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行的课程管理体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在这一管理体制下,学校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又是课程研发的主体。因此,笔者所在学校,把根据校情对课程的重组、调适和开发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校本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上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校本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结构,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以办学思想定位校本课程
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定位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应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服务。笔者所在的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已经有103年的历史。百年兴学,百年积淀。学校以“和合”为校魂,以“致和”为校训,以“办优质规范又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育全面发展又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为办学宗旨,明确了学校的育人方向。于是,校本课程的建设也有了定位。首先,是以学校面临的问题来定位。家长、社会对“教学质量”的概念认识模糊不清,分数唯上;周边名校迭起,生源结构在不断变化……这些问题就是学校考虑校本课程建设的前提。其次,是以学校的资源优势作基础。学校具有一大批具有课程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学校历经百年,本身就是一部鸿篇巨著;学校地域文化底蕴丰厚,犹如取之不竭的宝库……这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资源基础。最后,以培育学生全面素养为指向。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特色培养为原点,以学生全面素质养成为指向。因此,学校在课程结构设计时,考虑了德、智、体、美等学科的全覆盖,关注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
以保障机制确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确立必须有多元保障机制,否则会影响课程的设计导向、课程的质量保证、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是研发保障。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究项目组,组员精心挑选,注重研发能力,进行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或选择;学校是江南大学的实验学校,以江南大学的课程专家作为智力支撑,邀请专家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对校本教材框架的建立、体系的完善等等作指导;无锡市教科院教研员也被邀请深入项目组,和老师一起研发、审阅校本教材,以此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保障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实施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不可能是简单的叠加,必须有机整合。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在活动课程中有机融入,在课外实践中有机结合,使课程得到机制上的保证和时间上的落实。目前,现有的校本课程做到有指定内容、有一定课时、有固定地点。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大多为学校的教师,部分为外聘教师。一些课程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如乒乓考级、和合少年、和合团队等评价机制相应出台。三是教材保障。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虽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但已经有了显性成果。校史教材是已经出版的学校史册《和韵百年》;乒乓教材已经修订再版,数码美术、和合德育即将交付出版社出版,经典诵读已有诵读本,综合课程教材在开发中,其他课程均选用合适教材。
以创新理念研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开发创新的课程。教师思想上的校本课程,不只限于学校自己设立的课程,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第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是指对国定课程的二度开发,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融入校本的元素,加以完善、补充、丰富,使其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校在注重国家课程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有机渗透式。国家课程的教材中有着厚重的文化含量,涉及到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民族、国度等多方面。教学时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寻求渗透点,使学生在更加生活化的内容中,在感知理解教材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二是拓展延伸式。拓展延伸是指教师以文本为中心,寻找文本之外与之密切关联的恰当内容,加以巧妙拓展延伸。在这一过程中,关键在于通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教材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学校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过程中,在目标上,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结构上,强调课程的校本化,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在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为终身学习做准备;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评价上,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等。让学生更多一份文化的熏陶,学得更生动、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校本课程的生本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生本化开发,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设计和提供最优的课程。“生本”的落脚点是解决学生面临的关键问题,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开发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继承与创新并重。一方面继承学校现有的良好课程基础,整合学校、家长和社区的优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又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发优质的师生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进行改革、完善和创新。二是关注动态生成。校本课程的生本化开发的意义,在于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的成长,学生个性的张扬,学校特色的突显。生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是并行的,是在开发中实施,在实施中生成,在评价中完善的。因而生本化的开发要关注其动态生成性。三是注重实效性。校本课程的生本化开发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定要确保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需要,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脚踏实地,稳步前进,真正开发出适合师生、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
第三,隐性课程的校本化开发。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它与显性课程有机结合是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隐性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这部分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其一,以和美的环境熏陶人。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学校以和合为主题的校园环境文化:和合道、和字石、和谐楼、至和廊、和韵池、和乐园……其二,以丰富的文化养育人。校报《雪浪花》,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是学生自治的平台,是家校联系的“通道”;校刊《雪浪花》,是学校动态的纪录,是教育科研的阵地;校本教材,是课程文化的载体,是特色教育的标志。学校标识文化,包括校徽、校旗、校歌、校树、校花、校文化形象等,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丰富的节庆文化,国定节日、校园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校园生活的乐趣,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其三,以多彩的社团发展人。学校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载体。学校成立了以“雪浪花”命名的少儿民乐队、少儿文学社、少儿书画社、爱心基金会、电视台、摄影社团、报社等文化社团,从学校层面到级部、班级层面的社团数量达50多个。在这些社团活动中,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实践成果鉴证校本课程
多年来的校本课程研发取得了显性的成果,显示了课程开发的效果,使学校的课程文化得到丰盈,学校特色文化得到彰显。
综合多元的诵读课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的落实最终呈现在课堂。让经典诵读走入课程,走进课堂,这无疑是经典诵读的深化,也是学科教学的拓展延伸。经典诵读的课程化不必固守以住的呈现方式。综合性、探究性、趣味性成为课程建设和课堂架构的研究方向。诵读课上结合诗文中的山水,探知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形成、民间传说、山水名画、艺术咏唱、诗文集粹,以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来加深对山水的认识。地理的山水,历史的山水,艺术的山水,人文的山水,和合于一个课程,体现综合性课程的显著特点。
内容丰富的自主课程。自主课程(选修课程)的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最大限度的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赋予了每一个孩子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开设了艺术类、科技类、益智类、健身类、家政类等50多个学生社团,引领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社团。
个性鲜明的特色课程。学校的乒乓特色建设由来已久,先后被上级部门命名为“国家体育总局的乒乓俱乐部”“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无锡市少儿乒乓学校”。为了更好地传承学校特色,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乒乓的魅力,学校先后二度编写、完善《乒乓球校本教材》,开设了乒乓课程,建立了乒乓考级制度、毕业制度,实施了乒乓普及。此外,学校还根据资源优势开设了数码美术、民乐、围棋等校本课程,保证了学生提高素质。
独具特色的德育课程。“和合教育”是我校教育的特色,为了使和合思想深入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行为品质,学校开设了“和合德育”课程。课程解读了学校核心文化——和合,并重点指导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做和爱新人。学校还将校史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感知学校开拓创新的辉煌历史,立志为学校续写新的辉煌。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载体,课程决定素质。一切教育改革唯有通过课程建设方能得以落地生根。一所学校唯有持续完善与提升校本课程的品质,才是真正抓住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系统化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与体现,是彰显学校特色的基础与保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
以办学思想定位校本课程
学校认为,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定位于学校的办学思想,应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应该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服务。笔者所在的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已经有103年的历史。百年兴学,百年积淀。学校以“和合”为校魂,以“致和”为校训,以“办优质规范又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育全面发展又学有特长的优秀学生”为办学宗旨,明确了学校的育人方向。于是,校本课程的建设也有了定位。首先,是以学校面临的问题来定位。家长、社会对“教学质量”的概念认识模糊不清,分数唯上;周边名校迭起,生源结构在不断变化……这些问题就是学校考虑校本课程建设的前提。其次,是以学校的资源优势作基础。学校具有一大批具有课程研发能力的骨干教师;学校历经百年,本身就是一部鸿篇巨著;学校地域文化底蕴丰厚,犹如取之不竭的宝库……这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资源基础。最后,以培育学生全面素养为指向。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特色培养为原点,以学生全面素质养成为指向。因此,学校在课程结构设计时,考虑了德、智、体、美等学科的全覆盖,关注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
以保障机制确立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确立必须有多元保障机制,否则会影响课程的设计导向、课程的质量保证、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是研发保障。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研究项目组,组员精心挑选,注重研发能力,进行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或选择;学校是江南大学的实验学校,以江南大学的课程专家作为智力支撑,邀请专家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对校本教材框架的建立、体系的完善等等作指导;无锡市教科院教研员也被邀请深入项目组,和老师一起研发、审阅校本教材,以此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保障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实施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不可能是简单的叠加,必须有机整合。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在活动课程中有机融入,在课外实践中有机结合,使课程得到机制上的保证和时间上的落实。目前,现有的校本课程做到有指定内容、有一定课时、有固定地点。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大多为学校的教师,部分为外聘教师。一些课程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如乒乓考级、和合少年、和合团队等评价机制相应出台。三是教材保障。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虽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但已经有了显性成果。校史教材是已经出版的学校史册《和韵百年》;乒乓教材已经修订再版,数码美术、和合德育即将交付出版社出版,经典诵读已有诵读本,综合课程教材在开发中,其他课程均选用合适教材。
以创新理念研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开发创新的课程。教师思想上的校本课程,不只限于学校自己设立的课程,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第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是指对国定课程的二度开发,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融入校本的元素,加以完善、补充、丰富,使其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校在注重国家课程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有机渗透式。国家课程的教材中有着厚重的文化含量,涉及到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民族、国度等多方面。教学时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寻求渗透点,使学生在更加生活化的内容中,在感知理解教材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二是拓展延伸式。拓展延伸是指教师以文本为中心,寻找文本之外与之密切关联的恰当内容,加以巧妙拓展延伸。在这一过程中,关键在于通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教材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学校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过程中,在目标上,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结构上,强调课程的校本化,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在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为终身学习做准备;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评价上,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等。让学生更多一份文化的熏陶,学得更生动、主动,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校本课程的生本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生本化开发,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设计和提供最优的课程。“生本”的落脚点是解决学生面临的关键问题,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开发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继承与创新并重。一方面继承学校现有的良好课程基础,整合学校、家长和社区的优质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又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发优质的师生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进行改革、完善和创新。二是关注动态生成。校本课程的生本化开发的意义,在于开发过程中教师专业的成长,学生个性的张扬,学校特色的突显。生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是并行的,是在开发中实施,在实施中生成,在评价中完善的。因而生本化的开发要关注其动态生成性。三是注重实效性。校本课程的生本化开发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定要确保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需要,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脚踏实地,稳步前进,真正开发出适合师生、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
第三,隐性课程的校本化开发。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它与显性课程有机结合是优化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隐性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这部分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其一,以和美的环境熏陶人。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学校以和合为主题的校园环境文化:和合道、和字石、和谐楼、至和廊、和韵池、和乐园……其二,以丰富的文化养育人。校报《雪浪花》,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是学生自治的平台,是家校联系的“通道”;校刊《雪浪花》,是学校动态的纪录,是教育科研的阵地;校本教材,是课程文化的载体,是特色教育的标志。学校标识文化,包括校徽、校旗、校歌、校树、校花、校文化形象等,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灵。丰富的节庆文化,国定节日、校园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校园生活的乐趣,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其三,以多彩的社团发展人。学校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载体。学校成立了以“雪浪花”命名的少儿民乐队、少儿文学社、少儿书画社、爱心基金会、电视台、摄影社团、报社等文化社团,从学校层面到级部、班级层面的社团数量达50多个。在这些社团活动中,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身需求,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实践成果鉴证校本课程
多年来的校本课程研发取得了显性的成果,显示了课程开发的效果,使学校的课程文化得到丰盈,学校特色文化得到彰显。
综合多元的诵读课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的落实最终呈现在课堂。让经典诵读走入课程,走进课堂,这无疑是经典诵读的深化,也是学科教学的拓展延伸。经典诵读的课程化不必固守以住的呈现方式。综合性、探究性、趣味性成为课程建设和课堂架构的研究方向。诵读课上结合诗文中的山水,探知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形成、民间传说、山水名画、艺术咏唱、诗文集粹,以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来加深对山水的认识。地理的山水,历史的山水,艺术的山水,人文的山水,和合于一个课程,体现综合性课程的显著特点。
内容丰富的自主课程。自主课程(选修课程)的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最大限度的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赋予了每一个孩子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开设了艺术类、科技类、益智类、健身类、家政类等50多个学生社团,引领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生社团。
个性鲜明的特色课程。学校的乒乓特色建设由来已久,先后被上级部门命名为“国家体育总局的乒乓俱乐部”“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无锡市少儿乒乓学校”。为了更好地传承学校特色,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乒乓的魅力,学校先后二度编写、完善《乒乓球校本教材》,开设了乒乓课程,建立了乒乓考级制度、毕业制度,实施了乒乓普及。此外,学校还根据资源优势开设了数码美术、民乐、围棋等校本课程,保证了学生提高素质。
独具特色的德育课程。“和合教育”是我校教育的特色,为了使和合思想深入学生心灵,成为学生的行为品质,学校开设了“和合德育”课程。课程解读了学校核心文化——和合,并重点指导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做和爱新人。学校还将校史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感知学校开拓创新的辉煌历史,立志为学校续写新的辉煌。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载体,课程决定素质。一切教育改革唯有通过课程建设方能得以落地生根。一所学校唯有持续完善与提升校本课程的品质,才是真正抓住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系统化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与体现,是彰显学校特色的基础与保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