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顺的庞然大物
海象是一种比较温顺的动物,尽管它们长着巨齿獠牙,身上的气味也不敢让人恭维。
不久前,有两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来到北极研究海象,他们很快发现,海象这种动物是何等的迷人而可爱。这些动物对人类的好奇心就像人们对它们一样。每当看到人来到跟前,它们会用突起的鼻子向你问候,就好像要嗅你的味道,与你接触。不过,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它们的北极栖息地还能让它们生存下去吗?
海象一词来源于古挪威语,意为“马鲸”(半马半鲸)。但实际上,海象是在大约2 700万年前,从它们的短尾、类似熊的祖先进化过来的。据化石发现研究,它们的四肢逐渐演化成了带蹼的鳍状肢,成为一种水陆两栖的动物,这大概是因为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海象最终还进化成了其他一些特性:它的皮厚达7.6 cm,这样能让海象保持体温;它们的胡须硬而敏感,只要将一点食物放在鼻部,海象就会利用胡须将食物放进嘴中。
海象是在海底获取食物的。它们的食谱上有鱼、海蠕虫,甚至有时还有海豹,但是大多数是牡蛎——一种带硬贝壳的软体动物。每只成年海象一天能吃7 000个牡蛎。海象的嘴十分有力,不到6 s,它就能将牡蛎肉从壳中吸出。
动物中的“音乐家”
海象还有一个固有的令人瞠目的特性,就是弯曲的长牙最长可达1 m,而且雄雌皆有。这种长牙既可在遇到危险时进行防卫和捕食,也可当做钩子抓住冰以便顺利出水。
海象的主要天敌是逆戟鲸和北极熊。每当遇到危险,它们就会用长牙进行自卫。有时海象的不同群之间也会打斗,武器当然是它们的长牙。
从上面介绍看来,要逮一头海象进行研究是个很危险的工作,但是其实不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心理学家罗纳德·舒斯特曼和同事研究了海象的行为。一般成年海象重达2 t,很容易就能将一个成人打翻。但是经过训练,这种动物还能对科学家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
研究人员对海象的音乐天赋很感兴趣。雌雄海象都能发出很宽范围的声音——吠叫声、敲击声和劈啪声,乃至啵嘤和钟声等等。在繁殖季节中,雄海象频频发出上述声音,就像把这些声音变成了一只曲子,一连许多天这种声音都回荡在方圆几千米的范围之内。
研究人员相信,海象的“歌声”要比座头鲸和夜莺的声音复杂。雄海象通过表演它们的“音乐会”来引诱雌海象,或是向其他海象展示它的地位。不过,科学家尚未确定哪一种声音最能对雌海象产生诱惑。一般情况下,有一些公海象会在靠近雌海象群的水中进行热烈的“声乐”表演。当繁殖季节过后,公海象就离开,形成一个庞大的公海象群,这里便只留下雌海象等待生养和哺育小海象。
海象的确是个非凡的“声乐家”,但同时又是“乐器演奏家”,有研究人员曾观察到,一头被捕获的海象在水池中玩耍一个橡胶玩具,通过在池边挤压,让这一玩具发出号角般的声音。
通过观察这种行为,其他海象也学会了如何发出同样的声音。
锐减的栖息地
18、19世纪,海象被人类大量捕杀,以获取其油、皮革、牙和肉。它们的数量锐减,从数百万头锐减至今天的大约7万头以下。不过,1972年制定的《国际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条例》,已经把海象列为保护对象,海象的数量有所回升。但是新的危胁又出现了,这就是全球气候的转暖。夏天的北极冰盖已经比30年前缩小了1/3。
海象需要登上陆地或冰面休息和养育下一代。但缺乏海冰就意味着海象生存的海洋面积减少,致使它们聚集到小的海滩或小岛上,也就使它们只能到浅海捕食,而且改变的海洋状况也能影响它们的天敌,这些作用会和海冰减少一样,使生态变得更糟。
海象是一种比较温顺的动物,尽管它们长着巨齿獠牙,身上的气味也不敢让人恭维。
不久前,有两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来到北极研究海象,他们很快发现,海象这种动物是何等的迷人而可爱。这些动物对人类的好奇心就像人们对它们一样。每当看到人来到跟前,它们会用突起的鼻子向你问候,就好像要嗅你的味道,与你接触。不过,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它们的北极栖息地还能让它们生存下去吗?
海象一词来源于古挪威语,意为“马鲸”(半马半鲸)。但实际上,海象是在大约2 700万年前,从它们的短尾、类似熊的祖先进化过来的。据化石发现研究,它们的四肢逐渐演化成了带蹼的鳍状肢,成为一种水陆两栖的动物,这大概是因为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海象最终还进化成了其他一些特性:它的皮厚达7.6 cm,这样能让海象保持体温;它们的胡须硬而敏感,只要将一点食物放在鼻部,海象就会利用胡须将食物放进嘴中。

海象是在海底获取食物的。它们的食谱上有鱼、海蠕虫,甚至有时还有海豹,但是大多数是牡蛎——一种带硬贝壳的软体动物。每只成年海象一天能吃7 000个牡蛎。海象的嘴十分有力,不到6 s,它就能将牡蛎肉从壳中吸出。
动物中的“音乐家”
海象还有一个固有的令人瞠目的特性,就是弯曲的长牙最长可达1 m,而且雄雌皆有。这种长牙既可在遇到危险时进行防卫和捕食,也可当做钩子抓住冰以便顺利出水。
海象的主要天敌是逆戟鲸和北极熊。每当遇到危险,它们就会用长牙进行自卫。有时海象的不同群之间也会打斗,武器当然是它们的长牙。
从上面介绍看来,要逮一头海象进行研究是个很危险的工作,但是其实不然。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心理学家罗纳德·舒斯特曼和同事研究了海象的行为。一般成年海象重达2 t,很容易就能将一个成人打翻。但是经过训练,这种动物还能对科学家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
研究人员对海象的音乐天赋很感兴趣。雌雄海象都能发出很宽范围的声音——吠叫声、敲击声和劈啪声,乃至啵嘤和钟声等等。在繁殖季节中,雄海象频频发出上述声音,就像把这些声音变成了一只曲子,一连许多天这种声音都回荡在方圆几千米的范围之内。
研究人员相信,海象的“歌声”要比座头鲸和夜莺的声音复杂。雄海象通过表演它们的“音乐会”来引诱雌海象,或是向其他海象展示它的地位。不过,科学家尚未确定哪一种声音最能对雌海象产生诱惑。一般情况下,有一些公海象会在靠近雌海象群的水中进行热烈的“声乐”表演。当繁殖季节过后,公海象就离开,形成一个庞大的公海象群,这里便只留下雌海象等待生养和哺育小海象。
海象的确是个非凡的“声乐家”,但同时又是“乐器演奏家”,有研究人员曾观察到,一头被捕获的海象在水池中玩耍一个橡胶玩具,通过在池边挤压,让这一玩具发出号角般的声音。
通过观察这种行为,其他海象也学会了如何发出同样的声音。
锐减的栖息地
18、19世纪,海象被人类大量捕杀,以获取其油、皮革、牙和肉。它们的数量锐减,从数百万头锐减至今天的大约7万头以下。不过,1972年制定的《国际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条例》,已经把海象列为保护对象,海象的数量有所回升。但是新的危胁又出现了,这就是全球气候的转暖。夏天的北极冰盖已经比30年前缩小了1/3。
海象需要登上陆地或冰面休息和养育下一代。但缺乏海冰就意味着海象生存的海洋面积减少,致使它们聚集到小的海滩或小岛上,也就使它们只能到浅海捕食,而且改变的海洋状况也能影响它们的天敌,这些作用会和海冰减少一样,使生态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