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丰富学生经验,使之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综述
(一)关于实践能力的含义
把实践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这是一种误解,没有理解实践的根本特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从由生活经验、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很难用试卷考试衡量高低,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表现来评价。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万全小学基础性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成立了“天津南市”项目组,编写了《天津南市》校本教材。抓住学校地处天津南市地区的优势,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带领学生研究南市文化。该课程以3至6年级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力求以活动、体验、对话等方式,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问题研讨,在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通过课程浸润,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元文化在开放中的传承,在传承中的发展。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借助学科渗透、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的领域范围很广,例如,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完成并展现其个性作品。在少先队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参与解决社区里诸如环境保护、社区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建言献策。
3.尝试建立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
以课程实施、学科渗透、社团活动等为载体,尝试制订清晰的分类目标和可供实际操作的评价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目标,并将其落实到各项教育活动和各门课程之中。
目前,万全小学“天津南市”项目组承担的区级课题已经尝试将建立适合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手册作为研究内容。
二、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学科性倾向问题。首先,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依赖性过强。
其次,对国家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内容把握不清。
再次,存在教师“包办”综合实践活动的倾向。
(二)过程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略过程的体验。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各异的个性体验,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和规律。
第二,指导策略的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过于简单、目标细化分解不够具体。
第三,评价方法单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种注重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学科。简单地以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是不恰当的。目前,受教师个人能力以及团队建设等相关因素的制约,评价方式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评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研究目标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深入研究实践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在“开放教育”的引领下,教育形式由传统走向开放,教育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应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秉承“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把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课程实施途径和方法,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的关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坚持实践学习与认知学习相结合,使之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深入研究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能力的内涵、实践能力与实践过程的关系,揭示实践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在这些方面有了突破,才能提出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从而减少实践的盲目性。
(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其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十分必要。首先,要向学生普及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专项技能;其次,要依据学生兴趣,提高他们与职业相关的专项实践能力因素。万全小学在各年级均开设了年级成长课程,学生们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在教师和家长义工的带领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完成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解决真实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一个真实问题是紧张而复杂的过程。应当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真实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切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实践能力。
四、研究方法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行动研究法、文献法、案例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最终总结出操作性强的“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目的。
行动研究法,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以活动、体验、对话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借助学科渗透、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文献法:搜集并整理国内相关学者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相关资料,为教育实践构建理论基础。
案例法:在教师中征集依托“开放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小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教育实践案例,編辑优秀综合实践活动多媒体课例集。
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资料进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在校内进行推广。
五、以《天津南市》为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万全小学地处天津南市地区,南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总结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将《天津南市》作为校本课程。2016年,学校成立“天津南市”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和骨干教师共同编写《天津南市》校本教材。
学生依据兴趣,积极寻找志趣相投的成员,带着要研究的问题,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学生们自行确定组长、资料搜集员、图片整理员、记录员和发言人等。其中,组长负责综合统筹及任务调配;资料搜集员负责查阅和分享所需资料;图片整理员负责整理和分类相关影像资料;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研究过程;发言人负责将组员的研究内容及成果进行展示、分享。研究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阶段,教师根据小组不同情况、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在汇报阶段,根据小组汇报情况,指导展示内容,调整展示形式。最后,各组在组内进行交流、分享、鉴别资料,在组长带领下细化分工,展现记录内容和参访收获,组际交流、共享成果。
目前,项目组和课题组继续细化校本教材《天津南市》内容,完善微展馆布置、征集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视频课例,深入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与其说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不如说是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依托“开放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小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态度、探究的精神及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一、研究综述
(一)关于实践能力的含义
把实践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这是一种误解,没有理解实践的根本特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从由生活经验、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很难用试卷考试衡量高低,只能通过实践活动表现来评价。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万全小学基础性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成立了“天津南市”项目组,编写了《天津南市》校本教材。抓住学校地处天津南市地区的优势,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带领学生研究南市文化。该课程以3至6年级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力求以活动、体验、对话等方式,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问题研讨,在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通过课程浸润,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元文化在开放中的传承,在传承中的发展。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借助学科渗透、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的领域范围很广,例如,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在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完成并展现其个性作品。在少先队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参与解决社区里诸如环境保护、社区规划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建言献策。
3.尝试建立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
以课程实施、学科渗透、社团活动等为载体,尝试制订清晰的分类目标和可供实际操作的评价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目标,并将其落实到各项教育活动和各门课程之中。
目前,万全小学“天津南市”项目组承担的区级课题已经尝试将建立适合小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手册作为研究内容。
二、课程现状
(一)课程内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学科性倾向问题。首先,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依赖性过强。
其次,对国家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内容把握不清。
再次,存在教师“包办”综合实践活动的倾向。
(二)过程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忽略过程的体验。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各异的个性体验,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和规律。
第二,指导策略的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过于简单、目标细化分解不够具体。
第三,评价方法单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种注重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学科。简单地以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是不恰当的。目前,受教师个人能力以及团队建设等相关因素的制约,评价方式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评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研究目标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一)深入研究实践能力的内涵、结构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在“开放教育”的引领下,教育形式由传统走向开放,教育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应注重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秉承“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把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课程实施途径和方法,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学习的关系,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坚持实践学习与认知学习相结合,使之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深入研究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能力的内涵、实践能力与实践过程的关系,揭示实践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在这些方面有了突破,才能提出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从而减少实践的盲目性。
(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其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十分必要。首先,要向学生普及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专项技能;其次,要依据学生兴趣,提高他们与职业相关的专项实践能力因素。万全小学在各年级均开设了年级成长课程,学生们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在教师和家长义工的带领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完成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解决真实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解决一个真实问题是紧张而复杂的过程。应当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真实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切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实践能力。
四、研究方法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行动研究法、文献法、案例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最终总结出操作性强的“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目的。
行动研究法,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以活动、体验、对话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借助学科渗透、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文献法:搜集并整理国内相关学者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相关资料,为教育实践构建理论基础。
案例法:在教师中征集依托“开放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小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的教育实践案例,編辑优秀综合实践活动多媒体课例集。
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资料进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在校内进行推广。
五、以《天津南市》为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
万全小学地处天津南市地区,南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总结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将《天津南市》作为校本课程。2016年,学校成立“天津南市”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和骨干教师共同编写《天津南市》校本教材。
学生依据兴趣,积极寻找志趣相投的成员,带着要研究的问题,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学生们自行确定组长、资料搜集员、图片整理员、记录员和发言人等。其中,组长负责综合统筹及任务调配;资料搜集员负责查阅和分享所需资料;图片整理员负责整理和分类相关影像资料;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研究过程;发言人负责将组员的研究内容及成果进行展示、分享。研究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阶段,教师根据小组不同情况、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在汇报阶段,根据小组汇报情况,指导展示内容,调整展示形式。最后,各组在组内进行交流、分享、鉴别资料,在组长带领下细化分工,展现记录内容和参访收获,组际交流、共享成果。
目前,项目组和课题组继续细化校本教材《天津南市》内容,完善微展馆布置、征集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视频课例,深入研究,完成研究报告。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与其说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不如说是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依托“开放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小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态度、探究的精神及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