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生的物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是一味地将知识硬塞给学生,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少。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实际,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生物学习的动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不愿独立思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大力推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我结合自己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看法。
一、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及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学生的学习是主动自觉的,这就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多地重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而往往忽视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教师在观念更新的同时,也应该促使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二者协同改进,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才会产生改革的共鸣与发展。对此,我从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入手,对学生提出新的学生课堂学习要求,使学生解放思想,树立自信心,以全新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它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求真理最强烈的情感活动。心理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也是学习成绩最好,自信心最足的科目。因而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自觉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执行生物学习过程。
1.淡化教师权威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科学实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最佳水平。即“心理氛围”对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决定性的,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有人曾经分析了教师管理学生良好行为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轻松的、充满自信的心态下学习。反之,学生处于“心理防互”之中,口不敢言,手不敢动,惴惴不安,甚至反抗对立。学生的思维处于僵化状态,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要淡化唯我独尊的权威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机会和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它又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造一种良好的、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如在课堂上用自己的快乐让学生快乐,用自己的自信让学生自信,这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保持师生在精神上的一致性”的思想。课堂上教师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首先让学生敢说,以促发其参与课堂。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说:对的充分肯定,不够正确的、完善的,用肯定的、鼓励的、激励的、认可的眼光,充满挚爱的、信任与期望的艺术语言,不断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其乐学。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是《生物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基本理念。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昭示了生物知识的有用性,反映了学习生物的价值。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生物知识来解释。说“生物即生活”可能有些夸张,但生物确实充溢在学生的生活中。所以老师应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联系生活实际,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发他们的创造性,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生物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学生能听懂,但让他们自己动手做或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困惑多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缺乏学习的体验过程。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1.给与学生学法指导。
生物教师要通过课堂这一途径,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未曾见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生物老师应好好利用课堂的各个细节,通过备课等环节,将学法指导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通过长期的强化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将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外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这些方法的掌握,要靠教师平时的经常训练和正确指导,学生掌握了生物知识学习的方法,就可直接通过对书本和各种图表的阅读和观察,自学能力得到了增强,主体作用也有了很好的体现。
2.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概括,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生物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内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各章节间,一节的几个知识点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分析、归纳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知识网络。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有利于快速提取生物信息,这一能力是应用知识的前提。有的学生不会应用生物信息解题,是由于在接受生物信息时对生物信息加工不彻底造成的。为避免知识的僵化,改善接受式学习带来的弊端,有必要让学生在贮存知识时,将知识与该知识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大脑中贮存大量的产生式。所谓“触发条件”就是知识的使用条件、范围或使用情景。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将不断回顾和巩固“触发条件”,使之深化和熟化。教师要提高学生应用生物信息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在加工生物信息时,联想到该生物信息的可能用途,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一起贮存,从而提高学生提取生物信息的能力。这些也可以在知识应用中得到实现。与初次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相比,在应用中所建立起来的知识更有利于快速提取和应用,也就是再次构建了适合应用的具有个性特点的知识体系。
一、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及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学生的学习是主动自觉的,这就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多地重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而往往忽视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教师在观念更新的同时,也应该促使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二者协同改进,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才会产生改革的共鸣与发展。对此,我从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入手,对学生提出新的学生课堂学习要求,使学生解放思想,树立自信心,以全新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积极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它是学习动力最重要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求真理最强烈的情感活动。心理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也是学习成绩最好,自信心最足的科目。因而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动机、自觉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执行生物学习过程。
1.淡化教师权威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科学实验和人们的生活体验证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最佳水平。即“心理氛围”对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决定性的,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有人曾经分析了教师管理学生良好行为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轻松的、充满自信的心态下学习。反之,学生处于“心理防互”之中,口不敢言,手不敢动,惴惴不安,甚至反抗对立。学生的思维处于僵化状态,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要淡化唯我独尊的权威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参与机会和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它又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造一种良好的、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如在课堂上用自己的快乐让学生快乐,用自己的自信让学生自信,这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保持师生在精神上的一致性”的思想。课堂上教师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首先让学生敢说,以促发其参与课堂。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说:对的充分肯定,不够正确的、完善的,用肯定的、鼓励的、激励的、认可的眼光,充满挚爱的、信任与期望的艺术语言,不断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其乐学。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是《生物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基本理念。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昭示了生物知识的有用性,反映了学习生物的价值。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生物知识来解释。说“生物即生活”可能有些夸张,但生物确实充溢在学生的生活中。所以老师应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联系生活实际,从多角度多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发他们的创造性,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生物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学生能听懂,但让他们自己动手做或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困惑多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缺乏学习的体验过程。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1.给与学生学法指导。
生物教师要通过课堂这一途径,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听课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未曾见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生物老师应好好利用课堂的各个细节,通过备课等环节,将学法指导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通过长期的强化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将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外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这些方法的掌握,要靠教师平时的经常训练和正确指导,学生掌握了生物知识学习的方法,就可直接通过对书本和各种图表的阅读和观察,自学能力得到了增强,主体作用也有了很好的体现。
2.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概括,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生物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内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各章节间,一节的几个知识点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分析、归纳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知识网络。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有利于快速提取生物信息,这一能力是应用知识的前提。有的学生不会应用生物信息解题,是由于在接受生物信息时对生物信息加工不彻底造成的。为避免知识的僵化,改善接受式学习带来的弊端,有必要让学生在贮存知识时,将知识与该知识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大脑中贮存大量的产生式。所谓“触发条件”就是知识的使用条件、范围或使用情景。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将不断回顾和巩固“触发条件”,使之深化和熟化。教师要提高学生应用生物信息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在加工生物信息时,联想到该生物信息的可能用途,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一起贮存,从而提高学生提取生物信息的能力。这些也可以在知识应用中得到实现。与初次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相比,在应用中所建立起来的知识更有利于快速提取和应用,也就是再次构建了适合应用的具有个性特点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