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的原则。并以国标为指导,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定位,按照“厚基础、通商务、显特色”的建设思路,从“三个阶段、六大模块”重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校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之路。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175-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发展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社会对既掌握英语技能又精通国际商务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为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率先在全国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与英语、翻译平行的三大英语类专业之一。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正式设立极大地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快速发展[1]。截止到2015年,全国已有250多所高校相继开办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
商务英语是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学科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这种学科属性决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应在注重“英语本色”的基础上体现“商务特色”[3]。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在传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商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类课程。虽然各院校所开课程门类和名称不完全一致,但基本构架大致相同,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由于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生源质量上的差异,这种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导致大多数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上思路不明、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和商务脱节严重,缺乏综合性。商务英语脱胎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也从英语专业课程基础上演化而来。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板块,大多数地方院校仍然借鉴了英语专业那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和训练方法[4],在大学的一二年级基础阶段,集中开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分项技能训练课程和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类课程。而在商务知识和技能板块,大多数高校则按照国际贸易的内涵来建设,集中在三四年级开设全英教学的经管类相关专业课程[5]。这种“先语言后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简单地将学习分割为“英语”和“商务”两个独立部分,缺乏过渡性引导课程的前后衔接,导致学生在高年级接触商务类课程时显得突兀,对商务知识的吸收不够充分,不利于学生将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融合贯通,无法体现专业的“学科交叉渗透”[6]。
2.商务类课程设置零散,缺乏系统性。对照大部分高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中课程设置,不难发现语言技能类课程学时开设偏多,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商务类课程的空间。因而在商务知识和技能板块,多以增加几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模式为主,且课程门类设置庞杂、课程体系较为零乱,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摄入商务知识,制约了学生商务学科思维方式的养成,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结构失衡,商务实践流于形式。受教学硬件和师资力量制约,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大部分课程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课时整体偏少。而在有限的实践课时中,又尤为偏重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涉及商务实践的课程少之甚少。此外,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多为英语语言文学背景,英语功底扎实,但缺乏系统的商务理论知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实践经历,导致商务实践教学出现偏差,将商务类课程上成了单纯的英汉翻译课或语法课,学生无法将语言能力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商务活动中,实践教学与市场脱节,商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体系的架构要实现英语和商务的交叉和融合。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精通外语和商务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学科的交叉性和专业的交互性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显著特色。体现在课程体系架构上,并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程中增加商务内容,而是“将外语技能训练和商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因而,过渡性引导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阶段,纯语言类课程不能完全单纯以语言技能教学为中心,而应以商务体裁为依托,体现语言学习的商务背景。同时,在主抓语言基本训练的阶段,开设一定数量的相关学科知識的入门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商务管理概论等,注重语言技能与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
2.商务课程的设置要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商务英语作为一个跨学科专业,主要培养英语语言与国际商务密切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除了涉及英语语言一大模块外,国际商务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习得也不可或缺。商务类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商务基础性课程,如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视听说等课程;第二类是商务知识类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国际贸易理论、商务管理概论、国际投资等课程;第三类是商务实践类课程,如外贸函电与单证、国际贸易实务、外贸业务实训、商务洽谈、商务翻译等课程。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可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设定这三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商务学科基础理论和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的开设应注重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之间的平衡。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既包括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又涉及商务技能的培养。由于各院校办学水平不一、办学定位不同、生源质量不齐,因而对实践教学的设定也应不尽相同。差异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既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各院校发展定位,同时也契合《新国标》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各院校应正确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与商务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生源质量较好的院校,可适当减少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增加商务类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修读。而对那些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确保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一定数量的商务技能性课程,避免学生陷入语言技能训练和商务技能培养的双重压力的境地。 三、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设计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开办于2008年,一直致力于“面向地方经济与中小企业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正式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为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国标》为指导,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找准专业发展定位,按照“厚基础、通商务、显特色”的指导方针,从“三个阶段、六大模块”重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合理设置各类课程模块比例,积极推进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努力实现满足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1.通识培养阶段。包括文理基础和通识选修两大课程模块,计37个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20%。文理基础课程除了开设教育部统一要求的思想政治、体育、军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课外,还安排有高等数学、现代汉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必要的政治修养和基本的职业能力。通识选修课程要求学生修满8个学分,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采用线上网络资源和线下专业资源相结合方式,每年提供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科技、法律与社会、哲学与美学等1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主要思想,开拓学生视野[7]。
2.专业培养阶段。包括语言知识与技能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两大课程模块,计85个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50%。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为此,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成为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并贯穿于大学4年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厚基础”的思路,适当提高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的比例,在基础阶段的一、二年级,主要开设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英语基础写作、基础笔译等语言技能类课程。这些课程直接派生于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功的训练,以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同时,开设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类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确保英语语言知识的系统传授,为学生后续的商务课程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光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还不足让学生应对后续的全英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按照“通商务”的思路,将部分语言技能课程融入专业知识课程,在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阶段,开设有综合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翻译、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口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让学生在商务体裁和商务语境的情境下开展语言类和商务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商务情境中学语言,在语言习得中体验商务。同时,在此阶段,我们开设相关学科知识入门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商务管理概论等),并逐步增加商务类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务管理概论、商务英语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交际等,让学生掌握从事国际商务所需的经济学、管理学、商务法律、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课程均采用双语或全英文形式授课,确保学生在习得商务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语言技能。
3.特色培养阶段。包括方向模块和跨学科选修两大类课程,计20个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12%。方向模块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更新。综合考虑目前商务英语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我们在方向模块上开设了商务贸易和商务翻译两大方向模块课程。每个模块开设4—5门课程,学生可任选一个模块进行深入学习(如表2所示)。方向模块要求突出学生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同时,在跨学科选修课程群设置上,充分整合学院资源,架设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个课程群,供学生任意选修,形成一个多元的跨学科选修课程群,在实现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跨学科知识,体现商务英語专业的跨学科属性,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专业性之强、学科跨度之大、涉及行业之广。如何保障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实现社会需求与学校发展双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相融,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运行过程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亚,王立非.基于隐喻使用的《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评估[J].外语界,2013,(4):48-54.
[2]王立非,张斐瑞.论“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的学科理论基础[J].中国外语,2015,(1):13-18.
[3]陈建平.新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几个问题探讨——强调“英语本色”还是“商务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5-48.
[4]王立非,葛海玲.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J].外语界,2015,(5):2-9.
[5]曹德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若干方向的商务内涵建设构想[J].山东外语教学,2014,(3):20-24.
[6]俞建耀,刘法公.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论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37-40.
[7]胡紫玲.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7,(6):50-53.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6-0175-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发展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社会对既掌握英语技能又精通国际商务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为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率先在全国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与英语、翻译平行的三大英语类专业之一。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正式设立极大地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快速发展[1]。截止到2015年,全国已有250多所高校相继开办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
商务英语是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学科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这种学科属性决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应在注重“英语本色”的基础上体现“商务特色”[3]。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在传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商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类课程。虽然各院校所开课程门类和名称不完全一致,但基本构架大致相同,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由于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生源质量上的差异,这种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导致大多数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上思路不明、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
一、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和商务脱节严重,缺乏综合性。商务英语脱胎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也从英语专业课程基础上演化而来。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板块,大多数地方院校仍然借鉴了英语专业那一套成熟的课程体系和训练方法[4],在大学的一二年级基础阶段,集中开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分项技能训练课程和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类课程。而在商务知识和技能板块,大多数高校则按照国际贸易的内涵来建设,集中在三四年级开设全英教学的经管类相关专业课程[5]。这种“先语言后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简单地将学习分割为“英语”和“商务”两个独立部分,缺乏过渡性引导课程的前后衔接,导致学生在高年级接触商务类课程时显得突兀,对商务知识的吸收不够充分,不利于学生将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融合贯通,无法体现专业的“学科交叉渗透”[6]。
2.商务类课程设置零散,缺乏系统性。对照大部分高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中课程设置,不难发现语言技能类课程学时开设偏多,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商务类课程的空间。因而在商务知识和技能板块,多以增加几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模式为主,且课程门类设置庞杂、课程体系较为零乱,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摄入商务知识,制约了学生商务学科思维方式的养成,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3.课程结构失衡,商务实践流于形式。受教学硬件和师资力量制约,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大部分课程教学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课时整体偏少。而在有限的实践课时中,又尤为偏重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涉及商务实践的课程少之甚少。此外,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多为英语语言文学背景,英语功底扎实,但缺乏系统的商务理论知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实践经历,导致商务实践教学出现偏差,将商务类课程上成了单纯的英汉翻译课或语法课,学生无法将语言能力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商务活动中,实践教学与市场脱节,商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体系的架构要实现英语和商务的交叉和融合。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精通外语和商务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学科的交叉性和专业的交互性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显著特色。体现在课程体系架构上,并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程中增加商务内容,而是“将外语技能训练和商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因而,过渡性引导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阶段,纯语言类课程不能完全单纯以语言技能教学为中心,而应以商务体裁为依托,体现语言学习的商务背景。同时,在主抓语言基本训练的阶段,开设一定数量的相关学科知識的入门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商务管理概论等,注重语言技能与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
2.商务课程的设置要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商务英语作为一个跨学科专业,主要培养英语语言与国际商务密切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除了涉及英语语言一大模块外,国际商务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习得也不可或缺。商务类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商务基础性课程,如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视听说等课程;第二类是商务知识类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国际贸易理论、商务管理概论、国际投资等课程;第三类是商务实践类课程,如外贸函电与单证、国际贸易实务、外贸业务实训、商务洽谈、商务翻译等课程。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可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设定这三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商务学科基础理论和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的开设应注重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之间的平衡。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既包括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又涉及商务技能的培养。由于各院校办学水平不一、办学定位不同、生源质量不齐,因而对实践教学的设定也应不尽相同。差异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既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各院校发展定位,同时也契合《新国标》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各院校应正确处理好语言技能训练与商务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生源质量较好的院校,可适当减少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增加商务类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修读。而对那些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确保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合理设定一定数量的商务技能性课程,避免学生陷入语言技能训练和商务技能培养的双重压力的境地。 三、地方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设计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开办于2008年,一直致力于“面向地方经济与中小企业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正式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为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国标》为指导,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找准专业发展定位,按照“厚基础、通商务、显特色”的指导方针,从“三个阶段、六大模块”重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合理设置各类课程模块比例,积极推进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努力实现满足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1.通识培养阶段。包括文理基础和通识选修两大课程模块,计37个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20%。文理基础课程除了开设教育部统一要求的思想政治、体育、军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课外,还安排有高等数学、现代汉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必要的政治修养和基本的职业能力。通识选修课程要求学生修满8个学分,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采用线上网络资源和线下专业资源相结合方式,每年提供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经济与科技、法律与社会、哲学与美学等1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主要思想,开拓学生视野[7]。
2.专业培养阶段。包括语言知识与技能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两大课程模块,计85个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50%。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为此,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成为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并贯穿于大学4年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厚基础”的思路,适当提高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的比例,在基础阶段的一、二年级,主要开设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英语基础写作、基础笔译等语言技能类课程。这些课程直接派生于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功的训练,以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同时,开设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类课程如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确保英语语言知识的系统传授,为学生后续的商务课程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光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还不足让学生应对后续的全英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按照“通商务”的思路,将部分语言技能课程融入专业知识课程,在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阶段,开设有综合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翻译、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口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让学生在商务体裁和商务语境的情境下开展语言类和商务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商务情境中学语言,在语言习得中体验商务。同时,在此阶段,我们开设相关学科知识入门课程(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商务管理概论等),并逐步增加商务类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务管理概论、商务英语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交际等,让学生掌握从事国际商务所需的经济学、管理学、商务法律、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课程均采用双语或全英文形式授课,确保学生在习得商务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语言技能。
3.特色培养阶段。包括方向模块和跨学科选修两大类课程,计20个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12%。方向模块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更新。综合考虑目前商务英语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我们在方向模块上开设了商务贸易和商务翻译两大方向模块课程。每个模块开设4—5门课程,学生可任选一个模块进行深入学习(如表2所示)。方向模块要求突出学生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同时,在跨学科选修课程群设置上,充分整合学院资源,架设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个课程群,供学生任意选修,形成一个多元的跨学科选修课程群,在实现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跨学科知识,体现商务英語专业的跨学科属性,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专业性之强、学科跨度之大、涉及行业之广。如何保障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三者之间的协调一致,实现社会需求与学校发展双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相融,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运行过程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亚,王立非.基于隐喻使用的《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评估[J].外语界,2013,(4):48-54.
[2]王立非,张斐瑞.论“商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的学科理论基础[J].中国外语,2015,(1):13-18.
[3]陈建平.新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几个问题探讨——强调“英语本色”还是“商务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2010,(6):45-48.
[4]王立非,葛海玲.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J].外语界,2015,(5):2-9.
[5]曹德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若干方向的商务内涵建设构想[J].山东外语教学,2014,(3):20-24.
[6]俞建耀,刘法公.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论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3):37-40.
[7]胡紫玲.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7,(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