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边地的“小部分人”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扎西才让的这一组札记名为《在甘南》。甘南是黄河的水源涵养地之一,扎西才让在文章中也写到过黄河的源头。黄河离开甘南往下流去,不远便是黄土高原,接着便是中下游的开阔疆土。那里的故事我们早已熟知,无数道沟沟壑壑如结构复杂的大脑皮层般横剖铺展开来,几千年来的传说、典故、面容,甚至在代代传承之中愈发熟稔的特定讲述方式,都密密麻麻地在两岸沉积铺排开去。它们关乎到我们对漫长历史的理解,也关乎当下时代中那如幽灵般漂浮不定的自我意识。现在,让我们回到这条河水的源头,回到扎西才让生活的甘南。在这里,黄河还没有真正成为黄河。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片片水洼、一条条河沟;站在水边的也不是秦皇汉武,而是记忆中的女子与顽童。这一幅幅画面在岁月的磨蚀中泛黄陈旧,却因这黄与旧获得了更加坚不可摧的力量。它们散落在岁月的门外,等待着被人拾起。
  本组札记中的扎西才让,正是一个捡拾者的形象。这种捡拾是随性所至的,从容、淡泊,带着隐约的哀愁和深沉。相较于朔风中飘扬高举的旌旗,他更迷恋俯身下趋的姿态;远离了布道者或高音喇叭的覆盖领域,他更愿意在喃喃自语中躬身自省。精神层面的姿态,最终会呈现为文字意义上的风格;因此,尽管《在甘南》这组札记在结构、经验、题材、乃至文体等方面都称得上漫无拘束、天马行空,我们却依然能够一眼辨认出那条贯穿文本的脊骨,那就是扎西才让独特的语调。不论是回忆、慨叹还是讲述语言,扎西才让的语调总是恬淡、舒展、缓急得体、充满呼吸感,像遗落在草甸深处的古老神像,傲然于光阴世事,又带着几分淡淡的神秘与寂寥。关于“语调”或者说“音调”,爱伦坡有一个观点颇为独到;他认为,在现代诗学中,形式元素(而非“意义”)才是文学创作的起源。诗的创作发起于音调的构造,一种特定的言说方式构成了诗的原动力;它营造出一种“无形体的氛围”,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语言的预感”,关联于意义的词语组合随后才被召唤而来。爱伦坡谈论的是诗歌,但我觉得这些表述同样适用于扎西才让的这组札记。且不说其中浓郁的诗性,仅就文体形式而言,《在甘南》也能够令我们联想到纪伯伦《沙与沫》《先知》以及鲁迅《野草》等被归入“散文诗”范畴的作品。当然,不同于纪伯伦或鲁迅,哲思体悟并不是扎西才让的立足重点,抉心自食的精神创痛也常常被消弭软化。体量宏大的哲思未遭排斥,只是化散到了背景底色之中;悸动的情绪暗涌也有迹可循,然而更多时候,它们是如夜晚的昆虫一般,蛰伏在了温暖潮湿的语言浮土之下。此种策略,同《在甘南》的整体风格特征是互为因果的:那些自语般的文字迷蒙着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它们柔软,但背后有无形的刚强;它们流淌,但终会在无形的期许里凝铸为黄金的雕像。在这个文学语言频遭现实逼促、词语不断被公共经验磨损的年代里,扎西才让的散文语言,更像是对文学本心的一种回归。
  这种回归,恰好关涉到当下正急剧升温的“边疆想象”话题。半野生的环境、缓慢的身心节奏、当下经验与历史记忆间活化石般的珍贵重叠……扎西才让那种梦幻般的语调,虽然不难分辨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痕迹,但在气息根脉上,必然与甘南边地独特的文化语境有关。更何况,《在甘南》与“边疆想象”的相涉之处,不仅在语言氛围,更有经验题材层面的内容。说起来,我们对边疆的想象,从边塞诗盛行的唐宋、甚至《山海经》的上古时期便已开始。在漫长的时间之内,对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我们来说,这种边缘不仅仅是空间的边缘、版图的边缘、政治或军事意义上的边缘,更意味着文化生态和精神构成意义上的边缘。此种意义上的“边地”、“边疆”,仍是一种自我确证的话语策略的产物——“边”,并非简单的地理概念、也不是纯粹的他者,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文明体认自我的镜面般的道具而出现。但在今日,这一切似乎发生了逆转。当发达的现代传媒不断消解着“讲故事的人”、当现实本身的荒诞早已突破了正常人类的想象力,往往是在那些远离现代文明灼热核心的所在,文学才更容易呈现出自身古老的魅力。边地,正在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中心”;古老的传说、质朴的寓言、狂野强蛮的欲望、孑立疏群的身影、耽溺在现代性转型半途的边地小城,正堂皇步入当下文学的核心增长点之列。这些,恰恰是《在甘南》这组散文重要的兴奋点。我们能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重影互喻(《鹰》《模仿》),看到借助时间施展开的古老魔术(《庄园的门》《马莲滩》),看到藏地传说的再现和衍伸(《智美更登》《意念的力量》),看到一场场民间游戏是如何裸呈出人性中那些隐秘的角落(《打木猴》《过家家》《滑冰赛》)。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扎西才让借助边地书写完成的对永恒命题的触碰:《娃娃沟》,死亡与欲望的怪异复调里暗含着人世的隐喻;《腾志街》、《街景》的精确描摹,在节制中鼓荡着浩远情怀;若干关于残酷与悲悯、理智与荒诞、虚无与永在的思索,也常能沿着生活细节的叶脉迅猛铺展成浓荫。面对这些篇章,我大致能够确信,我正在阅读的,是一位有大气象、大关怀的作家。
  “我把手插在口袋里时,感到里面又深又黑,似乎能一直通到我的体内。我只好在口袋里装两个核桃,一边一个,握在手心里,觉得格外踏实。我相信没有人能看得到它们。”这是扎西才让向内的一面,他要俯下面孔、贴向自己最深的深处,那种舒适和熨帖来自无人惊扰的幻景;“夜里非常安静时,唯有这一小部分人,能听到土地的呼吸声,就在街道下面,排水通道里,有着豹子的力量。”这是扎西才让向外的一面,他要昂起头颅、打开每一个毛孔,倾听并说出宇宙时间的力量与秘密。当然,更多的时候,扎西才让也像他写到过的各色人物一样,“只呆在云下,拥有着无数云下的日子。”这是爱恨喜悲之后的刹那了悟,带有几分宗教式的深沉;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最恒久的写照。(扎西才让的随笔《诗边札记:在甘南》刊于《文学港》2016年第9期)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也许留下很多遗憾,我想这就是青春!  ——题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珍视如生命的东西,或是人,或是物,它是心底最珍贵的记忆,不允许任何人碰触,我们称之为秘密。秘密里的人或物承载着拥有者的回忆、纪念、执著。  十年称之为一个小轮回,在这十年里,没有忘记的人,没有淡化的事,没有丢弃的物件,大抵就会跟随一辈子了。  一本破旧的日记,扉页是俗气的图案,信笺早已破碎不堪,但是日记的主人却总是舍不得丢弃;一支凋零
“这是八角花,也叫太阳花,我们瑶族人爱绣这种花。”瑶族服饰传承人李小莲一边在黑色的棉布上绣着八角花,一边和我说。  我和李小莲老师,李小莲的女儿李素芳——也是瑶族服饰传承人,还有住在隔壁的李素芳的姨婆,我们四人坐在瑶绣传承基地门前,围着桌子一起绣瑶绣。我刚学,还在黑色棉布上寻找经纬的纹路。李素芳很耐心,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绣法,就是“井”字形,在“井”的外圍找到四个点,就在这四个点上绣。李素芳说,我
那个寒冷的早晨,闹钟显示了危险的信号:7点30分。我上学要迟到了!我惊慌地抹了抹刚饱尝过早餐的嘴,骑上车向学校飞奔着。好不容易才赶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停车场。我把自行车往那一放,只见看车的老头已经伸手示意我交纳停车费。于是,我习惯性地从书包里掏出钱包,谁知东翻西翻却找不到那两角钱。眼看着路上上学的人流渐渐稀疏,离上课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但那可恨的两毛钱却认真地跟我玩起捉迷藏的游戏。一阵冷风吹来,那看
不知不觉,我已进入花季岁月,蓦然回首,那艰辛的足迹告诉我,路途正漫长而艰难。于是,那往事在脑海中一幕幕显现,忘却不了,挥之不去。2岁时妈妈病逝,3岁时父亲再娶,5岁寄人篱下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德明预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至少可以维持到下世纪三十年代。 杨德明的依据是:(一)新中国成立四十余年,经济平均实际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九,八十年
宁波有句老话: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为什么要把“柴”放在第一位?道理很简单,没有柴,就不能做饭煮菜;没有柴,就不能烧水喝茶;没有柴,人们可能又要回到吃生食的原始社会中去。所以在过去无电无煤的农村每户人家总要积存一些柴草,或堆在堂前里或者叠在灶间里,每顿烧饭时都要用到它,当快要烧光时,当家人要想方设法去弄些柴来,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  但柴,对当年生活在芦江河两岸的先民们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貌 筹琴聋{i{斌 淤翼幸福是什么@郭鹭$湖南湘潭县河口镇中学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What is the appearance of the instrument? {i{Bin What is th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