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映上市不仅可以从政治意义上解读,更要从海峡两岸产业界的大融合、在资本上的水乳交融这个角度解读
就在京东方控股的冠捷科技忙于收购飞利浦显示器业务时,华映也于2004年12月底决定与冠捷合资,在福州设立后段模块公司华冠光电,华映持股51%。随着春天的来临,华映的子公司华映光电登陆沪市A股的脚步声也近了。
“作为台资高科技的内地上市急先锋,华映之举表明,台资高科技企业正对台湾政策障碍进行有力突破。”有业内人士对《董事会》杂志表示。
冲刺沪市
2005年始,恢复新股发行的资本市场迎来华映光电。作为台湾第一只在内地上市的电子股,华映光电此举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影响全球平板显示产业,而且事关两岸经贸往来。
按计划,华映光电于2005年第一季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预计发售9亿股,每股价格4.2元,筹集资金38亿元 (折合35.8亿港币)。其IPO申请,在2004年下半年已被中国证监会批准。广发证券是华映光电上市的主承销商。
东吴证券分析师杨义灿向《董事会》表示,2004年,TFT产业在年中转向颓势,面板价格跌跌不休,全球各大面板厂都调低了年初的预测。也因此,科技股表示整体不佳,全球第二大面板厂LG飞利浦的IPO筹资额就削减近半,这也会对华映的上市造成负面影响。
华映光电位于福州,是台湾中华映管1994年在大陆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后者是台湾上市公司,专门从事平面显示器生产,是台湾“面板五虎”之一。
至于募集资金的使用,华映光电称,将基本投入华映光电位于福州的等离子电视(PDP)二厂。上市筹资,使华映光电PDP二厂的需求资金可自给自足,无需母公司华映的支持。
2004年7月,總投资8.2亿美元的华映二期PDP项目立项获发改委审批,12月获国务院常务办公会议研究正式审批通过,这是福州开发区建区以来的最大投资项目。PDP二厂占地370亩,2007年全部建成后可年产等离子显示器144万台,年产值约28亿美元。
“我们预计今年初挂牌。”华映光电的马莉(音)拒绝透露更详细的上市情形,并称,拟上市公司的股权已有变化,更加分散,但福日的持股份额还是9%。
事实上,ST福日(600203)不仅是华映光电的股东,还是下游客户:华映做显示屏,福日做显示器。ST福日是福建福日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是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根据福日2002年12月的公开资料,该公司曾持有华映光电9.5%的股权。
除了福日, DELL、飞利浦、三星、IBM、Apple、BENQ、冠捷、Acer 等世界知名企业也是华映光电的客户,国内的客户还有厦华电子、海尔、TCL、创维、康佳等等。
华映光电曾对上市事宜酝酿颇久,直至林镇弘接任华映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映光电上市开始提速。许多年后,当林镇弘盘点起任期内的成绩时,大陆上市肯定算是得意之作。
有大同集团“最佳救援投手”美誉的林镇弘,是大同工学院毕业、美国南加大硕士,在大同有19年的磨炼,担任过大同重电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2003年4月,林镇弘临危受命,接掌华映,启动一系列改造措施,使2003财年预计的亏损新台币39亿元,转变为盈利新台币10.8亿元,给这家33年老字号面板厂带来新动能。
面板五虎的雁阵形
华映能成为全球15、17英寸TFT-LCD面板出货量最大的企业,林镇弘对此居功至伟。而子公司华映光电登陆A股,使华映在大陆的影响,极有可能超过明基及其关联公司友达。
友达是台湾“面板五虎”的领头虎,华映、奇美、彩晶、广辉是另四虎。“面板五虎”的TFT-LCD面板出货量,已超过全球出货量的一半,同时支撑起台湾“两兆双星”产业的半壁江山。另半壁江山则由“晶圆双雄”台积电和台联电主导的芯片业。
尤其是TFT产业,涵盖了化工、芯片、光电等诸多领域,产业关联度和影响度甚大,是台湾继半导体后震惊国际的跨世纪投资。台湾当局对TFT业寄望很高,多方政策鼓励。
出于政治和经济考虑,台湾当局对“两兆双星”这两个产业转移大陆做了种种限制。如芯片产业,投资大陆的只能是8英寸以下、0.25微米以上规格;对液晶产业,台湾当局禁止4英寸以上规格投资大陆,对4英寸以下的,台湾当局争论一直甚烈。尽管台湾当局放行劳动密集型的后段模块转投大陆,但严格禁止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前段制程投资大陆。
但其他跨国公司并不受台湾政策限制。芯片巨头英特尔、飞利浦、三星、日立等纷纷进入内地,这使台积电和台联电非常着急。台联电干脆不顾政策限制而行曲线之实,其影子工厂和舰科技于2001年11月在苏州成立。2003年初,台积电也终于名正言顺地启动了在上海的投资。
TFT产业也在大举进入中国大陆。世界排名前两位的韩国三星、LG飞利浦,分别在苏州和南京投资,制造后段模块;日本的夏普、索尼也在长三角投资液晶产业。此外,上广电和京东方分别取得日本和韩国的技术,投资完整的液晶生产线。
由于台湾当局仅放行技术偏低的后段模块,于是面板五虎以雁阵之形,陆续西进大陆,投资后段模块。其中,友达在苏州、彩晶在南京、广辉在上海,都已投资设立后段模块厂,尤其是全球排名第三的友达,在苏州投资较早,规模之大年产量达1000万块,在内地的投资力度之大超过三星、LG飞利浦,成为“面板五虎”西进大陆的领头雁。而奇美由于实际控制人、“绿商”许文龙的台独言行,投资浙江宁波的计划受挫,成了一只掉队之雁。
华映也是衔枚疾进。华映光电系华映于1994年在福州投资成立,原名中华映管(福州)公司。初期即投资6 亿美元,为台商投资大陆的最大工业项目之一,年产值约为8 亿美元。2003年,华映将台湾的CRT(阴极显像管)流水线全部移至华映福州光电,成为华映替换马来西亚厂的最大CRT生产基地。目前,华映光电CRT的产销量跻身世界三强,年产CRT 可达1600 万支,成为全球最大的CRT 生产基地。
实际上,华映光电是林镇弘在大陆布局的主要部分。华映光电不但生产相对低端的CRT,还生产PDP(等离子)和部分FTF后段模块。而TFT模块则主要由华映在吴江的公司来承担。
这就是2001年华映独资设立的华映视讯(吴江)公司。该公司专业生产、销售液晶显示屏及其模组,2002年4月投产。按照规划,TFT项目分五期建设,2009年完成最终投资,以赶超同在苏州的友达。而苏州,已成为全球显示器与笔记本的制造中心。
目前,华映吴江厂生产PC(个人计算机)用面板模块的月产能可达100万片,华映福州光电也有25万片,总量直逼友达。
据知情人士透露,华映光电在上海上市后,将收购华映视讯(吴江)公司,以扩大营收及利润,最终完成在大陆的布局。
台资第四波
华映光电不但是A股第一家台资电子公司,也将是继浙江国祥制冷与深圳成霖洁具后,第三家在A股挂牌的台资企业。
这表示,台资西进大陆正迎来第四波——资本层面。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经历了三波:20世纪80年代是台商传统行业登陆,90年代台湾电脑部件和组装产业进入内地,第三波是近年来的芯片和液晶产业。
台湾纺织业巨头林晟企业目前已向证监会提出了上市申请;捷安特、旺旺、顶益等知名台湾企业也表示出有兴趣在大陆上市。
台湾知名投行富阑德林事业群总经理刘芳荣接受采访时表示:“台商将融资焦点转移到国内A股市场是个明显的趋势,近期这一动向尤为明显。”
台湾企业大陆上市热潮也是由于两岸政策的差异造成。据悉,台湾当局对台商投资大陆有非常明确的限制:汇到大陆的资金不能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也就是说,如果台湾企业在台湾上市募集资金,由于不能超过40%的上限比例,反而不能投资于大陆。
这困扰了相当一部分台资企业。因为在台湾上市,成本更低,而且这些公司与不少台湾的基金公司都有密切的往来。
“这个限制台湾当局一直不肯放开,所以我们只好寻求新的上市地点。”一台湾食品公司的上市部负责人表示,“今后如果我们追加在大陆的投资,那么选择在大陆上市也就自然而然了。”
统计数据显示,在大陆已经有超过6万家台资企业,2003年,大陆出口前三大企业全部为台资企业(富士康64亿美元、广达53亿美元、华硕31.6亿美元)。而且,台湾1138家上市公司当中,已经有55%在大陆进行了投资。
有台湾企业上市负责人表示,“我们也打算把大陆作为今后的长远投资领地,所以理所当然会考虑在大陆的资本市场上市。”
证监会和发改委都对台湾企业大陆上市表示欢迎。证监会发行审核处一处杨文辉表示,“除了要遵守与境内企业上市一样的规定以及和外商企业上市有关的规定之外,台湾企业应当注意公司的独立性,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关联交易不超过30%;另外股票发行后,外资股占总股本比例不得低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