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法国]卢梭
自小,我就很向往教师这份职业,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原因,只是会不自觉地在模仿,在想象自己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怎么解决。那时,我才读小学。当老师,成为我的一个信念。所以我以后的道路的方向非常明确,一直指引我读师范,毕业后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正式踏上讲台后,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艰辛与不易,尽管现实跟理想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初执教鞭的一个学期里,获益良多,也感触非浅。
开学初勇于接受班主任这份工作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够年轻,够冲劲,也够耐心,又有多年班干部经验,管理学生似乎不是一件难事。我奉守爱默森的这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与民主,懂得如何赋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我想他们会服我的,那我就成功了。对于学生,我一直是坚持"有教无类"这个观点的,无论是再差的学生总会有其闪光点,只是我们一时未能觉察而已。因此,自己的学生再捣蛋,成绩再差,我也会反复提醒,耐心劝说,"一个也不能少"啊。可是,我却要面对这么一个令人头痛的学生,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不爱学习,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的学生,一个成绩与纪律都红灯高挂的学生,我的苦口婆心,我的软硬兼施都不能奏效,究竟是劝其退学,还是极力挽留,我实在是难以取舍。何解?如果按照操行量化规则,他足以被学校开除,然而,我观察了这个学生很久,他本质并不坏,也处于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水平。贸然劝退,必定会给这个学生很大打击。圣人也会有错的时候,更何况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我抱着这样的态度,以一个姐姐而不是老师的身份,与这个学生推心置腹地谈过几次,陈其利弊,逐条分析,平等地进行交流。同时也通过电话,跟他家长沟通,共同找出问题的所在之处,用亲情打动他。另一方面,我频频往校长室跑,恳求学校再给他一次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被我的诚意打动,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而那个学生,我欣慰地看到,决心改过,从整理仪表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回答我对他的尊重。
然而我在带班的过程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而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甚至涉及到他们的家庭问题,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这个清官再清也难审他们的家务事啊。可是学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家庭成长并生活着,且不说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也总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最终导致他们无心向学,或者独自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日益内向,不爱与人交谈,生怕自己家中的不幸为外人所道。而这种事情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的学生当中,他们不愿跟同学谈论家庭问题,彷徨中不知如何是好,心中烦痛只能赋与纸笔,通过周记,向我这个年轻的班主任细细倾诉。而我,往往只能抱着他们的心事苦苦思量,如何去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他们还小啊,这些事情本不该是他们要去面对的,可他们却要早早背负着同龄人没有的心理担子。
翻开一个学生的周记,里面赫然有这么一段话:"在我心中有一个结,但这个结到现在都还没有打开,那就是因为家里的事而整天担忧。一方面是父亲在外面经常乱花钱,有时候父亲在外受的气回到家里向着母亲吼。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我可以这么说父亲在外是另有新欢的......"
老实说,当我看到这些话时,我不知所措。如果我是个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那么,我就懂得怎么去抚平她心灵的创伤。可我并不比她大多少,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同类的事情。学生那么相信你,把家里的隐私也毫不保留地告诉你,就是因为你值得她信赖啊。我没有轻易给她写回复(我习惯会在学生的每一篇周记后写下我的回复),我知道,我的话会对她同样产生影响。依我的分析,她对她的父亲是又爱又恨的,恨的是他对家人的背叛,可毕竟血浓于水,她却在渴望着父亲的关注。于是,我找了个机会,跟她促膝长谈,事实也跟我猜想的差不多。我很同情她的遭遇,但这个时候就必须以长辈身份提醒她:不管是恨还是怨,他始终是你的父亲。父母之间出现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子女。面前两个选择,一是替你母亲不值,共同排斥你的父亲,维持这种有隔膜的家庭生活,还是用实际行动去挽救这个家?哪有父母不疼自己的子女,他们同样需要你们的关心。试着用亲情去唤回你的父亲,去唤回一个完整的家吧。我不知道我的话她明白没有,不过,我想她是听懂了。
"在以前我整天怨天怨地,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但我现在不会了,因为我知道,人生是没有平坦的道路是为你而铺设的,你想要得到什么也是要自己亲手去获取,这样才会知道它的价值所在,也会更加的去珍惜。而我也想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手去创造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家庭曾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后来的周记写道。
我想,我这个学徒该出师了。
--[法国]卢梭
自小,我就很向往教师这份职业,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原因,只是会不自觉地在模仿,在想象自己遇到同类问题的时候怎么解决。那时,我才读小学。当老师,成为我的一个信念。所以我以后的道路的方向非常明确,一直指引我读师范,毕业后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正式踏上讲台后,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师的艰辛与不易,尽管现实跟理想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初执教鞭的一个学期里,获益良多,也感触非浅。
开学初勇于接受班主任这份工作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够年轻,够冲劲,也够耐心,又有多年班干部经验,管理学生似乎不是一件难事。我奉守爱默森的这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与民主,懂得如何赋予他们应有的尊重,我想他们会服我的,那我就成功了。对于学生,我一直是坚持"有教无类"这个观点的,无论是再差的学生总会有其闪光点,只是我们一时未能觉察而已。因此,自己的学生再捣蛋,成绩再差,我也会反复提醒,耐心劝说,"一个也不能少"啊。可是,我却要面对这么一个令人头痛的学生,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不爱学习,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的学生,一个成绩与纪律都红灯高挂的学生,我的苦口婆心,我的软硬兼施都不能奏效,究竟是劝其退学,还是极力挽留,我实在是难以取舍。何解?如果按照操行量化规则,他足以被学校开除,然而,我观察了这个学生很久,他本质并不坏,也处于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水平。贸然劝退,必定会给这个学生很大打击。圣人也会有错的时候,更何况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我抱着这样的态度,以一个姐姐而不是老师的身份,与这个学生推心置腹地谈过几次,陈其利弊,逐条分析,平等地进行交流。同时也通过电话,跟他家长沟通,共同找出问题的所在之处,用亲情打动他。另一方面,我频频往校长室跑,恳求学校再给他一次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被我的诚意打动,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而那个学生,我欣慰地看到,决心改过,从整理仪表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回答我对他的尊重。
然而我在带班的过程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不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而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甚至涉及到他们的家庭问题,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这个清官再清也难审他们的家务事啊。可是学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家庭成长并生活着,且不说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也总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最终导致他们无心向学,或者独自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日益内向,不爱与人交谈,生怕自己家中的不幸为外人所道。而这种事情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我的学生当中,他们不愿跟同学谈论家庭问题,彷徨中不知如何是好,心中烦痛只能赋与纸笔,通过周记,向我这个年轻的班主任细细倾诉。而我,往往只能抱着他们的心事苦苦思量,如何去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他们还小啊,这些事情本不该是他们要去面对的,可他们却要早早背负着同龄人没有的心理担子。
翻开一个学生的周记,里面赫然有这么一段话:"在我心中有一个结,但这个结到现在都还没有打开,那就是因为家里的事而整天担忧。一方面是父亲在外面经常乱花钱,有时候父亲在外受的气回到家里向着母亲吼。这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我可以这么说父亲在外是另有新欢的......"
老实说,当我看到这些话时,我不知所措。如果我是个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那么,我就懂得怎么去抚平她心灵的创伤。可我并不比她大多少,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同类的事情。学生那么相信你,把家里的隐私也毫不保留地告诉你,就是因为你值得她信赖啊。我没有轻易给她写回复(我习惯会在学生的每一篇周记后写下我的回复),我知道,我的话会对她同样产生影响。依我的分析,她对她的父亲是又爱又恨的,恨的是他对家人的背叛,可毕竟血浓于水,她却在渴望着父亲的关注。于是,我找了个机会,跟她促膝长谈,事实也跟我猜想的差不多。我很同情她的遭遇,但这个时候就必须以长辈身份提醒她:不管是恨还是怨,他始终是你的父亲。父母之间出现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子女。面前两个选择,一是替你母亲不值,共同排斥你的父亲,维持这种有隔膜的家庭生活,还是用实际行动去挽救这个家?哪有父母不疼自己的子女,他们同样需要你们的关心。试着用亲情去唤回你的父亲,去唤回一个完整的家吧。我不知道我的话她明白没有,不过,我想她是听懂了。
"在以前我整天怨天怨地,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但我现在不会了,因为我知道,人生是没有平坦的道路是为你而铺设的,你想要得到什么也是要自己亲手去获取,这样才会知道它的价值所在,也会更加的去珍惜。而我也想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手去创造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家庭曾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在后来的周记写道。
我想,我这个学徒该出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