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er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既是语言教育,又是人文教育,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重任。面对当代道德教育容易陷入单一的“知识化”“形式化”的困境,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文学的情趣,塑造人文品格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一、通过常规活动,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高中学生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感情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需求。但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很容易在物欲膨胀、人性贬值的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因而,要对他们进行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形成健康的人格。
  古代哲人圣贤的人格关照和警世言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坐春风。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的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此外,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傲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坦荡心境,唐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旷达、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
  在语文常规活动中,我们应推荐学生阅读《伟大的足迹》等著名传记,组织学生通过智者故事会、诗歌朗诵、三分钟演讲、辨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指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辨是非、明大义、识大理,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通过阅读教学,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
  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所以,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要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优秀的文本需要学生潜心揣摩。生活教人求真,解读文本应该符合生活本真。只有如此,课内课外才能相得益彩。在讲授古典文献时,我们不是满足于向学生补充一些作品,而是花费较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一些作家的生平思想。让学生了解“李杜”“韩柳”“欧苏”……他们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一次有一次地感到震颤。教授现代文时,也应尽量地从人性的角度把握文章,并联系具体的社会实际进行拓展。
  三、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作文其实就是说话,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说:“心生而里,言力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鲁迅先生说,作文“固然要有精热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可见,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开阔胸襟,学会关怀,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一次成功的写作往往是热情参与的结果。如果学生精神世界过于贫瘠、过于匮乏,不关心人与自然的状况、价值、命运,人的情感如何变得丰富、博大?没有兴趣、激情,又怎能拿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司马迁总结过圣贤发愤著述的事例,更是出于切身体验,大抵经历过波折,“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人們才会有一种力量,拿起笔来写作。“愤”是写作的巨大推动力,但说到底,这种兴许还是发源于关爱。
  此外,教师在作文的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下一番工夫,不管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注意贴近生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尤其注意要尽量拓展学生的作文领域,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介绍司马迁、曹雪芹、鲁迅、钱钟书等古今大家所以能留下旷世之作,除了他们内心深有感触外,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以“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题作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到文化传承、文化积累的领域;在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产品、先进武器装备、预示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演示模型后,以“几年后的我”为话题进行作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到最新科技和想象创意领域;在观看了一组沙尘暴袭击、珍惜动物濒临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等新闻报道后,以“我们的家园”为话题,将学生的视野引到人和自然、环境保护领域……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学会作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总之,语文学科是人文底蕴最为丰富的学科之一,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与一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最能引起学生的实践、创新的本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涵泳、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作者通联:湖北建始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导致在写作过程中对于素材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素材,积极取材于生活,不断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一、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应该大力推广愉快式教学,老师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形成舒服,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的
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体的教学基本上是缺失的,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文体知识进行语文阅读。针对此种教学现状,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以文体知识为切入点,从而改善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从学段着手循序渐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重视文体知识的教学渗透,这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从现有的教材分析,对于文体知识的安排基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是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注重语言的揣摩品味,喜欢把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诱导”的方式强加给学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阅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诵读,可以把诗歌中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把诗人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是学生与诗人心灵碰撞、与诗歌情境相互交融的最重要的手段,是我们诗歌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长期以来,高中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诵读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重视诗歌内容与手法的分析而轻视诵读,语文教师对诵读的认识不充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指导学生诵读,甚至自身缺乏诵读的知识与指导诵读的方法、技巧,诵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介质,是民族文化的集合,它将文化、艺术以及道德进行了融合。高中语文则是将多种文化进行了整合,为了使得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会,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语文课与数学课不同,高中生大多对数学有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