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关注农村老人自杀问题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省桃江县崆峒村杨家湾组,自2005年以来,有5位老人自杀。杨家湾组现有30户人家,130余村民,这个自杀率太高了。而在此期间,杨家湾共有10位老人去世,表明自杀占到老人死亡方式的一半。另外5位去世老人,1位突发心肌梗塞病亡,4位因病长时间瘫痪在床后“老死”:亦不是现代医护条件下的“正常死亡”。
  报道说,村里人大多对此习以为常。杨庆元先生是杨家湾的村民,他“坚持认为,老人自杀是明智的选择”,只要“满足几个条件:年龄在7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条件差;子女生活比较困难;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而村里最近8年自杀的5位老人基本满足这些“自杀条件”!村里竟然有“半数以上的老人”认同杨先生的想法。
  这到底是为什么?首先,孤独成为老年农民生活的首要特征。在杨家湾农业组,“90%的老人没和子女住在一起,其中70%的老人是独居”。面对这种生活,杨庆元先生形成了自己的生存哲学。在他60岁生日时,远在外省打工的儿子要回来给他做寿,他认为这样不划算而拒绝了。然后,他到外面转了一天,还吟了几句显示心情开通、有“励志”倾向的诗。
  杨先生的幸福感不仅是因为他“想通了”,也因为他身体健康。而村里67岁的莫秋莲老人无法向他看齐。后者正“无时无刻不在琢磨着各种自杀的方法”。莫秋莲去年3月中风瘫痪,躺了4个月后下床,再也无法独自出门,只能在地上爬行。在一张新闻图片中,莫秋莲坐在凳子上拾掇柴火,身旁摆放着两口她和丈夫14年前准备好的棺木。这是我们勤劳善良的先民们在千百年的艰难生活中磨炼出来的视死如归的生活态度。
  杨家湾生产组的现象并不特殊。崆峒村的其他组也一样。村副支书说,从20年前算起,村里共有10人自杀。而最近一些年,选择自杀死亡的老人增长很快。
  如杨家湾村在最近8年5名老人自杀,最近一名死于蛇年正月。搜索互联网,会发现同样的现象和趋势也在别的一些地方发生。其原因有环境污染造成的区域性疾病的痛苦和折磨,更多的则是同崆峒村类似:经济贫困、社会保障和医疗资源不足、孤独无依等等。
  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和子女是老人养老的依靠所在,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降临,农村的秩序被逐渐打破,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留下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孩子。这里导致的结果决非仅仅是市场因素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包括年轻劳动力外移带来的老人看护功能的缺失,以及乡村公共空间的萎缩,而靠家庭养老正在转向靠政府和市场养老。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当常年居住在城市的子女不能为老人提供家庭养老服务,而政府养老和市场养老的方式又远未真正到来,这些已经自杀和试图自杀的老人,也就成了社会转型的牺牲品。
  当前,中国农民也能享受一定的医疗保障,包括“新农合”、“大病救助”和“慢性病补贴”,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这些医疗保障是很低层次的,尚不足以保障农民的医疗。而限于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好的医疗保障条规也没法实现。此外,农民是永远不退休的。当他们失去劳动能力,吃饭的问题便产生了。虽然农民的社保也在建立中,但它比医保更脆弱,还不能完全依靠。
  最后,我们要明白,一个农民老了,就算他有钱,养老也会成问题,如果他贫穷,那就大成问题。农民的养老必须依靠亲人,但基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老年农民很难有子女在身边。而老年农民人数正在增加,农村没有,也建不起那么多养老院。我们要相信,农民是最坚忍的,如果农民活到老了还自杀,一定是因为活不下去。事实就是警钟:老年农民的生存问题必须深切关注。
其他文献
在美国各地的音乐学校,大致都能看到我在波士顿地区的音乐学校看到的情景:俄罗斯教师和华裔学生(包括少量韩国和日本裔学生)。俄罗斯的音乐教师,不仅水平高,而且要求严厉;他们手下的学生,大部分是华裔和日韩裔,有的甚至是清一色的黄皮肤。据说,俄罗斯老师的标准太高,乃至大部分美国白人的孩子受不了。结果,每个音乐学校顶尖的孩子,亚裔占据了大部分。有一次,我们看一个钢琴演奏会,满台亚裔小天才,但有一个白人孩子表
期刊
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CO)成立于1968年,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厂商之一,也是韩国十大财团之一。每年为全球超过60个国家的用户提供2600多万吨钢铁产品,包括热轧钢卷、钢板、钢条、冷轧钢板、电导钢片和不锈钢产品等,被美国Morgan Stanley投资银行评定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制造商”,POSCO凭借其在急剧变化的全球商业环境中的技术竞争优势,锐意成为21世纪的全球领先钢铁制造商,201
期刊
中国要想撑起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必须强健繁荣。所以应尽快实施集聚股市人气、重振士气、长短结合的“组合拳”,破除中国股市“吸引力之困”,打通中国经济“任督二脉”。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平台转换期和改革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宏观政策主要基调是托底和保稳,以避免各类风险叠加导致经济过快“下台阶”。  2014年是融资年,前期债务到期压力非常大,并且集中到期,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
期刊
年复一年,即在转瞬之间。每当新年的钟声以别样的声响回荡于星空、激荡于人们心间,时间的期待与永恒,似乎超越一切,定格与悬念,总会让人感叹和遥想。  挥别与启航已是惯性的时间规律,我们无法改变它的演进法则,但它的壮丽,取决于我们能给宝贵时间赋予怎样的内容,怎样的质量,怎样的意义。中国一百余年的近现代时间简史,尽是动荡和屈辱,不堪回首。而即便回望当代中国,错失的“文革十年”等,也无不令人惋惜与痛心。  
期刊
青岛老四方区的四流南路66号,是一个老牌的化工企业——海晶化工。自1947年以来,海晶化工便在这片占地40万平方米的厂区里,经历了风风雨雨的66年。  66年来,海晶化工从最初的青岛化工厂、青岛第一化工厂走到今天,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伤痛,改制、搬迁,海晶化工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折射出青岛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从起点开始,海晶化工每天都在向“昨天”告别,66年来的每一天,他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今,他要告
期刊
前言  坦白地说,化工业不是个容易讨喜的行业,特别是在中国。  近些时候,食品添加剂、化学纤维、化学药品……这些早先默默地铺就了现代生活轨道的日常品,被人们一朝“恍悟”:但凡跟化学沾了边,被它们侵染久了,人似乎就要基因突变、化身“绿巨人”似的。  化工业集体笼罩在一片混沌犹疑的浊色当中,但总有人不甘。  从逼仄的老城区抽身,于区位优势更鲜明的开阔腹地重展拳脚;抛却被行业固守的生产流程和思维负累,和
期刊
新加坡电影《爸妈不在家》,讲述的是1997年金融风暴期间,一个新加坡的三口之家和他们的菲律宾家佣的故事。  电影在香港引起不小反响,因为这是不少香港家庭的真实写照。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每天早出晚归,于是照顾孩子起居甚至学习的工作,全部交给了家佣。毕竟从经济收入的角度来计算的话,夫妻俩外出工作赚钱供楼还是比聘请一个家佣要划算得多。  电影里面描述了这样一种场景:孩子和家佣朝夕相处,对家佣的依赖甚至
期刊
为居家购置一把酸枝木太师椅,一个紫檀木大衣柜,又或是一张100%纯真皮沙发,或许是每一个家庭主妇的梦想。最好,还能身穿貂皮衣,脚着鳄纹屐。不过,这种完全享受取自纯天然材质的奢侈生活,对于绝大多数寻常百姓而言显然太过遥远,伴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大规模直接采伐天然材质一次性加工为日用品的原生态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今天,人工合成材料大行其道,就连引领全球时尚界的LV包,也在采用人造的PVC材料。
期刊
我是老派人。首先是“老”,今年五十有二,而且“派头”上也老:我年轻时就属于出土文物型,衣冠不整,不追时尚,如今出门,在美国像个非法移民,在中国像个进城民工,没有iPhone、iPad。  不仅如此,我对追求时尚的年轻人,也往往多有微词:他们太“潮”了,所以太傻了,将来难以成功。乔布斯去世时,整个媒体被乔布斯覆盖,我12岁的女儿居然不知道乔布斯是谁,一大原因大概是她从不用他的产品。此事记述在我的《参
期刊
年终考核是许多人心烦、惧怕、又期望的一件充满矛盾性的工作。  年终考核是为了奖优罚劣,提高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今后的工作顺利开展。这样的动机无可厚非,相信每一个被考核者都不会抵触或者拒绝。然而实际中,大凡搞过的考核总会打上这样或者那样的折扣,有悖于初衷,在争议和不满中落幕。  先说名目,可谓繁多: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招商引资、综治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网络信息,还有“三农”水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