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国内知识产权界仍未就“专利运营”给出标准定义,China IP选择从理论回归现实,通过探究当下我国专利运营行业所实际运作的业务,揭开专利运营的“神秘面纱”。
自2013年国家启动专利运营战略以来,全国各地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和运营基金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除中彩联、联创、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塞恩倍吉、精英等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试点机构外,七号网、安盾网、华夏泰和、中兴达、国新南方、派富、峰创智诚、汇桔网等知识产权运营“新秀”亦相继崭露头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工商备案专利运营机构有118家,各类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或基金机构有472家,并且可以预见,未来国内专利运营机构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
那么“专利运营”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专利运营是将专利权作为投入要素直接参与到商业化运作和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专利经济价值的市场行为;也有人认为专利运营归根结底是一个商业概念,即通过技术贸易、商业谈判乃至于法律诉讼等综合运用,以谋取竞争优势及商业利益的系列活动;更有人认为一切利用专利获取利润的行为都应当属于专利运营。时至今日,国内知识产权界仍未就“专利运营”给出标准定义,China IP选择从理论回归现实,通过探究当下我国专利运营行业实际运作的业务,揭开专利运营的“神秘面纱”。
各领风骚:多种专利运营商业模式齐头并进
2012年,曾分别供职于微软和高智发明的张宏江与林鹏在中关村联合创立了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谷”),以期从发明这一源头出发,以转化知识产权为主要方式,通过搭建一个有效聚合、转让和运营知识产权的平台来挖掘原创技术的经济价值。
“在商业模式上,智谷始终坚持在‘针对未来技术投资发明创新’和‘基于高价值专利本身做专利运营’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原北京智谷专利运营总监高琛颢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向China IP记者描述了智谷的专利运营商业模式:“一方面,智谷依托高校院所和研究机构,与发明人达成委托开发的共识,主要通过投资的方式将他们的优质创新成果通过智谷内部的价值评估等机制转化为高价值专利;另一方面,我们在短期之内,更多地是在专利市场上直接投资购买已有的高价值专利,将其转化为智谷自身的专利资产并用于今后的商业运营。”通过上述投资早期创意、购买专利两种主要模式,智谷积累了遍布专利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专利资产,通过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且结构合理的专利组合并对其进行加工、筛选、处理等,实现整体的专利运营。
由于智谷的两位高管都来自美国高智发明,并曾分别担任高智的全球专利运营总监和评估专家,因此智谷的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高智发明的运营模式。然而囿于中国专利运营市场与美国市场间在成熟度上的巨大差距,高琛颢向China IP记者坦言,智谷成立后不得不在商业模式的本土化工作上投入极大心力:“比如智谷成立之初曾计划在某中国顶级高校移动互联网相关领域的7000件授权专利中,选取优质部分进行购买和运营,但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原因在于这些专利确实难以发掘其运营价值。这其实也提供了一个契机,敦促我们开启了‘与高校合作、研发,再由智谷平台转化’的模式,将智谷介入项目的时间点提前至产生发明创新的研发阶段,从而保证研究成果的变现、转化与运营价值。”
在各类专利运营机构层出不穷的行业环境中,智谷作为其中为数不多的资产型专利运营公司,特征极为鲜明。“智谷通过购买等方式将自己的资本转化为专利资产并自己持有,同时自行承担专利资产和运营的所有风险,我想这是我们智谷与其他专利运营行业兄弟公司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而目前中国的专利运营市场中,更多的是为专利交易提供平台服务、在专利申请或授权阶段提供支持性附加服务的服务型专利运营公司。”高琛颢说。
作为目前在市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的专利运营机构类型,高琛颢所言的服务型专利运营机构本身并不持有专利资产,主要运营模式系为专利资产及服务交易、知识产权融资或创业项目等提供服务,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被业界誉为“镶嵌在珠海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横琴金融与国际特色试点平台(以下简称“横琴”)。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财政部以市场化方式开展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之一,国家横琴平台与民营投资运营平台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属性,这决定了平台需要承担更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责任。平台有关负责人曾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表示,平台基本任务是建立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形成“3+4+N”的业务体系,以知识产权交易、金融创新和跨境运营为核心内容,进而派生出服务、运营、投资和知识产权软件开发业务,打通包括专利技术效果检测、年费管理、期限监控、专利或商标预警分析、中国专利分级认证等服务的专利运营全产业链。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横琴”创新地推出了“自营、联营、他营”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根据平台负责人此前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的介绍,自营,是指国家横琴平台自身提供的服务,包括知识产权有关的交易、顾问服务、金融创新业务、高端培训、政策研究解读等相关业务;联营,指平台与联营合作伙伴共同在平台开设服务网店,以双品牌进行运作,平台主要负责业务来源和服务质量,与联营伙伴一起分享服务产生的收益,并承担服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他营,则是指机构、个人会员在横琴国家平台上开展知识产权各类第三方服务。其中,联营合作是“横琴”主推的经营模式。
提及平台运作,就不得不提到近两年在知识产权运营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深圳峰创智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创智诚”)。2016年初,峰创智诚由国内知识产權领域顶尖人物联手创办,公司现任高管均曾供职于腾讯、中兴、华为等国内龙头企业,阵容极为强大。成立后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峰创智诚于2016年底正式宣布完成由华西股份(000936)全资子公司一村资本5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峰创智诚副总裁沈剑锋曾经在公开场合介绍公司“互联网平台+知识产权运营”的商业模式:“公司整体上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第一,在互联网平台方面,可以将公司主要运作的平面媒体视为一个IP界的微信平台,我们希望在平台获得用户数据,未来对其进行用户化分析,进而提供相关运营和资本服务;第二,在运营方面,我们主要聚焦于对早期的公司做一些创新性投资,包括对知识产权投资、资金的投资、人力的投资等;第三,我们成立了基金,主要将用于诉讼及并购。”
基于创始人团队丰富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峰创智诚迅速开拓出了一种“聚合式”的专利运营模式。“我们未来的商业模式有三个定位——能够成为科研院校的融资及市场经理,真正把高校的科研成果与需求方在早期连接起来;能够成为企业的法律顾问,做企业和政府的市场经理;能够为知识产权基金或聯盟贡献我们的管理和运作能力,成为他们的管理经理。”
除上述甚为抢眼的大型专利运营机构外,全国各地中小型专利运营公司已遍地开花式地成长起来。综合公司规模、资本等多种因素的考量,目前国内中小型专利运营公司大多采取“技术中介人”的商业模式开展专利运营业务,上海拾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拾柴科技”)就是其中之一。拾柴科技创始人叶青在采访中向China IP记者介绍了其推行的“技术中介人”模式:“目前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参差不齐,除华为、中兴、腾讯等知识产权强势企业以外,更加大量存在的则是一些知识产权发展相对初级且迫切需要先进技术的援助以促进产业转型的小微企业。针对这一类型的企业,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寻找有助于其发展和转型的技术,这些技术可能来自欧美或国内大型企业,也可能来自中外高校,而我们则在其中以技术中介人的身份促成交易的达成。”
专利运营市场不仅加速着各个新兴专利运营机构的诞生,专利律师事务所和代理机构也开始着手这方面的业务拓展。已从事传统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多年的中细软已于近年在专利代理基础之上,开拓了专利交易以及评估、抵押、担保、融资等知识产权金融业务,利用其自身在专利行业多年的经验与积累的优势,探索代理公司开展专利运营业务的新路径。
同时,也有部分业内机构将眼光投向海外,七星天(北京)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七星天”)就是其中之一。据China IP记者了解,七星天的主打模式之一即为以“海外专利收购+国内运营”为核心的“IPHunter”模式,通过设立专利运营基金,收购海外专利并在国内运营。据悉,七星天总裁龙翔博士本人有着丰富的美国专利诉讼律师经验,这样的经历使其敏锐地洞悉了收购海外专利并在国内运营这种模式的势不可挡。正如七星天于2015年收购日本精工集团218件显示技术专利并成功在国内操作运营后,龙翔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所说:“一方面,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在涉外专利领域不断地遭遇麻烦……能够在一线操作美国专利事务的本土人才尤其缺乏。另一方面,我国原创性的发明和技术革新越来越多,却很难‘走出去’。基于这种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当时我认为,即使我不回国来做,也会有其他人来做。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专利运营基金:资本是专利运营市场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内专利运营行业的兴起与蓬勃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催生了各类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的不断涌现。2014年,睿创基金的成立为国内专利运营行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2015年,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确定十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此后,四川、广东等地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亦陆续成立。
“资本无疑是推动中国专利运营市场发展、成熟的根本因素之一。”高琛颢在接受China IP记者采访时说,“通俗地说,专利运营这项事业本身是非常花钱的,我们可以看到国外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专利包,动辄卖出上亿甚至几十亿美金的高价,这充分说明专利运营一定需要资本的介入。”2014年,在吸纳小米、TCL、金山等战略投资者的资金以及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等部门的政府引导资金的基础上,智谷正式成立国内首支致力于专利运营和技术转移的基金——睿创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此后,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先后涌现。
作为专利运营基金“先行者”的睿创基金,仅针对知识产权本身进行投资。在接受China IP采访中,高琛颢亦强调了这一问题:“传统的创投基金往往采取投资企业、股权或者某些政府或企业开展的项目,通过股权升值或项目收益而盈利。睿创基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依然坚持了智谷的专利运营思路,投资的就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本身。”同样作为专利运营行业翘楚,峰创智诚则采取了对基金进行分工的运作方式。沈剑锋曾提到:“我们将基金分为投资基金、诉讼基金和并购基金三块。投资基金用于创意投资,例如中小型的孵化投资;诉讼基金方面,如果客户在美国和欧洲诉讼面临压力,我们可以通过诉讼基金的方式注入到该项目或者公司,并通过双方利益分配的方式获得收益;并购基金主要用于做大中型的专利交易中介业务。”此外,根据China IP记者的了解,主要由政府出资引导的专利运营基金同样特色鲜明。例如由北京国之专利预警咨询中心发起的国知智慧基金在本质上是一支典型的股权基金,通过“知识产权服务+资金”换取股权;北京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则开创了“购买+培育”、“申请+运营”及股权投资三种模式并驾齐驱的基金运作模式。
虽然各支基金的运作模式都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但总体上可以将这些基金划分为由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运营基金和由企业资本主导的市场化运营基金两种。“我个人认为,至少在现阶段的专利运营市场和国内的专利运营基金中,政府的推动依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主导力量。”高琛颢说。美国专利运营公司LogicPatent创始人郑珏博士在接受China IP记者采访时也坦率表示:“政府主导的专利运营基金,最大的好处在于推动各类专利运营机构及基金迅速地发展起来,为行业营造了一种非常积极的氛围,这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但必须正视的问题是,一旦有政府基金介入,就势必会影响到运营机构本身决策的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专利运营业务的成长和推进产生消极影响。” 针对郑珏博士所提到的这一问题,高琛颢在接受China IP记者采访时提出,应当为专利运营行业中的政府因素设置“安全退出”机制:“其实在我国专利运营行业目前尚未成熟的背景下,政府主导的这种现状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在基金的形式中,政府能够通过它的引导来鼓励企业等实务机构投身于专利运营市场,以利益驱动等方式给予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度。一旦启动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之后,无论是某一支基金中的政府引导资金还是整体市场上的这种政府基金,我个人认为它就可以安全退出了。”
与政府在基金中的定位问题相类似,郑珏博士在采访中提到了专利运营基金的运作中其他出资股东的定位问题:“不仅是政府定位问题,基金中的其他出资股东同样会对专利运营机构本身决策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产生影响。所以我认为专利运营应当以专利价值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不应当受到政治因素、其他股东等方面的影响。”
专利质量与专利制度:运营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如高琛颢在谈及智谷从高校购买专利时所言,面對顶级高校在移动互联网相关领域共计7000件专利,智谷竟未选中任何一件具有开发和运营价值的专利进行运营。谈及这段往事,高琛颢向China IP记者表示:“专利的价值通常可以由三个维度决定,一是专利本身的质量,二是区域内的专利法律环境,三是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中国的市场规模之广阔是毋庸置疑的,但专利质量和专利法律环境两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专利的价值,进而波及了专利运营市场。”
“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就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专利运营市场规模来看,中国与美国可以说是相当的;但是基于科研制度、经验的丰富程度、代理人及律师的质量等多重因素,中国专利的质量与美国专利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高琛颢向China IP记者坦承了中国专利质量不容乐观的现状。葛兰素史克知识产权顾问徐锋亦向China IP记者透露,根据其掌握的数据,美国专利转让平均价格约为30万美元,而中国仅约2万元人民币,这也佐证了中国专利质量堪忧的现状。同时,徐锋在采访中进一步指明了专利质量的低下将会为专利运营行业埋下的隐患:“从专利运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如果拿到的都是一些质量不高的专利,就很容易被他方以各种途径无效,因为中国专利的无效成本同样很低。这样以来,势必对专利运营机构基于该专利的交易、许可甚至诉讼等运营业务产生破坏性影响,这一系列由低专利质量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值得引起行业的关注。”
另一方面,在专利质量的问题上,LogicPatent创始人郑珏博士在接受China IP记者采访时尖锐地指出:“从实践情况来看,中国的专利法以及相关的专利制度、政策等等尚未达到对中国专利的理想的保护程度,例如高额的专利年费对于有价值的中国专利实际上产生了不小的打击,这在实质上对中国专利的存活率影响很大,并不利于创新。”对此,高琛颢表示赞同,他向China IP记者提到:“从前期的立法,到中期的专利产生,再到后期的诉讼案件审理,专利制度是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但就当下中国所实施的专利制度而言,可以说其中的每一环实际上都并没有让企业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能够作为一种资产给企业带来价值。这种认知实际上限制了专利本身价值的提升,也成为限制专利运营行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瓶颈。”
缺少复合型人才和强大的运营团队也是专利运营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谈及此问题,高琛颢感触颇深:“中国的专利运营行业兴起于2013年左右,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中国在专利运营方面的人才储备几乎陷入一穷二白的境地。彼时刚刚成立不久的智谷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集中精力从法律、技术和商业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专利运营人才。”聊到这里,高琛颢坦言从中国专利运营行业的整体状况来看,人才储备已经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他认为:“我们的专利运营市场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专利运营人才也需要从头至尾去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我们需要既懂得商业,又懂得技术及知识产权法的人才,那么行业就应该集中力量,循序渐进地在业务中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自2013年国家启动专利运营战略以来,全国各地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和运营基金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除中彩联、联创、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塞恩倍吉、精英等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试点机构外,七号网、安盾网、华夏泰和、中兴达、国新南方、派富、峰创智诚、汇桔网等知识产权运营“新秀”亦相继崭露头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工商备案专利运营机构有118家,各类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或基金机构有472家,并且可以预见,未来国内专利运营机构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
那么“专利运营”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专利运营是将专利权作为投入要素直接参与到商业化运作和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专利经济价值的市场行为;也有人认为专利运营归根结底是一个商业概念,即通过技术贸易、商业谈判乃至于法律诉讼等综合运用,以谋取竞争优势及商业利益的系列活动;更有人认为一切利用专利获取利润的行为都应当属于专利运营。时至今日,国内知识产权界仍未就“专利运营”给出标准定义,China IP选择从理论回归现实,通过探究当下我国专利运营行业实际运作的业务,揭开专利运营的“神秘面纱”。
各领风骚:多种专利运营商业模式齐头并进
2012年,曾分别供职于微软和高智发明的张宏江与林鹏在中关村联合创立了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谷”),以期从发明这一源头出发,以转化知识产权为主要方式,通过搭建一个有效聚合、转让和运营知识产权的平台来挖掘原创技术的经济价值。
“在商业模式上,智谷始终坚持在‘针对未来技术投资发明创新’和‘基于高价值专利本身做专利运营’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原北京智谷专利运营总监高琛颢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向China IP记者描述了智谷的专利运营商业模式:“一方面,智谷依托高校院所和研究机构,与发明人达成委托开发的共识,主要通过投资的方式将他们的优质创新成果通过智谷内部的价值评估等机制转化为高价值专利;另一方面,我们在短期之内,更多地是在专利市场上直接投资购买已有的高价值专利,将其转化为智谷自身的专利资产并用于今后的商业运营。”通过上述投资早期创意、购买专利两种主要模式,智谷积累了遍布专利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专利资产,通过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且结构合理的专利组合并对其进行加工、筛选、处理等,实现整体的专利运营。
由于智谷的两位高管都来自美国高智发明,并曾分别担任高智的全球专利运营总监和评估专家,因此智谷的商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高智发明的运营模式。然而囿于中国专利运营市场与美国市场间在成熟度上的巨大差距,高琛颢向China IP记者坦言,智谷成立后不得不在商业模式的本土化工作上投入极大心力:“比如智谷成立之初曾计划在某中国顶级高校移动互联网相关领域的7000件授权专利中,选取优质部分进行购买和运营,但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原因在于这些专利确实难以发掘其运营价值。这其实也提供了一个契机,敦促我们开启了‘与高校合作、研发,再由智谷平台转化’的模式,将智谷介入项目的时间点提前至产生发明创新的研发阶段,从而保证研究成果的变现、转化与运营价值。”
在各类专利运营机构层出不穷的行业环境中,智谷作为其中为数不多的资产型专利运营公司,特征极为鲜明。“智谷通过购买等方式将自己的资本转化为专利资产并自己持有,同时自行承担专利资产和运营的所有风险,我想这是我们智谷与其他专利运营行业兄弟公司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而目前中国的专利运营市场中,更多的是为专利交易提供平台服务、在专利申请或授权阶段提供支持性附加服务的服务型专利运营公司。”高琛颢说。
作为目前在市场中占据着主流地位的专利运营机构类型,高琛颢所言的服务型专利运营机构本身并不持有专利资产,主要运营模式系为专利资产及服务交易、知识产权融资或创业项目等提供服务,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被业界誉为“镶嵌在珠海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横琴金融与国际特色试点平台(以下简称“横琴”)。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财政部以市场化方式开展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之一,国家横琴平台与民营投资运营平台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属性,这决定了平台需要承担更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责任。平台有关负责人曾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表示,平台基本任务是建立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形成“3+4+N”的业务体系,以知识产权交易、金融创新和跨境运营为核心内容,进而派生出服务、运营、投资和知识产权软件开发业务,打通包括专利技术效果检测、年费管理、期限监控、专利或商标预警分析、中国专利分级认证等服务的专利运营全产业链。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横琴”创新地推出了“自营、联营、他营”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根据平台负责人此前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的介绍,自营,是指国家横琴平台自身提供的服务,包括知识产权有关的交易、顾问服务、金融创新业务、高端培训、政策研究解读等相关业务;联营,指平台与联营合作伙伴共同在平台开设服务网店,以双品牌进行运作,平台主要负责业务来源和服务质量,与联营伙伴一起分享服务产生的收益,并承担服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他营,则是指机构、个人会员在横琴国家平台上开展知识产权各类第三方服务。其中,联营合作是“横琴”主推的经营模式。
提及平台运作,就不得不提到近两年在知识产权运营领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深圳峰创智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创智诚”)。2016年初,峰创智诚由国内知识产權领域顶尖人物联手创办,公司现任高管均曾供职于腾讯、中兴、华为等国内龙头企业,阵容极为强大。成立后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峰创智诚于2016年底正式宣布完成由华西股份(000936)全资子公司一村资本5000万元的Pre-A轮融资,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峰创智诚副总裁沈剑锋曾经在公开场合介绍公司“互联网平台+知识产权运营”的商业模式:“公司整体上是一种‘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第一,在互联网平台方面,可以将公司主要运作的平面媒体视为一个IP界的微信平台,我们希望在平台获得用户数据,未来对其进行用户化分析,进而提供相关运营和资本服务;第二,在运营方面,我们主要聚焦于对早期的公司做一些创新性投资,包括对知识产权投资、资金的投资、人力的投资等;第三,我们成立了基金,主要将用于诉讼及并购。”
基于创始人团队丰富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峰创智诚迅速开拓出了一种“聚合式”的专利运营模式。“我们未来的商业模式有三个定位——能够成为科研院校的融资及市场经理,真正把高校的科研成果与需求方在早期连接起来;能够成为企业的法律顾问,做企业和政府的市场经理;能够为知识产权基金或聯盟贡献我们的管理和运作能力,成为他们的管理经理。”
除上述甚为抢眼的大型专利运营机构外,全国各地中小型专利运营公司已遍地开花式地成长起来。综合公司规模、资本等多种因素的考量,目前国内中小型专利运营公司大多采取“技术中介人”的商业模式开展专利运营业务,上海拾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拾柴科技”)就是其中之一。拾柴科技创始人叶青在采访中向China IP记者介绍了其推行的“技术中介人”模式:“目前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参差不齐,除华为、中兴、腾讯等知识产权强势企业以外,更加大量存在的则是一些知识产权发展相对初级且迫切需要先进技术的援助以促进产业转型的小微企业。针对这一类型的企业,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寻找有助于其发展和转型的技术,这些技术可能来自欧美或国内大型企业,也可能来自中外高校,而我们则在其中以技术中介人的身份促成交易的达成。”
专利运营市场不仅加速着各个新兴专利运营机构的诞生,专利律师事务所和代理机构也开始着手这方面的业务拓展。已从事传统知识产权代理行业多年的中细软已于近年在专利代理基础之上,开拓了专利交易以及评估、抵押、担保、融资等知识产权金融业务,利用其自身在专利行业多年的经验与积累的优势,探索代理公司开展专利运营业务的新路径。
同时,也有部分业内机构将眼光投向海外,七星天(北京)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七星天”)就是其中之一。据China IP记者了解,七星天的主打模式之一即为以“海外专利收购+国内运营”为核心的“IPHunter”模式,通过设立专利运营基金,收购海外专利并在国内运营。据悉,七星天总裁龙翔博士本人有着丰富的美国专利诉讼律师经验,这样的经历使其敏锐地洞悉了收购海外专利并在国内运营这种模式的势不可挡。正如七星天于2015年收购日本精工集团218件显示技术专利并成功在国内操作运营后,龙翔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所说:“一方面,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在涉外专利领域不断地遭遇麻烦……能够在一线操作美国专利事务的本土人才尤其缺乏。另一方面,我国原创性的发明和技术革新越来越多,却很难‘走出去’。基于这种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当时我认为,即使我不回国来做,也会有其他人来做。事实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专利运营基金:资本是专利运营市场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内专利运营行业的兴起与蓬勃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催生了各类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的不断涌现。2014年,睿创基金的成立为国内专利运营行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2015年,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确定十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此后,四川、广东等地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亦陆续成立。
“资本无疑是推动中国专利运营市场发展、成熟的根本因素之一。”高琛颢在接受China IP记者采访时说,“通俗地说,专利运营这项事业本身是非常花钱的,我们可以看到国外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专利包,动辄卖出上亿甚至几十亿美金的高价,这充分说明专利运营一定需要资本的介入。”2014年,在吸纳小米、TCL、金山等战略投资者的资金以及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等部门的政府引导资金的基础上,智谷正式成立国内首支致力于专利运营和技术转移的基金——睿创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此后,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先后涌现。
作为专利运营基金“先行者”的睿创基金,仅针对知识产权本身进行投资。在接受China IP采访中,高琛颢亦强调了这一问题:“传统的创投基金往往采取投资企业、股权或者某些政府或企业开展的项目,通过股权升值或项目收益而盈利。睿创基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依然坚持了智谷的专利运营思路,投资的就是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本身。”同样作为专利运营行业翘楚,峰创智诚则采取了对基金进行分工的运作方式。沈剑锋曾提到:“我们将基金分为投资基金、诉讼基金和并购基金三块。投资基金用于创意投资,例如中小型的孵化投资;诉讼基金方面,如果客户在美国和欧洲诉讼面临压力,我们可以通过诉讼基金的方式注入到该项目或者公司,并通过双方利益分配的方式获得收益;并购基金主要用于做大中型的专利交易中介业务。”此外,根据China IP记者的了解,主要由政府出资引导的专利运营基金同样特色鲜明。例如由北京国之专利预警咨询中心发起的国知智慧基金在本质上是一支典型的股权基金,通过“知识产权服务+资金”换取股权;北京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则开创了“购买+培育”、“申请+运营”及股权投资三种模式并驾齐驱的基金运作模式。
虽然各支基金的运作模式都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但总体上可以将这些基金划分为由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运营基金和由企业资本主导的市场化运营基金两种。“我个人认为,至少在现阶段的专利运营市场和国内的专利运营基金中,政府的推动依然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主导力量。”高琛颢说。美国专利运营公司LogicPatent创始人郑珏博士在接受China IP记者采访时也坦率表示:“政府主导的专利运营基金,最大的好处在于推动各类专利运营机构及基金迅速地发展起来,为行业营造了一种非常积极的氛围,这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但必须正视的问题是,一旦有政府基金介入,就势必会影响到运营机构本身决策的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专利运营业务的成长和推进产生消极影响。” 针对郑珏博士所提到的这一问题,高琛颢在接受China IP记者采访时提出,应当为专利运营行业中的政府因素设置“安全退出”机制:“其实在我国专利运营行业目前尚未成熟的背景下,政府主导的这种现状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在基金的形式中,政府能够通过它的引导来鼓励企业等实务机构投身于专利运营市场,以利益驱动等方式给予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度。一旦启动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之后,无论是某一支基金中的政府引导资金还是整体市场上的这种政府基金,我个人认为它就可以安全退出了。”
与政府在基金中的定位问题相类似,郑珏博士在采访中提到了专利运营基金的运作中其他出资股东的定位问题:“不仅是政府定位问题,基金中的其他出资股东同样会对专利运营机构本身决策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产生影响。所以我认为专利运营应当以专利价值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不应当受到政治因素、其他股东等方面的影响。”
专利质量与专利制度:运营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如高琛颢在谈及智谷从高校购买专利时所言,面對顶级高校在移动互联网相关领域共计7000件专利,智谷竟未选中任何一件具有开发和运营价值的专利进行运营。谈及这段往事,高琛颢向China IP记者表示:“专利的价值通常可以由三个维度决定,一是专利本身的质量,二是区域内的专利法律环境,三是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中国的市场规模之广阔是毋庸置疑的,但专利质量和专利法律环境两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专利的价值,进而波及了专利运营市场。”
“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就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专利运营市场规模来看,中国与美国可以说是相当的;但是基于科研制度、经验的丰富程度、代理人及律师的质量等多重因素,中国专利的质量与美国专利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高琛颢向China IP记者坦承了中国专利质量不容乐观的现状。葛兰素史克知识产权顾问徐锋亦向China IP记者透露,根据其掌握的数据,美国专利转让平均价格约为30万美元,而中国仅约2万元人民币,这也佐证了中国专利质量堪忧的现状。同时,徐锋在采访中进一步指明了专利质量的低下将会为专利运营行业埋下的隐患:“从专利运营机构的角度来看,如果拿到的都是一些质量不高的专利,就很容易被他方以各种途径无效,因为中国专利的无效成本同样很低。这样以来,势必对专利运营机构基于该专利的交易、许可甚至诉讼等运营业务产生破坏性影响,这一系列由低专利质量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值得引起行业的关注。”
另一方面,在专利质量的问题上,LogicPatent创始人郑珏博士在接受China IP记者采访时尖锐地指出:“从实践情况来看,中国的专利法以及相关的专利制度、政策等等尚未达到对中国专利的理想的保护程度,例如高额的专利年费对于有价值的中国专利实际上产生了不小的打击,这在实质上对中国专利的存活率影响很大,并不利于创新。”对此,高琛颢表示赞同,他向China IP记者提到:“从前期的立法,到中期的专利产生,再到后期的诉讼案件审理,专利制度是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但就当下中国所实施的专利制度而言,可以说其中的每一环实际上都并没有让企业真正意识到知识产权能够作为一种资产给企业带来价值。这种认知实际上限制了专利本身价值的提升,也成为限制专利运营行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瓶颈。”
缺少复合型人才和强大的运营团队也是专利运营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谈及此问题,高琛颢感触颇深:“中国的专利运营行业兴起于2013年左右,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中国在专利运营方面的人才储备几乎陷入一穷二白的境地。彼时刚刚成立不久的智谷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集中精力从法律、技术和商业三方面入手着力培养专利运营人才。”聊到这里,高琛颢坦言从中国专利运营行业的整体状况来看,人才储备已经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他认为:“我们的专利运营市场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专利运营人才也需要从头至尾去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我们需要既懂得商业,又懂得技术及知识产权法的人才,那么行业就应该集中力量,循序渐进地在业务中培养出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