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好课的标准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 教学评价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理论专家、教材理论专家等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一、一堂好课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教育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追求“整体效应”,重多元,重综合,重在“立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二、一堂好课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要姓“语”姓“文”,体现它本身的个性,就必须体现出师生是在进行语言学习,应有语言积累、语言诵读、思维训练。这样语文学科本身的科学性才能体现出来。有人说“教育是人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教学方法又要体现人文性,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上,更要突出这一点。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我们要贯彻“及时、客观、丰富、有情”八字原则。
1.及时——“趁热打铁”,知晓“学情”。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学习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持续学习。
2.客观——求真务实,追求“真”理。正误要分明,不能误导学生,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科学的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丰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情不同,个性也有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用不同的策略。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又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宜“激将”就多“激将”,宜表扬就多表扬。评价时的方式也应丰富多彩,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本领,可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朗读方面可侧重于语速,可侧重于重音,可侧重于变调;写作方面可侧重于开头,可侧重于结尾,可侧重于表达方式,可侧重于语言表述……
4.有情——热情鼓励,增加动力。学生毕竟是学生,他是为“学”而来的。对正确的学习行为与结果要肯定表扬,对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的评价要讲究策略,可变直为曲,变灌为导,变批评为启发,变严肃为幽默。一切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三、一堂好课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学手段就要改革,这是必然的。手段要为教学服务,要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不能总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打天下”。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可用因素为教学服务。所以,语文课从其学科本身角度来看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四、一堂好课是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活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所谓活动的多样性是指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目前,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学方法的呆板、教学内容的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学习的真谛,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充分性是指我们开展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表面上的“哗众取宠”,而是让活动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在创设多样性与充分性的活动时,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多与少的关系。并不是说每堂课上学生活动总是越多越好,活动的数量应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与教学形式协调配套。二是动与静的关系。并不是说每堂课上学生总是“动”着就好,因此,外显的“动”是必要的,但这应是课堂的必需;而有时候学生深层次的“静”思,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的表现,也应大力发扬。
参考文献
(1)王金凯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陕西教育出版社,2009:29—108。
(2)董瑞祥 高中语文教学浅析.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105-124。
(3)范堆银 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1:248-27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 教学评价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理论专家、教材理论专家等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一、一堂好课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教育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追求“整体效应”,重多元,重综合,重在“立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二、一堂好课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要姓“语”姓“文”,体现它本身的个性,就必须体现出师生是在进行语言学习,应有语言积累、语言诵读、思维训练。这样语文学科本身的科学性才能体现出来。有人说“教育是人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教学方法又要体现人文性,充满着人性的关怀,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上,更要突出这一点。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我们要贯彻“及时、客观、丰富、有情”八字原则。
1.及时——“趁热打铁”,知晓“学情”。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利于学习反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持续学习。
2.客观——求真务实,追求“真”理。正误要分明,不能误导学生,以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科学的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丰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学情不同,个性也有差异,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用不同的策略。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又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宜“激将”就多“激将”,宜表扬就多表扬。评价时的方式也应丰富多彩,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本领,可根据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朗读方面可侧重于语速,可侧重于重音,可侧重于变调;写作方面可侧重于开头,可侧重于结尾,可侧重于表达方式,可侧重于语言表述……
4.有情——热情鼓励,增加动力。学生毕竟是学生,他是为“学”而来的。对正确的学习行为与结果要肯定表扬,对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的评价要讲究策略,可变直为曲,变灌为导,变批评为启发,变严肃为幽默。一切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三、一堂好课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学手段就要改革,这是必然的。手段要为教学服务,要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不能总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打天下”。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可用因素为教学服务。所以,语文课从其学科本身角度来看是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四、一堂好课是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堂活动就是一种语文实践,所谓活动的多样性是指课堂活动形式多样。目前,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学方法的呆板、教学内容的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要求,组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学习的真谛,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充分性是指我们开展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不是表面上的“哗众取宠”,而是让活动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在创设多样性与充分性的活动时,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多与少的关系。并不是说每堂课上学生活动总是越多越好,活动的数量应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关,与教学形式协调配套。二是动与静的关系。并不是说每堂课上学生总是“动”着就好,因此,外显的“动”是必要的,但这应是课堂的必需;而有时候学生深层次的“静”思,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的表现,也应大力发扬。
参考文献
(1)王金凯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评价.陕西教育出版社,2009:29—108。
(2)董瑞祥 高中语文教学浅析.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105-124。
(3)范堆银 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1:24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