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小学生从小接触藏文,藏文属于字母文字,而汉字属于方块文字。所以,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如何巧妙地过好小学语文的识字关呢?我结合在民族地区小学教学的经验,总结为下面三点:学习基本笔画的写法;掌握常见偏旁部首变化规律;区分容易混淆的汉字。
关键词:民族小学;识字;教学;技巧;初探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获得又主要依靠阅读来实现。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所以重视小学的识字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识字的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学习基本笔画的写法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同等。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掌握常见偏旁部首变化规律
汉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几、竹、羊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之中的规律,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具体如下:
(1)部分独体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笔顺也要发生变化,“王、牛、车、土、子、正、马、工、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
(3)“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笔画有变化,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第二笔是“横折弯”,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区分容易混淆的汉字
一遍又一遍的抄写识记常常会徒劳无功,有时动动脑子、找找规律,识字就变得如此轻松。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既”与“即”、“拨”与“拔”、“休”与“体”等字形容易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拔苗”写成“拨苗”,把“挑拨”写成“挑拔”;把“休息”写成“体息”。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我把这个规律欣然告诉学生后,大家如获至宝。一个经常写错字而被称之为“错笔字大王”的学生明白这一特点后激动地说:“以后我再也不用为写错这俩字犯愁了,真是太好了!”又如,学生老是把“休息”写成“体息”,于是课堂上我启发学生:“‘体’是由‘人’和‘本’以组成的,人本来就要‘身体’好才有力气。‘身体’差了,就该‘休息’”。全班同学听了,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场,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领者”,积极地为学生主动识字提供条件,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识字的一些规律,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以上仅仅是本人教学实践中于此方面总结到的几点经验,现不揣冒昧提出,就教于各位同仁。
当然,我们不尽要传授学生的学习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只要能够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创造环境,感染兴趣;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形式多样,诱发兴趣。
总之,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轻松过好识字关了。
关键词:民族小学;识字;教学;技巧;初探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获得又主要依靠阅读来实现。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所以重视小学的识字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识字的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学习基本笔画的写法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同等。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掌握常见偏旁部首变化规律
汉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几、竹、羊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之中的规律,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具体如下:
(1)部分独体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笔顺也要发生变化,“王、牛、车、土、子、正、马、工、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
(3)“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笔画有变化,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第二笔是“横折弯”,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区分容易混淆的汉字
一遍又一遍的抄写识记常常会徒劳无功,有时动动脑子、找找规律,识字就变得如此轻松。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既”与“即”、“拨”与“拔”、“休”与“体”等字形容易发生混淆,以致于在书写时,老是把“既然”写成“即然”,把‘即使”写成“既使”;把“拔苗”写成“拨苗”,把“挑拨”写成“挑拔”;把“休息”写成“体息”。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我把这个规律欣然告诉学生后,大家如获至宝。一个经常写错字而被称之为“错笔字大王”的学生明白这一特点后激动地说:“以后我再也不用为写错这俩字犯愁了,真是太好了!”又如,学生老是把“休息”写成“体息”,于是课堂上我启发学生:“‘体’是由‘人’和‘本’以组成的,人本来就要‘身体’好才有力气。‘身体’差了,就该‘休息’”。全班同学听了,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场,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而是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领者”,积极地为学生主动识字提供条件,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识字的一些规律,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以上仅仅是本人教学实践中于此方面总结到的几点经验,现不揣冒昧提出,就教于各位同仁。
当然,我们不尽要传授学生的学习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只要能够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创造环境,感染兴趣;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形式多样,诱发兴趣。
总之,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就可以轻松过好识字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