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精神、传统文化的回归是近年来的一个大潮流。不仅反映在影像创作中,还表现在建筑、设计、商业等诸多领域,并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种自觉,与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结构的变化、当代中国艺术的崛起同时,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传统的当代性的探索,也是对百年来,几代人振兴中国精神的遥远呼应。
对中国文化的回归可以当作解读杨泳梁作品的一种策略。他以电脑绘画技术的卓越成就,假冒文人山水画的审美意境,而实际却是反意境、反审美的。借助山水画的形式,甚至是原画的意境,以此不仅讽刺了现实,也同时具有了超意境、超审美的未来派倾向。艺术家以挪用、模拟的方法,并借助电脑绘画技术这种新的媒介语言创造了一种新影像,它们从虚拟的角度切实地反映了一个处于深重变化中的社会的现实。
在《天空之城》系列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转变。作者在这个系列中将前文所说的回归和未来派的倾向表现得更含蓄也更鲜明了。如果说杨泳梁在之前的创作中对传统元素的运用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那么在这些新作中,它们要含蓄得多。《天空之城》中“加入了云雾与核的新元素,一种极具毁灭性的力量”。如果换一个角度,想象一下中国人对太湖石的审美态度:皱、瘦、漏、透,对石头的这种审美源自与山水画一样的对意境、对超越有限的物“象”、对无限的宇宙人生之道的想象。那么再来看这些云朵,它们与太湖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杨泳梁的作品中,它们将传统的审美融合在数字技术幻想未来的宏伟追求之中。这是艺术家的内在素养在创作中的无意识的表达。 还记得小时候仰望星空:“你看那朵云像什么?”“一个猴子,一只石狮子?” 。而在“天空之城二”中,虽然作者意图表现“人类未来的希望要么建筑一个天空的虚拟城市,要么远离地球,就像数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一样,从殖民新的土地变成殖民新的行星”,这其中的惨烈,在我看来只一个宇航小人,便全都消解掉了,对人类未来的幻想,因为这个小人而几乎美妙。
文/丛匀
编辑/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