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反思工作实践,对促进队伍专业化发展、创新辅导员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为切入点,选择S大学一线专职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探索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学研究;能力发展
一、问题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以什么身份走向這一时代,又如何更好的走进这一时代呢?自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注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一个要素,对不同阶段的辅导员科研能力做出了相应规定,这是高校辅导员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一名年轻辅导员,深知科研能力提升在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当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究竟如何,哪些因素制约了科研能力的发展,如何更有效促进我们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把工作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要有利于整个研究的展开,要考虑可行性和实效性。S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该校辅导员同时受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专兼职结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根据该校学生工作部2017年9月的数据显示,该校专职辅导员有66人,其中8人是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有21人,占比为31.82%;工作4-8年的辅导员有30人,占比为45.45%;工作1-3年的辅导员有15人,占比22.73%。
2.研究方法。自评量表和文本分析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应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水平,考虑到自评量表对于问卷数量的要求以及信效度检验等,本研究决定采用文本分析法,更直观、全面反应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客观情况。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对该校66名辅导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编码,具体分析其论文数量、主题、期刊源及合作情况等,考虑到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以五年为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CNKI中可检索的为主。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统计结果与特征分析
1.发文数量分析。在CNKI中,以学校为作者单位,依次输入66名辅导员的姓名为作者姓名进行高级检索,所得信息保留2013年1月1日至今,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掉同名以及学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结果显示:近5年来,该校辅导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7篇,而该校总的发文量为3007篇,辅导员发文量占全校总量的1.56%,人均每5年发表论文数量不足1篇。
2.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主题是整篇论文的中心,分析研究主题有利于我们把握辅导员研究走向。通过对47篇学术论文主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34篇是与高校学生工作相关的,占比为72.34%,分别涉及了大学生班团管理和建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六个方面。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占所有研究的64.7%。
3.期刊源分析。期刊源即学术论文发表刊物,刊物级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论文的质量。通过对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34篇学术论文期刊源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除其中一篇为中文核心期刊以外,其余均为普通期刊。且刊物分布较散,34篇论文共分布于24个刊物中,且大部分期刊均只有1篇。
4.学术共同体分析。所谓学术共同体,即学术项目团队与合作。科研合作对于年轻辅导员的成长是巨大的,也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群体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47篇学术论文作者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仅有4篇是2人合作完成,其余43篇均为独立作者,比例高达91.5%。可见,单就公开发表论文作者合作而言,学术共同体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进一步对合作完成的4篇论文进行分析,几个作者5年间只存在一次合作发文,说明学术共同体发展持续性不足。
(二)分析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5年来,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术论文数量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增长,论文数量近3年年均数量从前两年的年均2篇增至年均10篇;第二,学术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研究主题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契合度越来越高,学术研究充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研究实效性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科研能力水平总体不高。该校一共66位专职辅导员,其中77.27%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但近五年来人均发文数量不足1篇,且97.05%都是普通期刊,论文层次和学术影响力明显较弱。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中级辅导员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3篇学术论文,而高级辅导员更是有10篇的要求,且文章需要是相关领域核心期刊,如此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普遍偏低。
2.科研能力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通过对比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发文时间可以发现,当前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内部动力明显不足,发文主要与职称评审挂钩,应急应需研究情况突出。外部动力方面,因为目前该校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正在规划实行,虽然对辅导员申报课题以及科研成果激励奖励有所倾斜,但由于经费问题,连续性不足,缺乏系统支持,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外部动力较差。
3.科研能力各要素和个体差异明显。通过对学术论文主题分析发现,该校辅导员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作实践,且多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描述性分析,理论深度不够。通过分析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发文数量,可以发现同样处于初级或者中级或者高级阶段,但明显有部分辅导员发文数量要多,且研究领域比较稳定,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而部分辅导员或者没有研究或者研究较散,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差异性明显。 四、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高校辅导员虽具有教师身份,但毕竟与专任教师不同,各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这一身份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单列指标、单独评审,与专业教师相区别。此外,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培训培养制度建设。虽然当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但更多侧重于工作能力培养,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对此,有必要完善辅导员科研能力培训培养制度,实行分类培养模式,对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分类指导。
2.切实加强辅导员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虽然现在教育部和各大省市对于辅导员立项都有相关政策文件,但能申报上市级甚至国家项目的毕竟是少数,各大高校还必须根据本校辅导员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员专项,使校级项目常态化,切实提高初级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3.组建科研团队或工作室。如上文所述,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发展仅仅依靠个人是很难的,许多校级、市级、国家级项目申报都需要团队的力量,尤其对于年轻辅导员,更需要团队合作,以老带新,逐渐在团队中成长。因此,高校应切实组建科研团队或工作室,每个团队或工作室都可以根據研究领域的不同构成一种或多种研究方向,在不同的领域深入研究,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
4.增强科研问题意识,注重日常素材积累。无论是制度、平台还是团队,这都是外在的,科研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左右。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们的辅导员有必要增强科研问题意识。此外,辅导员与思政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始终冲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了解更多也更有教育体悟,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注重日常积累,通过工作记录广泛收集教育素材,发掘研究问题,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4.
[2]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教思政[2014]2号,2014-3-27.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2017]43号令,2017-08-31.
[4] 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5] 陈九如等.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
[6] 张艳萍,杨雪.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学研究;能力发展
一、问题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应该以什么身份走向這一时代,又如何更好的走进这一时代呢?自2004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注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一个要素,对不同阶段的辅导员科研能力做出了相应规定,这是高校辅导员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一名年轻辅导员,深知科研能力提升在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当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究竟如何,哪些因素制约了科研能力的发展,如何更有效促进我们辅导员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把工作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要有利于整个研究的展开,要考虑可行性和实效性。S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该校辅导员同时受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专兼职结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根据该校学生工作部2017年9月的数据显示,该校专职辅导员有66人,其中8人是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有21人,占比为31.82%;工作4-8年的辅导员有30人,占比为45.45%;工作1-3年的辅导员有15人,占比22.73%。
2.研究方法。自评量表和文本分析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应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水平,考虑到自评量表对于问卷数量的要求以及信效度检验等,本研究决定采用文本分析法,更直观、全面反应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客观情况。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对该校66名辅导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编码,具体分析其论文数量、主题、期刊源及合作情况等,考虑到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以五年为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CNKI中可检索的为主。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统计结果与特征分析
1.发文数量分析。在CNKI中,以学校为作者单位,依次输入66名辅导员的姓名为作者姓名进行高级检索,所得信息保留2013年1月1日至今,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掉同名以及学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结果显示:近5年来,该校辅导员共发表学术论文47篇,而该校总的发文量为3007篇,辅导员发文量占全校总量的1.56%,人均每5年发表论文数量不足1篇。
2.研究主题分析。研究主题是整篇论文的中心,分析研究主题有利于我们把握辅导员研究走向。通过对47篇学术论文主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34篇是与高校学生工作相关的,占比为72.34%,分别涉及了大学生班团管理和建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六个方面。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占所有研究的64.7%。
3.期刊源分析。期刊源即学术论文发表刊物,刊物级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论文的质量。通过对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34篇学术论文期刊源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除其中一篇为中文核心期刊以外,其余均为普通期刊。且刊物分布较散,34篇论文共分布于24个刊物中,且大部分期刊均只有1篇。
4.学术共同体分析。所谓学术共同体,即学术项目团队与合作。科研合作对于年轻辅导员的成长是巨大的,也能充分发挥辅导员群体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47篇学术论文作者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仅有4篇是2人合作完成,其余43篇均为独立作者,比例高达91.5%。可见,单就公开发表论文作者合作而言,学术共同体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进一步对合作完成的4篇论文进行分析,几个作者5年间只存在一次合作发文,说明学术共同体发展持续性不足。
(二)分析小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5年来,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术论文数量随着时间推移有所增长,论文数量近3年年均数量从前两年的年均2篇增至年均10篇;第二,学术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研究主题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契合度越来越高,学术研究充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研究实效性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科研能力水平总体不高。该校一共66位专职辅导员,其中77.27%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但近五年来人均发文数量不足1篇,且97.05%都是普通期刊,论文层次和学术影响力明显较弱。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定中级辅导员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3篇学术论文,而高级辅导员更是有10篇的要求,且文章需要是相关领域核心期刊,如此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普遍偏低。
2.科研能力发展动力明显不足。通过对比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发文时间可以发现,当前该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内部动力明显不足,发文主要与职称评审挂钩,应急应需研究情况突出。外部动力方面,因为目前该校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正在规划实行,虽然对辅导员申报课题以及科研成果激励奖励有所倾斜,但由于经费问题,连续性不足,缺乏系统支持,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外部动力较差。
3.科研能力各要素和个体差异明显。通过对学术论文主题分析发现,该校辅导员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作实践,且多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描述性分析,理论深度不够。通过分析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发文数量,可以发现同样处于初级或者中级或者高级阶段,但明显有部分辅导员发文数量要多,且研究领域比较稳定,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而部分辅导员或者没有研究或者研究较散,没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差异性明显。 四、讨论与建议
1.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高校辅导员虽具有教师身份,但毕竟与专任教师不同,各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这一身份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单列指标、单独评审,与专业教师相区别。此外,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能力培训培养制度建设。虽然当前已经建立起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但更多侧重于工作能力培养,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不够。对此,有必要完善辅导员科研能力培训培养制度,实行分类培养模式,对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分类指导。
2.切实加强辅导员科研项目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虽然现在教育部和各大省市对于辅导员立项都有相关政策文件,但能申报上市级甚至国家项目的毕竟是少数,各大高校还必须根据本校辅导员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员专项,使校级项目常态化,切实提高初级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3.组建科研团队或工作室。如上文所述,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发展仅仅依靠个人是很难的,许多校级、市级、国家级项目申报都需要团队的力量,尤其对于年轻辅导员,更需要团队合作,以老带新,逐渐在团队中成长。因此,高校应切实组建科研团队或工作室,每个团队或工作室都可以根據研究领域的不同构成一种或多种研究方向,在不同的领域深入研究,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
4.增强科研问题意识,注重日常素材积累。无论是制度、平台还是团队,这都是外在的,科研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左右。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们的辅导员有必要增强科研问题意识。此外,辅导员与思政教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始终冲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学生了解更多也更有教育体悟,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注重日常积累,通过工作记录广泛收集教育素材,发掘研究问题,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4.
[2]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教思政[2014]2号,2014-3-27.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2017]43号令,2017-08-31.
[4] 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
[5] 陈九如等.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
[6] 张艳萍,杨雪.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