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当代的小学生,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古代经典是他们的必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和品味古代经典,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当前古代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见识浅薄,内心单纯,并不能体会到国学经典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背诵时往往只局限于大概意思的了解,死记硬背,无法理解和深刻体会国学经典的真正内涵和教育意义。这种囫囵吞枣式的教学并不能达到教学要求,也很难实现经典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
2、课堂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现如今大多数语文课堂对于诸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解释意义,以及让学生背诵全文。这样的死记硬背将学生牢牢的捆缚在了课堂之上,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也不能化为真正的行动从而内化于心,成为高尚的品格。这样的传统教育方式太过枯燥死板,产生不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摆脱不了传统应试教育制约。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考察学生学业水平的方法就是闭卷考试,考试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是否扎实牢固,并不注重国学经典所带来的行动上的意义。这在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只要好好背诵就能考试过关,考了好成绩我就是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好孩子”的错觉。只顾背诵而完全忽视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践行。甚至过多的背诵容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不仅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还将学生与国学经典之间的距离推的更远。
二、改革古代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小孩子的好奇心理,模仿心理,深入讲解国学经典,让他们了解历史,体验历史,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高尚品格和高洁的情操。除去必要的课堂讲解,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国学诵读活動。如朗诵会,读书交友会等等,让学生在诵读声中与自己的朋友同学之间进行竞赛,从而加深对所学国学经典的理解,积极踊跃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还可以借鉴诗词大会之类的节目形式,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指引,才能更好的达到传播国学,实践思想的目的。此外,也可以设立读书角,读书日等,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相关活动,引导学生爱上读书,自觉自愿学习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创造一种阅读氛围。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结合时代特色,融入新元素,与时俱进。比如《成语大全》《百家姓》等国学经典,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告别过去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摆脱任务型教学的误区,不能单纯的只解释成语,姓氏的由来以及意思,更要利用新的方法,可以将成语融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充满想象与好奇心去听讲,又能增长见识,潜移默化的将所要讲授的知识传输给学生,一举两得。也可以将百家姓里每一个姓氏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人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千年的经典故事里感受千年前古人的高风亮节,德高望重。身临其境,真切地进入到故事里的人物角色中,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因为学生本身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教学之后,要布置相关的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给父母洗脚,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方式,敦促学生实践。利用一种半强制性的措施,促使学生加深印象,有学有得。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更应该将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声、光、电一体强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提高课堂的实效。
3、在古代经典诵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定期写读书笔记,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句子词语。及时提问,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及时践行。王守仁说“知行合一”,学到了知识而不实践,学到的终究只是水中月,镜中花,一点就破,一触即毁,且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社会的磨砺。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只知道蛮干,最终也只是吃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知”与“行”缺一不可。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学到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谈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老师则要及时指导,拨乱反正。让学生养成能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从而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有所得,学而有成,学而成行。
丁劲松,江苏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教师。
一、当前古代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见识浅薄,内心单纯,并不能体会到国学经典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这就导致了学生在背诵时往往只局限于大概意思的了解,死记硬背,无法理解和深刻体会国学经典的真正内涵和教育意义。这种囫囵吞枣式的教学并不能达到教学要求,也很难实现经典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
2、课堂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现如今大多数语文课堂对于诸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解释意义,以及让学生背诵全文。这样的死记硬背将学生牢牢的捆缚在了课堂之上,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也不能化为真正的行动从而内化于心,成为高尚的品格。这样的传统教育方式太过枯燥死板,产生不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摆脱不了传统应试教育制约。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考察学生学业水平的方法就是闭卷考试,考试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是否扎实牢固,并不注重国学经典所带来的行动上的意义。这在无形之中就给学生一种“只要好好背诵就能考试过关,考了好成绩我就是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好孩子”的错觉。只顾背诵而完全忽视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践行。甚至过多的背诵容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不仅教育的目的没有达到,还将学生与国学经典之间的距离推的更远。
二、改革古代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小孩子的好奇心理,模仿心理,深入讲解国学经典,让他们了解历史,体验历史,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高尚品格和高洁的情操。除去必要的课堂讲解,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国学诵读活動。如朗诵会,读书交友会等等,让学生在诵读声中与自己的朋友同学之间进行竞赛,从而加深对所学国学经典的理解,积极踊跃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还可以借鉴诗词大会之类的节目形式,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指引,才能更好的达到传播国学,实践思想的目的。此外,也可以设立读书角,读书日等,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相关活动,引导学生爱上读书,自觉自愿学习和理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创造一种阅读氛围。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结合时代特色,融入新元素,与时俱进。比如《成语大全》《百家姓》等国学经典,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告别过去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摆脱任务型教学的误区,不能单纯的只解释成语,姓氏的由来以及意思,更要利用新的方法,可以将成语融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充满想象与好奇心去听讲,又能增长见识,潜移默化的将所要讲授的知识传输给学生,一举两得。也可以将百家姓里每一个姓氏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人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千年的经典故事里感受千年前古人的高风亮节,德高望重。身临其境,真切地进入到故事里的人物角色中,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因为学生本身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教学之后,要布置相关的作业,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给父母洗脚,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方式,敦促学生实践。利用一种半强制性的措施,促使学生加深印象,有学有得。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更应该将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声、光、电一体强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提高课堂的实效。
3、在古代经典诵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定期写读书笔记,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句子词语。及时提问,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及时践行。王守仁说“知行合一”,学到了知识而不实践,学到的终究只是水中月,镜中花,一点就破,一触即毁,且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社会的磨砺。而没有足够的知识只知道蛮干,最终也只是吃力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知”与“行”缺一不可。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学到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谈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并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老师则要及时指导,拨乱反正。让学生养成能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从而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有所得,学而有成,学而成行。
丁劲松,江苏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