是说当领导要正直无私,处处为百姓着想,要提出共同的目标、理想和行为准则,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这一条简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六条是“三德”。即“正直”、“刚”、“柔”,这一条特别强调领导者要用各种手段,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部下,不可作威作福,不可贪图享受,更不可骄奢淫逸。
第七条是“稽疑”,说怎样下决心,做决定。这一条的实质是要讲民主,要听多方面的意见,不可独断专行,不可偏听偏信。
第八条是“庶徵”,就是政治气候。政治气候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表现。文章用“雨、旸、燠、寒、风、时”几个字来表述,是说哪一种都不可达到极点,下雨,晴天,热,冷,刮风都要适时适度。政治气候要时时认真考察,用各种政策措施来调整。
第九条是国家或群体治理好坏的检验标准。这一条的题目是“五福”和“六极”。五福的第一是老百姓能够长寿,第二是老百姓生活富裕,第三是老百姓生活健康安宁,第四是老百姓有好的精神文明,第五是老百姓能够老有所养。有这五福就是治理得好。如果国家治理得不好就会出现“六极”,第一是社会出现各种凶祸和非正常死亡;第二是老百姓疾病得不到治疗;第三是老百姓生活忧愁,不快乐,不安宁;第四老百姓贫穷;第五是社會上恶人多,黑社会嚣张;第六是老百姓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应有的尊严。
读完《洪范》,感触颇深。国学中许多精华的东西,仁义礼智信,明德亲民,中庸至善,修齐治平,所有这些概念,在《洪范》中均能找到出处?近代,在西方坚船利炮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下,我们曾对国学进行过反思。当今,同样要对曾经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中华民族要复兴,就要建设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企业,要建设这样的企业,就须要建设能够站立世界潮头的和谐企业文化。我们有优秀的“国学”,我们有这个资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