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关于有效教学的内涵、标准和策略,学者们近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四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对有效教学内涵的再界定,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现在,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必然意在影响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在理清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的同时,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提出实现有效教学的可操作的办法。本文试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对有效教学、有效评价,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浅谈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会出现有效教学的主张呢?因为在教学实际中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简单灌输、甚至“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的真正内涵的结果。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结合中学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师生的实际,运用必要的中学历史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教师讲课,有备而来,讲好自己备课的内容,这是最基本的。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出乎意料的状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首先,教学过程中要有教学目标意识,通过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学科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和上课之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处理教材上要有教师主体意识,教材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中,处理教材始终是占第一位的。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这两个过程都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都要再加工、再创造,以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以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再次,教学环节上要有时间分配意识,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分配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注意的,因为从教学环节上的时间分配可以看出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课堂结构是否严谨。最后,教学思想上要有学生主体意识。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教学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但是,有些特殊原因影響和制约着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例如,公开课堂教学,场面大,听课者多,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气氛就常常显得比较凝重,学生思维难以活跃,师生关系显得比较尴尬。如果教师能够选择恰当的话题,与学生亲切的交流,以幽默的话语去化解尴尬,还是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来的。老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应无微不至的呵护,当学生的话不完全对,甚至完全不对,老师也应该用积极鼓励的话,肯定他正确的部分,肯定他好问、敢讲的进取精神。我们希望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
只要我们改变思路,在有效的教学评价中,学生能够发现真正的自己是怎么样的,更能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师生之间,不但存在知识的交流和互动,也存在感情的交流和互动,这正是我们积极追求的!
关于有效教学的内涵、标准和策略,学者们近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四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在此基础上,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对有效教学内涵的再界定,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现在,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必然意在影响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在理清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的同时,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提出实现有效教学的可操作的办法。本文试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对有效教学、有效评价,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浅谈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会出现有效教学的主张呢?因为在教学实际中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简单灌输、甚至“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的真正内涵的结果。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学历史课程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结合中学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师生的实际,运用必要的中学历史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教师讲课,有备而来,讲好自己备课的内容,这是最基本的。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出乎意料的状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首先,教学过程中要有教学目标意识,通过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学科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和上课之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处理教材上要有教师主体意识,教材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中,处理教材始终是占第一位的。从教材到教案,从教案到教学,这两个过程都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都要再加工、再创造,以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以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再次,教学环节上要有时间分配意识,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分配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注意的,因为从教学环节上的时间分配可以看出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课堂结构是否严谨。最后,教学思想上要有学生主体意识。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教学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但是,有些特殊原因影響和制约着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例如,公开课堂教学,场面大,听课者多,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气氛就常常显得比较凝重,学生思维难以活跃,师生关系显得比较尴尬。如果教师能够选择恰当的话题,与学生亲切的交流,以幽默的话语去化解尴尬,还是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来的。老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应无微不至的呵护,当学生的话不完全对,甚至完全不对,老师也应该用积极鼓励的话,肯定他正确的部分,肯定他好问、敢讲的进取精神。我们希望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
只要我们改变思路,在有效的教学评价中,学生能够发现真正的自己是怎么样的,更能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师生之间,不但存在知识的交流和互动,也存在感情的交流和互动,这正是我们积极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