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精神,把鼓励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用好用活呢?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力。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提倡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想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
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
三、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文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之始,曾作了一次"问题意识"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6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学就是跟老师学,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会就行;因为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不需要提什么问题,也没时间提问题。大约10%的学生是受传统教法影响养成思维的惰性,只愿听老师讲,懒于动脑去思考;20%的学生是课堂上有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问题或不敢提问题,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上课专心致志听讲的学生,有问题也只好等待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解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与老师交流问题,课堂应给我们提问、讨论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做。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虽然已被批判了半个世纪,但是陈旧的教育思想还笼罩在一些教师心头。所以,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总之,我们构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的,让主体的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具体措施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激活问题兴趣,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问题。我们把此归纳成"三段六步"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感知-探究-总结三阶段;理清文脉-发现问题-个人质疑-合作探究-总结评价-体验迁移六步程序。这样做能使群体交流活而有序,个别质疑也能切中要害,课堂生动活泼又不失之浅显,主体得到体现,潜能得到开发,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真正被定在促进者、引导者的位置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落实。
现代教育理念再次"警告"我们:学生头脑不再是被灌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问题"就是能点燃这支火把的导火线,思想的火花一旦点燃,创新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用好用活呢?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力。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提倡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想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
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
三、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文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之始,曾作了一次"问题意识"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6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学就是跟老师学,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会就行;因为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不需要提什么问题,也没时间提问题。大约10%的学生是受传统教法影响养成思维的惰性,只愿听老师讲,懒于动脑去思考;20%的学生是课堂上有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问题或不敢提问题,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上课专心致志听讲的学生,有问题也只好等待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解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与老师交流问题,课堂应给我们提问、讨论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做。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虽然已被批判了半个世纪,但是陈旧的教育思想还笼罩在一些教师心头。所以,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总之,我们构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的,让主体的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具体措施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激活问题兴趣,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问题。我们把此归纳成"三段六步"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感知-探究-总结三阶段;理清文脉-发现问题-个人质疑-合作探究-总结评价-体验迁移六步程序。这样做能使群体交流活而有序,个别质疑也能切中要害,课堂生动活泼又不失之浅显,主体得到体现,潜能得到开发,而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真正被定在促进者、引导者的位置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落实。
现代教育理念再次"警告"我们:学生头脑不再是被灌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问题"就是能点燃这支火把的导火线,思想的火花一旦点燃,创新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