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导语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帮助工厂和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提升竞争力,以及如何控制在应用人工智能时所带来的风险,成为人类必须面对且亟需解决的问题。《The Humachine:Humankind,Machines,and the Future of Enterprise》一书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以及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会,研究人类和机器可以互相补充配合的领域,提出了一个面向企业层面的“1+1>2”的智能体:人机共融体(Humachine)。人机共融体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实施组织管理框架来
【机 构】
: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帮助工厂和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提升竞争力,以及如何控制在应用人工智能时所带来的风险,成为人类必须面对且亟需解决的问题。《The Humachine:Humankind,Machines,and the Future of Enterprise》一书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以及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会,研究人类和机器可以互相补充配合的领域,提出了一个面向企业层面的“1+1>2”的智能体:人机共融体(Humachine)。人机共融体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实施组织管理框架来
其他文献
推荐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2,4-滴原药中游离酚杂质含量的学生实验,综合了农药质量分析与农药相关杂质的概念,结合称量、涡旋、移液等样品前处理实验技能,又涉及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学及数据处理方法。此实验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并培养其初步的科研思维能力,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理念下,如何优化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整合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重构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指标,渐进式提升课程内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交互式学习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的。
区分了有关缓冲溶液的两个指标,分别用来衡量瞬态缓冲能力和持续缓冲能力,提议分别命名为缓冲强度β和缓冲容量α(对应的计算公式分别是微分式和积分式),对教材中采用微分式进行有关持续缓冲能力计算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了其适用条件,并由此就教材相关内容提出改进建议。
推荐了一个仪器分析实验“手性气相色谱法测定野菊花中的龙脑对映体”。实验采用手性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对野菊花中的(+)-龙脑和(−)-龙脑进行检测并定量。实验内容包括:野菊花挥发油的提取、色谱程序升温条件的优化、内标标准曲线法的应用等。本实验从分析化学的角度,重点介绍了手性色谱柱的种类及分离原理,建议作为拓展类的仪器分析实验开设。
分析化学是以“量”为核心的重要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山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量”为核心,开展科研训练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多元“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使学生收获全景化的分析化学视野,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二维核磁是解析复杂有机化合物结构、精确归属核磁信号的有效分析工具。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二维核磁在解析复杂有机分子结构方面的应用。相较于一维核磁,二维核磁将化学位移、偶合常数等重要参数展开在二维平面上,不仅解决了一维核磁谱线拥挤重叠等问题,还能提供自旋核相互作用的信息。因此,学习和掌握好二维核磁,有利于提高学生解析复杂有机分子结构的能力。
对于复杂酸碱溶液体系,在处理和推导其质子平衡条件式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以FeCl3水溶液为模型,从三种平衡关系式出发,多角度、系统地讨论了体系中质子平衡条件式的处理和推导结果,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质子平衡条件式进行了验证,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溶液酸碱平衡体系的基础理论。
“白云石中钙含量测定”是大学分析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实验内容之一,学生在进行该实验时发现,用草酸钠标准溶液标定高锰酸钾溶液和用标定过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定由白云石转化形成的草酸钙时,其起始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这些实验现象,结合理论知识,提出了几点猜想,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和验证。通过这些实验探究,不仅解答了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的兴趣。
检出限和灵敏度是评价分析方法的两个重要指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等对检出限和灵敏度的定义给出了明确的推荐。但是,有些教材和学术论文中检出限和灵敏度的使用仍然较为混乱。本文归纳了检出限和灵敏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讨论了现代分析方法检出限和灵敏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检出限和提高灵敏度的一些策略。
按照概念分类和概念定义的一般原则,对化学分析课程中有关测量数据处理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包括化学计量学基本任务、准确度、精密度、误差等,对现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编排、概念用语、概念的定义展开商榷,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化学分析》教材建设及学术用语规范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