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习惯于把终南山和道教圣地联系在一起,不过在90后摄影师钟媛的眼中,她和终南山之间的缘分,与信仰、修为、遁世都没有关系,她只是对终南山害了“相思病”。第一次来到这里,她就被终南山如诗如画的绝世美景所深深震撼和诱惑。对于钟媛来说,定居终南山,将之前的人生改弦更张,把余后的日子过成诗,似乎只是一刹那间的决定,可它却彻头彻尾改变了她的一生,不但让她重新找到内心的安宁平静,也寻回了理想的生活状态。
前路迷茫,寻寻觅觅
钟媛1990年出生在江苏南通。她从小就成绩优异,高考顺利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的机械自动化专业。那个时候,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钟媛本人,都对这个结果感到既骄傲,又满足,没有人想到接下来的大学生涯,将成为钟媛的一个可怕梦魇。
真正开始大学生活之后,钟媛很快就发现自己对于所学专业完全提不起兴趣,每次上课,她都像上刑一般煎熬,经常魂不守舍,神游天外。慢慢地,她开始对课堂产生了心理上的抗拒,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上课。同学们见状开解她,辅导员也找她谈话,但都无法帮她从低潮里走出来。
钟媛想过换专业,她和最要好的同学交流过这个想法,但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这几乎没有可能。她在痛苦中犹豫再三,最终决定跟家里摊牌。那一天,让钟媛终生难忘。大半辈子以女儿为荣的父母在听说钟媛打算退学之后,痛哭流涕地跪下磕头求她,要她忍耐,适应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一直以她为榜样和目标的弟弟则责备她自私自利,想让家族蒙羞,让他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钟媛觉得自己要疯掉了,住在家里三天,她哭了三天,家人也每日以泪洗面。她知道,自己最后的退路已经没有了。离家之前,她跟父母保证,无论怎样都会撑下去。看着两位老人笑中带泪的双眼,她的心像火烧一般地痛。
回校之后的钟媛变了,她不再像从前那样焦躁不安,开始按时上课。但与此同时,她的话变少了,脸上总是一个表情,走到哪里都带着课本和笔记。很多人都发现了钟媛的变化,大家将此解读为“家庭对话的力量”,只有钟媛自己知道,这种隐忍到底有多么的痛苦。
2011年,钟媛终于如父母所愿,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离开学校那天,她有种身心解脱的感觉,但接下来要怎么办呢?她已经把四年的宝贵时光花费在了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她不想再继续为难自己。
钟媛没有和学校签订就业协议,而是坐了半小时的火车到北京闲逛。从北京站走到五四大街上的中国美术馆时,她被一个人物摄影展吸引住了。看完影展,钟媛几乎是马上,就给自己找到了前路的方向。她跑到中关村,用假期打工赚到的钱买了一架入门级的单反,然后在一家提供食宿的饭店找到了传菜员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摄影。不久,她又在一家规模较小的影楼做了助理。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她每月只能拿一千多块钱的薪水,这些钱在北京,活命都难,可钟媛不介意,因为是她喜欢的事情,这就够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父母知道消息后,千里迢迢进京找她,劝她找一份体面工作,大学四年,总不能白读。母亲求她:“只要不给人照像,你要买啥,我们都答应。”眼见软的不行,父亲就来硬的:“要干这行,就别回这个家。”但钟媛没有妥协,“这一次,就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2012年,钟媛的摄影技巧已经磨练得相当娴熟,能够在影楼独当一面,薪水也增加了许多。可每天在同一个地方取景,让人们摆类似的姿势,打同样的灯光,这种千篇一律的重复工作,让她渐渐产生了厌倦。“每个人都很独特,又是那样生动而鲜活。真正能体现人的特质的摄影作品,绝不是在影楼里拍摄出来的。”
两个月后,钟媛毅然辞去了影楼的工作,做起了自由摄影师。她游走于城市的每个角落,抱着“用镜头讲述不一样故事”的信念给人拍照,虽然收入不是十分稳定,但她看上去比从前过得更加充实。只是在钟媛的内心深处,始终都在寻觅着什么东西,她说不清那是什么,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并不在当下。
因缘前定,终获归处
2012年11月,钟媛在北京结识的一位摄影师朋友邀请她去西安城郊的终南山玩。在城市里长大、学习和工作的她,此前还从来没有体验过真正意义上的纵情山水,她爽快地答应了。
不过由于当时正值隆冬,钟媛进山时又恰逢天降大雪,她对于山水的体验并没有那么真切。但银装素裹的终南山仍旧美得让钟媛震撼,她摒住呼吸,体验着与万物安然同在的感觉,感受着不可言喻的力量,突然间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当时漫天飘雪,人踏进雪里,仿佛落进一个巨大的梦境。那一刻,我爱上了这个地方,就好像它一直在等我,我也在等着遇见它,仿佛等了几辈子一样。”
从陕西归来,钟媛再次做了一个令全家人无比震惊的决定:远离城市,定居终南山。母亲被吓坏了,以为女儿无法忍受生活浮沉,产生了出世隐居深山的念头,她开始不断检讨和自责自己哪里做错,才让女儿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怪胎”。钟媛给母亲耐心地解释:“不是那样的,妈,我只是热爱自然,向往美好而已。之前的我活在各种各样的捆绑里,现在的我想要将自己的梦想照见现实,活出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人生短短几十年,再等下去,就来不及了。”
母亲似懂非懂,但她也自知无力阻止女儿的决定。2013年夏天,钟媛带上简单的行李,搬进了终南山中的一幢简陋小屋。屋子位于一处山坡的边缘地带,坐东朝西,由土坯垒成,原本用来堆放柴草,周围两百米见不到人烟,不通水电,更谈不上网络。从西安到达这幢土屋,要先坐一个小时的郊县大巴,然后穿过一片樱桃林,再穿过一片桃林才行。不过对于钟媛来说,这里却是她细心呵护的世外桃源。
屋子四面透风,她亲手和泥,修补门缝和窗户。室内没有光源,她请人安装了太阳能灯,虽然每次只能点两三个小时,但她已经十分满足。没有自来水,她提着水桶跑到百米外的河里去担,手和肩膀都磨出水泡,也从不叫苦。山里吃的东西短缺,她需要到镇上采购,可因为没有冰箱,她只能买一些红薯、土豆等容易保存的食物,然后吃上一周左右。为了安全起见,她用果农剪下的废弃枝条在房子周围扎起了篱笆。土坯房的墙面时常会落土,她挂起一面竹帘,既能挡灰,又可美化墙面,石块垒成的书架也是她的得意之作。经过蜗牛速度的悉心打造,一个月后,钟媛的小屋看上去已经相当雅致脱俗。 为了解决吃菜问题,她还在小院南边开出了一小片菜地,种上豆角、茄子、辣椒、葫芦……虽然蔬菜产量只有农家的三分之一,但对于毫无种菜经验的钟媛来说,已经足以值得欢欣雀跃。
2014年秋天,母亲第一次来终南山探望钟媛,看到女儿的生活环境,又观察了她的精神面貌,母亲彻底放下心来,也理解了女儿的选择。晚上,钟媛用树林里采的野生荠菜给母亲煮了挂面条,又将野生油菜滚水焯过后,佐以油盐,既美味,又健康,母女二人坐在钟媛自制的饭桌前,吃了一个碗底朝天。
钟媛问母亲:“您觉得我和从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母亲想了一会,说:“你看起来比从前更加快乐了,对人对事也更加平和,你变得更加成熟了。”钟媛笑着点头,对于一个喜欢与土地打交道、与自然相处的人来说,不想过得开心快乐、安静从容,反倒是件难事。
把日子过成诗
钟媛读过很多和终南山有关的著名诗句,在她的眼中,终南山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可入诗入画。也正是因为胸怀着这份天地大爱,她才能感受到旁人无法感知的山居之乐,死心塌地留在终南山,与山林草木同生共长。
2015年夏天,一位成都朋友来终南山看钟媛,在亲眼见证她的生活状态之后,对方也身不由己地迷上了终南山。白天,钟媛请她在庭院里观花烹茶,摘桃弄李。兴之所致,还不忘纵歌一曲而不必介意他人侧目。晚上,山里极为安静,两个人躺在门前的席子上倾听虫鸣鸟叫和淙淙流水,还有飘荡在山间那若隐若现的萧声。偶尔也会传来火车声,那是不远处的西康铁路,火车鸣笛让人有一种穿越感,仿佛置身于宫崎骏的漫画之中。
临别时,朋友跟钟媛说也想尝试一下山居生活,钟媛不置可否:“山居并非有一座山和一处房子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对自然的足够热爱,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没有离开城市便利生活条件的应变力,我将不做推荐。”
除了担水、摘菜、生火、做饭、清扫、看书、做插花,钟媛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拍照。百花争妍的桃杏林、麦浪翻涌的金色麦田、村人家萌萌的小黄狗……都被她一一收入了镜头。钟媛同样喜欢拍人,人物摄影也是她最擅长的。
2016年1月,终南山迎来了首场大规模的降雪,钟媛给山上生活不方便的出家人背去了一些蔬菜。下山时,她小心地提出了拍照的请求,要征得对方同意后,钟媛拍下了漫天飞雪里一个道士的背影,那个意境,真的很有诗的感觉。
钟媛也喜欢给山下村子里的女孩们拍照,不是她去拜访她们,就是她们到她家做客。在钟媛的镜头下,这些生性质朴的人也都变得光彩照人,散发着夺目的个性魅力。当然,维持生计也很重要,用钟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拍摄时,刨地种菜赏花;有拍摄时,工作赚钱养家”。
早在做自由摄影师的时候,钟媛就通过微博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和工作信息,然后,一些喜欢她拍摄风格的人会联络她付费拍照。定居终南山后,这种工作方法仍旧延续了下来。一旦联络拍摄的客户积累到一定数量,钟媛就会进行一次巡回摄影,去各个城市为预约客户逐一拍照。赚到的钱除了支付自己的基本生活开销,剩下的,钟媛大多寄给了父母,以聊表孝心。
2016年4月,钟媛将自己的山居生活整理成笔记,并上传到了网络,使更多的人知晓了她在终南山的生活,了解了神秘背后的真相。如今的钟媛尽管居于终南山,但并未完全放弃世间的行走,每隔一两个月,她就会回老家陪父母住上几天,春节也会在家中度过。这个90后女孩一再强调:“我并不是什么隐士,只是一个热爱生活,拥抱自由,向往美好的普通人。”或许对于钟媛来说,在哪里生活并非问题的关键,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山间,活出自我对生命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郑佳慧
前路迷茫,寻寻觅觅
钟媛1990年出生在江苏南通。她从小就成绩优异,高考顺利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的机械自动化专业。那个时候,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钟媛本人,都对这个结果感到既骄傲,又满足,没有人想到接下来的大学生涯,将成为钟媛的一个可怕梦魇。
真正开始大学生活之后,钟媛很快就发现自己对于所学专业完全提不起兴趣,每次上课,她都像上刑一般煎熬,经常魂不守舍,神游天外。慢慢地,她开始对课堂产生了心理上的抗拒,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上课。同学们见状开解她,辅导员也找她谈话,但都无法帮她从低潮里走出来。
钟媛想过换专业,她和最要好的同学交流过这个想法,但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这几乎没有可能。她在痛苦中犹豫再三,最终决定跟家里摊牌。那一天,让钟媛终生难忘。大半辈子以女儿为荣的父母在听说钟媛打算退学之后,痛哭流涕地跪下磕头求她,要她忍耐,适应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一直以她为榜样和目标的弟弟则责备她自私自利,想让家族蒙羞,让他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钟媛觉得自己要疯掉了,住在家里三天,她哭了三天,家人也每日以泪洗面。她知道,自己最后的退路已经没有了。离家之前,她跟父母保证,无论怎样都会撑下去。看着两位老人笑中带泪的双眼,她的心像火烧一般地痛。
回校之后的钟媛变了,她不再像从前那样焦躁不安,开始按时上课。但与此同时,她的话变少了,脸上总是一个表情,走到哪里都带着课本和笔记。很多人都发现了钟媛的变化,大家将此解读为“家庭对话的力量”,只有钟媛自己知道,这种隐忍到底有多么的痛苦。
2011年,钟媛终于如父母所愿,拿到了大学毕业证书。离开学校那天,她有种身心解脱的感觉,但接下来要怎么办呢?她已经把四年的宝贵时光花费在了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她不想再继续为难自己。
钟媛没有和学校签订就业协议,而是坐了半小时的火车到北京闲逛。从北京站走到五四大街上的中国美术馆时,她被一个人物摄影展吸引住了。看完影展,钟媛几乎是马上,就给自己找到了前路的方向。她跑到中关村,用假期打工赚到的钱买了一架入门级的单反,然后在一家提供食宿的饭店找到了传菜员的工作,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摄影。不久,她又在一家规模较小的影楼做了助理。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她每月只能拿一千多块钱的薪水,这些钱在北京,活命都难,可钟媛不介意,因为是她喜欢的事情,这就够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父母知道消息后,千里迢迢进京找她,劝她找一份体面工作,大学四年,总不能白读。母亲求她:“只要不给人照像,你要买啥,我们都答应。”眼见软的不行,父亲就来硬的:“要干这行,就别回这个家。”但钟媛没有妥协,“这一次,就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2012年,钟媛的摄影技巧已经磨练得相当娴熟,能够在影楼独当一面,薪水也增加了许多。可每天在同一个地方取景,让人们摆类似的姿势,打同样的灯光,这种千篇一律的重复工作,让她渐渐产生了厌倦。“每个人都很独特,又是那样生动而鲜活。真正能体现人的特质的摄影作品,绝不是在影楼里拍摄出来的。”
两个月后,钟媛毅然辞去了影楼的工作,做起了自由摄影师。她游走于城市的每个角落,抱着“用镜头讲述不一样故事”的信念给人拍照,虽然收入不是十分稳定,但她看上去比从前过得更加充实。只是在钟媛的内心深处,始终都在寻觅着什么东西,她说不清那是什么,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并不在当下。
因缘前定,终获归处
2012年11月,钟媛在北京结识的一位摄影师朋友邀请她去西安城郊的终南山玩。在城市里长大、学习和工作的她,此前还从来没有体验过真正意义上的纵情山水,她爽快地答应了。
不过由于当时正值隆冬,钟媛进山时又恰逢天降大雪,她对于山水的体验并没有那么真切。但银装素裹的终南山仍旧美得让钟媛震撼,她摒住呼吸,体验着与万物安然同在的感觉,感受着不可言喻的力量,突然间有了一种想哭的冲动。“当时漫天飘雪,人踏进雪里,仿佛落进一个巨大的梦境。那一刻,我爱上了这个地方,就好像它一直在等我,我也在等着遇见它,仿佛等了几辈子一样。”
从陕西归来,钟媛再次做了一个令全家人无比震惊的决定:远离城市,定居终南山。母亲被吓坏了,以为女儿无法忍受生活浮沉,产生了出世隐居深山的念头,她开始不断检讨和自责自己哪里做错,才让女儿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怪胎”。钟媛给母亲耐心地解释:“不是那样的,妈,我只是热爱自然,向往美好而已。之前的我活在各种各样的捆绑里,现在的我想要将自己的梦想照见现实,活出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人生短短几十年,再等下去,就来不及了。”
母亲似懂非懂,但她也自知无力阻止女儿的决定。2013年夏天,钟媛带上简单的行李,搬进了终南山中的一幢简陋小屋。屋子位于一处山坡的边缘地带,坐东朝西,由土坯垒成,原本用来堆放柴草,周围两百米见不到人烟,不通水电,更谈不上网络。从西安到达这幢土屋,要先坐一个小时的郊县大巴,然后穿过一片樱桃林,再穿过一片桃林才行。不过对于钟媛来说,这里却是她细心呵护的世外桃源。
屋子四面透风,她亲手和泥,修补门缝和窗户。室内没有光源,她请人安装了太阳能灯,虽然每次只能点两三个小时,但她已经十分满足。没有自来水,她提着水桶跑到百米外的河里去担,手和肩膀都磨出水泡,也从不叫苦。山里吃的东西短缺,她需要到镇上采购,可因为没有冰箱,她只能买一些红薯、土豆等容易保存的食物,然后吃上一周左右。为了安全起见,她用果农剪下的废弃枝条在房子周围扎起了篱笆。土坯房的墙面时常会落土,她挂起一面竹帘,既能挡灰,又可美化墙面,石块垒成的书架也是她的得意之作。经过蜗牛速度的悉心打造,一个月后,钟媛的小屋看上去已经相当雅致脱俗。 为了解决吃菜问题,她还在小院南边开出了一小片菜地,种上豆角、茄子、辣椒、葫芦……虽然蔬菜产量只有农家的三分之一,但对于毫无种菜经验的钟媛来说,已经足以值得欢欣雀跃。
2014年秋天,母亲第一次来终南山探望钟媛,看到女儿的生活环境,又观察了她的精神面貌,母亲彻底放下心来,也理解了女儿的选择。晚上,钟媛用树林里采的野生荠菜给母亲煮了挂面条,又将野生油菜滚水焯过后,佐以油盐,既美味,又健康,母女二人坐在钟媛自制的饭桌前,吃了一个碗底朝天。
钟媛问母亲:“您觉得我和从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母亲想了一会,说:“你看起来比从前更加快乐了,对人对事也更加平和,你变得更加成熟了。”钟媛笑着点头,对于一个喜欢与土地打交道、与自然相处的人来说,不想过得开心快乐、安静从容,反倒是件难事。
把日子过成诗
钟媛读过很多和终南山有关的著名诗句,在她的眼中,终南山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可入诗入画。也正是因为胸怀着这份天地大爱,她才能感受到旁人无法感知的山居之乐,死心塌地留在终南山,与山林草木同生共长。
2015年夏天,一位成都朋友来终南山看钟媛,在亲眼见证她的生活状态之后,对方也身不由己地迷上了终南山。白天,钟媛请她在庭院里观花烹茶,摘桃弄李。兴之所致,还不忘纵歌一曲而不必介意他人侧目。晚上,山里极为安静,两个人躺在门前的席子上倾听虫鸣鸟叫和淙淙流水,还有飘荡在山间那若隐若现的萧声。偶尔也会传来火车声,那是不远处的西康铁路,火车鸣笛让人有一种穿越感,仿佛置身于宫崎骏的漫画之中。
临别时,朋友跟钟媛说也想尝试一下山居生活,钟媛不置可否:“山居并非有一座山和一处房子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对自然的足够热爱,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没有离开城市便利生活条件的应变力,我将不做推荐。”
除了担水、摘菜、生火、做饭、清扫、看书、做插花,钟媛将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拍照。百花争妍的桃杏林、麦浪翻涌的金色麦田、村人家萌萌的小黄狗……都被她一一收入了镜头。钟媛同样喜欢拍人,人物摄影也是她最擅长的。
2016年1月,终南山迎来了首场大规模的降雪,钟媛给山上生活不方便的出家人背去了一些蔬菜。下山时,她小心地提出了拍照的请求,要征得对方同意后,钟媛拍下了漫天飞雪里一个道士的背影,那个意境,真的很有诗的感觉。
钟媛也喜欢给山下村子里的女孩们拍照,不是她去拜访她们,就是她们到她家做客。在钟媛的镜头下,这些生性质朴的人也都变得光彩照人,散发着夺目的个性魅力。当然,维持生计也很重要,用钟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拍摄时,刨地种菜赏花;有拍摄时,工作赚钱养家”。
早在做自由摄影师的时候,钟媛就通过微博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和工作信息,然后,一些喜欢她拍摄风格的人会联络她付费拍照。定居终南山后,这种工作方法仍旧延续了下来。一旦联络拍摄的客户积累到一定数量,钟媛就会进行一次巡回摄影,去各个城市为预约客户逐一拍照。赚到的钱除了支付自己的基本生活开销,剩下的,钟媛大多寄给了父母,以聊表孝心。
2016年4月,钟媛将自己的山居生活整理成笔记,并上传到了网络,使更多的人知晓了她在终南山的生活,了解了神秘背后的真相。如今的钟媛尽管居于终南山,但并未完全放弃世间的行走,每隔一两个月,她就会回老家陪父母住上几天,春节也会在家中度过。这个90后女孩一再强调:“我并不是什么隐士,只是一个热爱生活,拥抱自由,向往美好的普通人。”或许对于钟媛来说,在哪里生活并非问题的关键,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山间,活出自我对生命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