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的“音乐家”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n90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顺的庞然大物
  
  海象是一种比较温顺的动物,尽管它们长着巨齿獠牙,身上的气味也不敢让人恭维。
  不久前,有两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来到北极研究海象,他们很快发现,海象这种动物是何等的迷人而可爱。这些动物对人类的好奇心就像人们对它们一样。每当看到人来到跟前,它们会用突起的鼻子向你问候,就好像要嗅你的味道,与你接触。不过,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它们的北极栖息地还能让它们生存下去吗?
  海象一词来源于古挪威语,意为“马鲸”(半马半鲸)。但实际上,海象是在大约2 700万年前,从它们的短尾、类似熊的祖先进化过来的。据化石发现研究,它们的四肢逐渐演化成了带蹼的鳍状肢,成为一种水陆两栖的动物,这大概是因为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海象最终还进化成了其他一些特性:它的皮厚达7.6 cm,这样能让海象保持体温;它们的胡须硬而敏感,只要将一点食物放在鼻部,海象就会利用胡须将食物放进嘴中。
  
  海象是在海底获取食物的。它们的食谱上有鱼、海蠕虫,甚至有时还有海豹,但是大多数是牡蛎——一种带硬贝壳的软体动物。每只成年海象一天能吃7 000个牡蛎。海象的嘴十分有力,不到6 s,它就能将牡蛎肉从壳中吸出。
  
  动物中的“音乐家”
  
  海象还有一个固有的令人瞠目的特性,就是弯曲的长牙最长可达1 m,而且雄雌皆有。这种长牙既可在遇到危险时进行防卫和捕食,也可当做钩子抓住冰以便顺利出水。
  海象的主要天敌是逆戟鲸和北极熊。每当遇到危险,它们就会用长牙进行自卫。有时海象的不同群之间也会打斗,武器当然是它们的长牙。
  从上面介绍看来,要逮一头海象进行研究是个很危险的工作,但是其实不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心理学家罗纳德·舒斯特曼和同事研究了海象的行为。一般成年海象重达2 t,很容易就能将一个成人打翻。但是经过训练,这种动物还能对科学家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
  研究人员对海象的音乐天赋很感兴趣。雌雄海象都能发出很宽范围的声音——吠叫声、敲击声和劈啪声,乃至啵嘤和钟声等等。在繁殖季节中,雄海象频频发出上述声音,就像把这些声音变成了一只曲子,一连许多天这种声音都回荡在方圆几千米的范围之内。
  研究人员相信,海象的“歌声”要比座头鲸和夜莺的声音复杂。雄海象通过表演它们的“音乐会”来引诱雌海象,或是向其他海象展示它的地位。不过,科学家尚未确定哪一种声音最能对雌海象产生诱惑。一般情况下,有一些公海象会在靠近雌海象群的水中进行热烈的“声乐”表演。当繁殖季节过后,公海象就离开,形成一个庞大的公海象群,这里便只留下雌海象等待生养和哺育小海象。
  海象的确是个非凡的“声乐家”,但同时又是“乐器演奏家”,有研究人员曾观察到,一头被捕获的海象在水池中玩耍一个橡胶玩具,通过在池边挤压,让这一玩具发出号角般的声音。
  通过观察这种行为,其他海象也学会了如何发出同样的声音。
  
  锐减的栖息地
  
  18、19世纪,海象被人类大量捕杀,以获取其油、皮革、牙和肉。它们的数量锐减,从数百万头锐减至今天的大约7万头以下。不过,1972年制定的《国际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条例》,已经把海象列为保护对象,海象的数量有所回升。但是新的危胁又出现了,这就是全球气候的转暖。夏天的北极冰盖已经比30年前缩小了1/3。
  海象需要登上陆地或冰面休息和养育下一代。但缺乏海冰就意味着海象生存的海洋面积减少,致使它们聚集到小的海滩或小岛上,也就使它们只能到浅海捕食,而且改变的海洋状况也能影响它们的天敌,这些作用会和海冰减少一样,使生态变得更糟。
其他文献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乌鸦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先在桌上放了一支装有一小桶蠕虫的试管,试管很深,乌鸦无法直接用嘴吃到;试管的旁边放了一截足够长的笔直的铁丝,研究人员在暗中观察乌鸦能否吃到试管中的蠕虫。  令人惊讶的是,虽然乌鸦没有接触过眼前的东西,但是它立即投入到了工具的制作中。它用嘴叼住铁丝伸八试管中,然后再用嘴叼住铁丝的一头,折成弯曲的钩子,最后再用嘴叼着铁丝直的一头,将钩子伸入管
期刊
美国科学家用硅纳米材料制造了一种隐身斗篷,使普通的光学检测无法发现放置在斗篷下的物品。  这种新隐身斗篷完全由绝缘材料制造,在光学频率中,它们往往是透明的。斗篷由矩形的硅片制成,厚250 nm。硅片可以作为一个光波导,光线仅限于在这个垂直高度中向前后两个方向自由传播。在纳米硅材料上,研究人员精心设计了一些孔每个孔直径为110 nm,这就使得斗篷周围的光波发生完全弯曲,就好像河水流过岩石一样。它表明
期刊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近日通过了国家验收。  耗资2-35亿元人民币、貌似导弹发射架的这座超级望远镜超过15层楼高,由口径3.6m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m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着4 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实时记录数据。这座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h,最多可获得4 000条天体光谱。未来3~5年,科学家将用
期刊
日本研发出一款独特的防盗机器人“Tmsuk T-34”,它配有4个轮子,最高移动速度为10 km/h,乍看像一台吸尘器。这款防盗机器人配备有探测装置,头部有摄像头,可根据人体温度和声音侦察周围情况,并将相应图像实时显示到主人的手机屏幕上。一旦主人确认发现可疑人员,它可在主人的遥控指挥下朝敌人喷射一张蜘蛛网式的大网,把对方困在网内,在这段时间里,它还可以通知警察来抓贼。    内置耳机的有线手机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6月11日正式宣布把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升至6级,即升至流感大流行级别,这意味着21世纪的首次流感大流行已经到来。  尽管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指出,人们不必过度恐慌。一方面,流感大流行是指病毒的持续人际间传播范围超出北美之外,并使大部分国家发生疫情,并不是指疫情的死亡等严重程度过高;另一方面,与人类曾面临的任何一次流感大流行相比,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认
期刊
甲型H1N1流感    原称人感染猪流感,为避免“猪流感”一词对人们产生误导,世界卫生组织在4月30日将此前被称为猪流感的新型致命病毒更名为“A/H1N1型流感”,英文为1nfluenza A(H1N1)。中国按中文惯例将其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病毒特征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3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
期刊
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麻理)是全世界大名鼎鼎的科学圣地。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它诞生了59位诺贝尔奖得主、14位宇航员,安南、贝聿铭和中国的钱学森都是该院的毕业生。  1994年。因特网就诞生于麻理,同年,由该院毕业生建立的公司总共赚取了2320亿美元,占美国GTP总量的3.7%,他们在世界各地雇用的员工超过100万人。  有人称麻理是“癫狂精神病院”,也有人认为它是科学的“麦加圣地”;有人称麻理
期刊
在人类的历史上,如果要问什么疾病在流行中对人危害最大,很多人都会答错,因为它竟是最不起眼、几乎人人都得过的流行性感冒。2003年SARS流行时引起的全球性恐慌让人们记忆犹新。当时,SARS被许多人夸张地描绘成了最致命的病原体,其实SARS与流感相比,连“小巫”都谈不上。而流感变异种类多,传播速度快,一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严重威胁。    现代“伤寒玛莉”浮出水面    公元2009年4月2日,墨西哥
期刊
大流感指的是全球范围的流感大暴发。引发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旧的流感病毒重现。此种流感流行时,人体内几乎没有对抗这种病毒的免疫力,又尚无有效的疫苗,所以流感病毒能够在人群中快速传播,感染者可发生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这种流感可以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国家以及全球。据统计,从20世纪开始,人类历史上经历过至少4次堪称恐怖的大流感袭击。    灭人5 000万的西班牙流感为禽流感变异   
期刊
21世纪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在非洲的密林深处,至今还生活着一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原始民族——俾格米族人。他们几千年如一日,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俾格米族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关于他们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300。年古埃及的铭文中,之后出现于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一书中。据一些考古学家研究认为,俾格米人远在非洲石器时代的后期就出现了,至今已有6 000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