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语文教学的改革,要论及的话题很多,诸如教学理论问题,教材问题,教师队伍问题,教学效率问题等等。但说千道万,我认为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激情,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进而使老师和学生都有较大收获。
1.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必须摆脱模式化教学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形成很多模式。如魏书生老师的“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的“自学六步法”,宁鸿彬老师的“六课模型式”,以及“五步三课型反复式”、“目标教学法”、“成功教学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是这些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思考的智慧的结晶,具有合乎思维规律的合理内容,为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供了一些熟路,其产生和运用,对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许多语文教师在敬佩、仰慕之余,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群起而仿效之,不但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反而带来了“东施效颦”的负面效应,这种追求教学模式化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原因有三:
其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包罗万象,文体、课型、学段、学习方式等多种多样,且涉及古今中外。因此,教学目标和重点便不尽相同,不同文体的文章区别更明显。譬如,对于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你可以采用充满感情地范诵,边诵边赏析的模式,而如果用这个模式来学习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或说明文,则有点不太合适;再譬如,教学说明文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从捕捉语言入手(即引导学生寻找聚焦性的概述句、诠释性的定义句、承前性过渡句、内涵丰富的短语等),去理解把握全文的方法。而教学文言文,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找出疑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的方法。那么试问有哪种模式能面对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课文而一统天下呢?
其二,一种教学模式由教师天长日久地机械操作,哪怕模式再好也会导致学生思想麻木,引不起兴奋,从而产生厌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能有“创造性”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其三,教师因受知识、经验、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对每一课的理解、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处理等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体特点,也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而有的教师不惜牺牲个性特点去模仿名家名模式,其结果必然是既未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又失去自我特色。
可见,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教学模式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只有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因“己”制宜,才能使课堂富有生命力。
2.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课能力……”。现在不少中学生阅读语句不顺,写作语句不通,听话不得要领,说话则辞不达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生命化活力特征的呈现,究其原因,与语文课堂教学不重视语言教学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过度强调了语文课的德育、美育、思维训练等功能,在教学中,重思想内容,轻词语句段;重阅读写作,轻听话说话,却忽视了语言教学,这怎么能有满意的效果,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呢?周得藩同志的见解可谓切中肯綮:“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1995年5月《人民教育》载《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教学,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一定要抓好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当然,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且还要涉及到一个教学时间问题,所以,突出抓重点,从整体着眼,讲对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学生疑惑的深奥之处,重锤敲打,讲“畅”议“透”,而对于那些非课文“特色”之处,尽量少讲或不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譬如,我在讲解《春》一课时,重点讲析了修辞词语的重要性;而讲《给我的孩子们》一课时,则重点讲析了朴实语言的作用;对于《柳叶儿》一课中却重点介绍了线索的巧妙运用,至于这三课中的词语、结构其他方面都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一点即可,最后这些课的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竞争机制,搞活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就必须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进行一些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训练,下些力气,尽可能让学生多活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担当参谋、助手的角色,履行辅导职责。为此我常把竞爭引入课堂,这样一可使学生今后容易适应社会,二可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桌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朗诵比赛、口答比赛;速度比赛、准确度比赛,各种形式,不一而足。我在教《陋室铭》这首诗时,上课后就下指令:“看谁能第一个背诵全文。”指令下达后,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边读边写,有的边读边试着背,学习情绪异常高涨,有一学生仅用了7分钟就能背诵全文。由于引入竞争机制且方式多样化,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大呈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化活力特征。
4.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还必须要求教师练好“说功”、“背功”所谓“说功”,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一位教师来说很关键,因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系列过程必须通过“说”来完成,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不适合教学。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举世公认,但他的情况告诉我们:他不适合当教师的。当然,善说并非是随意说,而是要说得简明清晰、准确精当、规范典雅、井井有条,只有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
至于“背功”,我认为就是要求教师对教材要达到相当熟悉的程度,如教师能一字不差地将课文背下来,不拿讲稿,分析课文却深入细致、出口成章,不管是叙事描述还是剖析事理,从不出现闲言废语,他的课堂实录稍加整理就是精美的文章。很显然,他的课堂教学是具有生命力的。
五、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还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和课件的普及,确实给广大教师直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也在减少书写量的同时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但是一些过于花哨的课件,不仅在音效上,且在视觉上都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别提课堂教学呈现生命化活力特征了。因此,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合理运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1.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必须摆脱模式化教学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形成很多模式。如魏书生老师的“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的“自学六步法”,宁鸿彬老师的“六课模型式”,以及“五步三课型反复式”、“目标教学法”、“成功教学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是这些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思考的智慧的结晶,具有合乎思维规律的合理内容,为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提供了一些熟路,其产生和运用,对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许多语文教师在敬佩、仰慕之余,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使用,群起而仿效之,不但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反而带来了“东施效颦”的负面效应,这种追求教学模式化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原因有三:
其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包罗万象,文体、课型、学段、学习方式等多种多样,且涉及古今中外。因此,教学目标和重点便不尽相同,不同文体的文章区别更明显。譬如,对于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你可以采用充满感情地范诵,边诵边赏析的模式,而如果用这个模式来学习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或说明文,则有点不太合适;再譬如,教学说明文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从捕捉语言入手(即引导学生寻找聚焦性的概述句、诠释性的定义句、承前性过渡句、内涵丰富的短语等),去理解把握全文的方法。而教学文言文,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找出疑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总结的方法。那么试问有哪种模式能面对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课文而一统天下呢?
其二,一种教学模式由教师天长日久地机械操作,哪怕模式再好也会导致学生思想麻木,引不起兴奋,从而产生厌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怎能有“创造性”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灵活机智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其三,教师因受知识、经验、兴趣、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对每一课的理解、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处理等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体特点,也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而有的教师不惜牺牲个性特点去模仿名家名模式,其结果必然是既未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又失去自我特色。
可见,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教学模式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只有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因“己”制宜,才能使课堂富有生命力。
2.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课能力……”。现在不少中学生阅读语句不顺,写作语句不通,听话不得要领,说话则辞不达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生命化活力特征的呈现,究其原因,与语文课堂教学不重视语言教学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过度强调了语文课的德育、美育、思维训练等功能,在教学中,重思想内容,轻词语句段;重阅读写作,轻听话说话,却忽视了语言教学,这怎么能有满意的效果,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呢?周得藩同志的见解可谓切中肯綮:“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1995年5月《人民教育》载《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教学,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我们一定要抓好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当然,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且还要涉及到一个教学时间问题,所以,突出抓重点,从整体着眼,讲对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学生疑惑的深奥之处,重锤敲打,讲“畅”议“透”,而对于那些非课文“特色”之处,尽量少讲或不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譬如,我在讲解《春》一课时,重点讲析了修辞词语的重要性;而讲《给我的孩子们》一课时,则重点讲析了朴实语言的作用;对于《柳叶儿》一课中却重点介绍了线索的巧妙运用,至于这三课中的词语、结构其他方面都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一点即可,最后这些课的教学既节省了时间,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竞争机制,搞活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就必须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方法,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进行一些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训练,下些力气,尽可能让学生多活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担当参谋、助手的角色,履行辅导职责。为此我常把竞爭引入课堂,这样一可使学生今后容易适应社会,二可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桌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朗诵比赛、口答比赛;速度比赛、准确度比赛,各种形式,不一而足。我在教《陋室铭》这首诗时,上课后就下指令:“看谁能第一个背诵全文。”指令下达后,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边读边写,有的边读边试着背,学习情绪异常高涨,有一学生仅用了7分钟就能背诵全文。由于引入竞争机制且方式多样化,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大呈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化活力特征。
4. 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还必须要求教师练好“说功”、“背功”所谓“说功”,就是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一位教师来说很关键,因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系列过程必须通过“说”来完成,如果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不适合教学。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举世公认,但他的情况告诉我们:他不适合当教师的。当然,善说并非是随意说,而是要说得简明清晰、准确精当、规范典雅、井井有条,只有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
至于“背功”,我认为就是要求教师对教材要达到相当熟悉的程度,如教师能一字不差地将课文背下来,不拿讲稿,分析课文却深入细致、出口成章,不管是叙事描述还是剖析事理,从不出现闲言废语,他的课堂实录稍加整理就是精美的文章。很显然,他的课堂教学是具有生命力的。
五、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化活力特征,还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和课件的普及,确实给广大教师直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也在减少书写量的同时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但是一些过于花哨的课件,不仅在音效上,且在视觉上都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别提课堂教学呈现生命化活力特征了。因此,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合理运用,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