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思想者足迹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简介
  蒙田(1533~1592),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独具个性的人文主义者。其座右铭是:“我知道什么?”以博学著称。年轻时在图卢兹大学攻读法律,后曾在波尔多法院任职十余年,当过国王的侍从,亲历战争,游历欧洲各地,还两次当选波尔多市市长,到37岁以后,他就隐居到他祖先的领地,去思考和写作了。他把旅途见闻、日常感想等记录下来,集成《随笔集》2卷,晚年修订为3卷。作品行文恣肆汪洋,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开创了随笔这一文学体裁的先河,奠定了法语作为文学语言的基础,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培根,法国的帕斯卡尔、卢梭、普鲁斯特、法朗士等一大批文学巨匠都吸收借鉴了蒙田随笔的风格,蒙田因此被后人尊奉为随笔这一文学体裁的鼻祖。所著《随笔集》也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经典分享
  读书人语:《蒙田随笔》是蒙田的主要著作,先后写了近十年,在此期间,随着作者思想的不断发展、变化,作品的内容也陆续加以修改与补充。全书几乎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诸如友谊、爱情、教育、善恶、生死、信仰等。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高度的思想独立性。它是16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经过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作为西方最优秀的随笔作品之一,本书先后被译为几十种文字,现在仍被人们诵读。
  书中对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书中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文章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亲切活泼,富于生活情趣。
  
  谈教育孩子
  为您的儿子选怎样的家庭教师,决定着他受教育的整个成效。教师的职责包含着好几个重要部分,但我不谈这个,因为我知道谈不出道道来。本文想向家庭教师提点忠告,他看出有点儿道理,就会对我更加相信。作为贵族子弟,追求学问,不是为了图利(因为如此卑微的目标不配受缪斯女神的恩宠和垂顾;再说,利益之事也牵涉他人并取决于他人),既不为身外的好处,也不为自身的好处,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美化自己的内心。对于这样的子弟,我更想把他培养成为会独立思考的能人,而不是造就成博学之士。我也希望人家着意为他物色一名头脑清晰精密而不只是塞满知识的教师,要求他二者兼备固然好,但品德和智慧比学识更重要。我宁愿教师以新的方式从事工作。
  人们在我们的耳旁喋喋不休,就像往漏斗里灌东西,我们的任务竟是复述别人跟我们说过的话。我希望教师改变这样的教法,一开始就按受教的孩子的状况,进行训练培养,教他自己去领略、选择、鉴别事物,有时为他引路,有时则要他自己开路。我不主张教师独个儿自编、自讲,而希望他也听听学生的讲法。苏格拉底以及后来的阿凯西劳斯都是让学生先讲,然后自己才讲的。教师的威严常常有碍学生的学习。
  教师最好是让学生在自己面前跑跑看,以此判断其步态,从而断定如何放慢进度以适应他的能力。彼此不相适应,就会坏事。善于选择适当的进度,并与之紧密协调,这是我所知道的艰辛工作之一。一个高尚、宽广的心灵,懂得配合孩子的幼稚步伐,进行引导。我自己上坡的步子就比下坡的步子走得更稳、更踏实。
  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对许多智力不同,情况各异的学生,却以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方式施教。无怪乎他们在一大批学生中才遇上两三个能从其教诲中受益的人。
  教师不应只要求学生重述功课的词语,而应要求他讲述其意义和实质。老师判断学生的成绩并非看他记性如何,而是凭他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学生学到什么,老师都要求他举一反三,从多方面来加以应用,看看他是否真正懂得,是否已经变为自己的东西,同时按柏拉图的教学法来调整进度。吞进去什么,就吐出什么,这是胃纳不佳,无法吸收的表现。如果肠胃对吸纳之物改变不了其形态和外表,那肠胃就不起作用了。
  
  读书人语:书中有很多篇章值得回味,而这一部分所谈的教育孩子更能引发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深入思考,获得启发,让人印象深刻和受用。他既谈到了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让学生多谈谈自己的看法,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又提出了学生在学习上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蒙田就像一位时代的先知者,帮我们梳理和打点着生活中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细枝末节的疑问。也许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圣伯夫道出了共同的心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蒙田身上发现自己的一小部分。”
  
  我不想树立雕像
  我不是要树立雕像,将其安置在市中的十字街头,教堂之内,或是广场之中。
  我不想夸张其词,空话连篇,
  而只愿促膝相叙,娓娓交谈。
  ——佩尔西乌斯
  我这本书只配放在书架的一角,博得邻人与亲友的喜欢。他们会高兴地借此和我相叙,与我细细倾谈。别的作者都着意谈论自己,他们认为这一题材丰富而且有价值,可我却相反,我觉得自己非常贫乏浅薄,人家不可能指责我卖弄自己。
  我乐意评价别人的行为,但我自己的行为,由于太微不足道,很少可以供人评价。
  我没积多少功德,说起来只会羞惭不已。
  因而,倘若我听到有人向我谈及祖先的生活方式、面容、举止、惯常言语以及人生遭遇,我该多么高兴啊!我会非常留神细听。如果我们对友人和前辈的肖像不屑一顾,对其衣服和武器的式样十分鄙视,这肯定是不良的天性使然。至今我还保留着他们的文具、印章、祈祷书和他们使用过的剑。家父平常捏在手中的几根长杖条,我也没有将其移出房间去。
  “子女对父亲的感情愈深,则对其衣物和戒指就愈加珍惜。”①
  然而,如果我的后人另有所好,我也有回报的办法,事实上,他们对我的重视程度不可能低于那时我看待他们的程度。
  我写此书与大众的全部关系,就在于我借用了印刷工具,更为快捷,也更加方便;而作为酬报,也许我的书页会用作市集上牛油块的包装纸。
  但愿金枪鱼和橄榄都不缺包装。
  ——马尔提阿利斯
  我会常常为鲭鱼供应舒适的衣装。
  ——卡图卢斯
  即便谁都不读我的书,我用很长的空闲时间去整理一些有益而又有趣的思想,是不是就浪费光阴了呢?我要将自己的面貌呈现出来,常常需要做一番准备并摆正姿态,这样我才好勾勒自身的形象。最后,雏形出来了,多少可以说,它是自然而然成形的。向他人描绘自己的时候,我着笔的色彩比我原有的还要鲜明。与其说我在写书,不如说书造就了我,书与作者成为一体,不可分离,它是我生活中的一员,只与我发生关系。它不像其他书那样,需要涉及第三者,谈论陌生人。
  我这么认真仔细不间断地描述自己,是不是浪费时间了呢?那些光凭兴致所至偶尔在口头上作点自我分析的人,不可能从本质上深入考察自己,只有为此进行研究,并以此作为工作,作为手艺的人才会洞察入微,因为他满腔热情,竭尽全力长时间坚持详细的记录。
  最令人陶醉的乐趣是不露形迹,避开众人的目光,乃至避开第二者的目光;虽然这种乐趣只是个人的内心感受而已。
  我多少次凭着这一活儿,驱除烦闷的思绪啊!
  注:①圣奥古斯丁语。
  读书人语:在书中,蒙田以一个智者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旁征博引,对人类许多共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有时似乎是奇特的见解,给人以深思、反省的机会,能提高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其行文风格飘忽不定,变化多彩,亲切自然,仿佛作者漫不经心一挥而就似的,读来别具一番风味。可以说《蒙田随笔》是一本看似平凡却又意蕴深长的作品。
  总之,从《蒙田随笔》中得到了太多的启示,它们都让人受益匪浅。读着、品着、回味着其中的话语,心灵得到极大满足。正如孟德斯鸠所评价的:“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在本书中,我看到了思想的人。”
其他文献
古代武术中,据说有一种“回马枪”。表面看来,武术并不高明,往往战不数合,便虚晃一枪,落荒而走。但当后面追近时,却能突然反过身来,一枪把对手挑于马下。在文艺创作中,也常有这种“虚晃一枪”的手法,使作品收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这里就谈谈诗歌创作的“回马枪”吧。  有这么一个传说,说的是几位秀才,冬天赏雪吟诗。其中一个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众人不知其妙;接着第二句是:“两片三片四五片”,有人开始
期刊
30年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15年前,北大中文系朱德熙教授说过:“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简直是摧残儿童!”  5年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中国语文高峰论坛”与会的许多教师和作家承认:“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学生对语文的
期刊
这本书是一九五○年初我在天津买到的。宛如新书,道林纸印,非毛边。封面不知谁做,海滨悬崖,一钩新月在浮云中,有小孩在海岸奔来。在悬崖下部题书名、“荷兰望·蔼覃著,鲁迅译”。扉叶题“未名丛刊之一”,“鲁迅重译”。版权页只题“未名丛刊:12,小约翰,实价八角,不许翻印”一行,其下即为“丛刊”十九种的细目,有的有定价,有的题“即出”或“在印”“待印”。后两行云:“北京马神庙西老胡同未名社发行,有*号者北新
期刊
一    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曾对我这样说:“你如果要写长篇小说的话,至少要掌握20万个词汇才能动手。”到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则给我们讲了一个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青年时代的读书故事——据说田中角荣在青年求学时代抱着一本厚厚的大字典“猛背”,他读一页、背一页,等这一页辞书能理解、能记忆时,他就把这一页撕掉,等到他把那厚厚一本字典撕成一个空壳时,你能想象出他对自己母语词汇的掌握已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吗?  有一本
期刊
意外发现  在前一天邂逅了金发公主露茜的亨利,第二天,一心想着佳人有约,早早就来到了咖啡馆。不过故事的发展似乎有些变数……    【原声重现】  Henry: My fingers are extra fishy today, if you care to take a whiff...  Lucy: What was that?  Henry: I was petting my walrus a
期刊
作家简介  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身为私生子的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歧视和讥讽,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几年后,在大仲马的文学才能的熏陶下,他开始文学创作。1848年,小仲马发表《茶花女》一举成名,1852年他又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了极大成功,于是专门开始了戏剧创作,并成为法国戏剧由
期刊
片段选读一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  孔子说:“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同党,徇私护短;小人偏袒同党,结党营私,而不普遍厚待。”  【注】  朱熹《论语集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  【读】  君子走在人生正途上,只要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不论是不是亲朋故旧、同党同派,都可以友善相处,开诚布公。《论语》中也常有这种对偶短句,言简意赅,表达是非、黑白、善恶、美丑的对立,
期刊
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给认字辨义带来一定困难,有的人也就因此批评汉字。其实这个现象在以字母为文字基本单位的外语里也存在,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字之间发生的特殊符号关系所造成的。比如英语的“学”是study,“学生”是student;“教”是teach,“教师”是teacher;一只“脚”是foot,一双“脚”是feet。通过读音上的细小变化使同一个所指的意义产生细小的变化,这样一个词就分化为
期刊
十月的北京,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是四季中空气最清新的,秋高气爽,蓝天如洗。奥运会的脚步刚刚走过,北京还沉浸在欢快祥和的热烈气氛中。“鸟巢”钢筋铁骨,气势恢宏,“水立方”梦幻迷人,晶莹剔透,“天安门”花团锦簇,赏心悦目,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人神思飞扬,流连忘返。今年十月的北京,更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鸟巢”“水立方”等大型奥运场馆,将和奥林匹克公园一起,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  值此之际
期刊
病句考查题属于高考常考题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考生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尽管一些考生对病句的六大类型了解比较清楚,但落实到解题时,却如“老虎咬天——难以下口”。笔者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后发现,病句考查题通常有六个设题点。如果我们解题时能锁住这六个点,迅速作出判断,一定能缩小答案范围,提高解题的准确度。下面以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为例,详加解析。    一、看动词    在一个句子里,动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