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探究欲望,促进自主学习。 教师设置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结合学习的目标。可以设置故事性情境、探索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实验性情境等,利用情境解决化学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探究欲望,促进自主学习,对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设置情境的要求
1. 设置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的各类知识还比较狭窄,因此,教师设置的情境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境、知识背境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与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
2. 设置的情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境的设置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發学习兴趣,还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上。如教师在讲授盐类水解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下面的问题就顺理成章,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又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问题。
3. 设置的情境要结合学习的目标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应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服务的。在一堂课中情境的设置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保持一个度,如果为设置情境而冲淡了教学目标,那是得不偿失的。情境的设置只要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就可以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去设置情境,这样既保持动态生成性,又保持静态稳定。
二、化学情境的种类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问题性情境
在课学堂中设置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实验并观察现象,然后再问: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高潮。
2、探索性情境
教师应适当设置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新教材(沪教版)中燃烧的条件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而在旧教材(人教版)中则是通过白磷和红磷的一个对比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也往往采用后者作为补充实验,但几乎所有的教师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后便结束实验,却不知将它进行适当地改进。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不会燃烧”。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设疑:如果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设置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3、实验性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教师若能利用好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钠的化合物》一节教学中,首先演示了过氧化钠分别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我用脱脂棉把过氧化钠分别包起来,然后向一包脱脂棉上滴水,请一位学生用长玻璃管向另一包脱脂棉中吹气,结果两包脱脂棉都燃烧起来了。此时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和水都能用来灭火,为什么在这两个实验中却能点火呢?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希望能尽快地了解真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探究欲望,促进自主学习,对有效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设置情境的要求
1. 设置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
学生的各类知识还比较狭窄,因此,教师设置的情境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境、知识背境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与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化学的价值。
2. 设置的情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境的设置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發学习兴趣,还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上。如教师在讲授盐类水解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下面的问题就顺理成章,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又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问题。
3. 设置的情境要结合学习的目标
学习情境是服务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应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设置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服务的。在一堂课中情境的设置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保持一个度,如果为设置情境而冲淡了教学目标,那是得不偿失的。情境的设置只要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就可以了,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去设置情境,这样既保持动态生成性,又保持静态稳定。
二、化学情境的种类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问题性情境
在课学堂中设置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实验并观察现象,然后再问: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高潮。
2、探索性情境
教师应适当设置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新教材(沪教版)中燃烧的条件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而在旧教材(人教版)中则是通过白磷和红磷的一个对比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也往往采用后者作为补充实验,但几乎所有的教师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后便结束实验,却不知将它进行适当地改进。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不会燃烧”。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设疑:如果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设置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3、实验性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教师若能利用好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钠的化合物》一节教学中,首先演示了过氧化钠分别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我用脱脂棉把过氧化钠分别包起来,然后向一包脱脂棉上滴水,请一位学生用长玻璃管向另一包脱脂棉中吹气,结果两包脱脂棉都燃烧起来了。此时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和水都能用来灭火,为什么在这两个实验中却能点火呢?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希望能尽快地了解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