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低碳先发优势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nping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抢跑低碳
  ——晚半步则输全局的游戏
  低碳时代不再遥不可及,数千亿商机开始隐现,海外力量不断渗透中国,本土企业如何享受低碳经济盛宴?企业遭遇重重困难,该如何从容领跑?在这场关乎企业命运的较量中,谁才能够成为赢家?揭开未来领跑的成功模式,寻找优秀企业的创新基因
  
  低碳经济的变革路径是自上而下的
  
  哥本哈根的会议落下帷幕,博弈却远未结束,未来10年,中国将踏上整体低碳转型之路,企业的命运与气候改变下的经济新格局休戚相关,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如何发现潜伏的黄金机会?
  《 经理人》认为,中国企业应抢先占位,打造独特的低碳竞争力!
  低碳时代,以气候为导向的全球经济协同发展。未来中国的经济形态和市场将与政策、资源高度相关,对企业的变革智慧是极大的考验,企业领导者在未来的战略上应高度关注国内外政策,抢占稀缺的低碳商机,巧妙借势,向外整合资源,向内调整产品、渠道、产业链、管理等,抢先实现低成本、低风险转型,塑造可持续领跑的竞争力。
  
  掌控低碳政策
  
  由于低碳经济的变革路径是自上而下的,虽然大多数低碳行业尚未走到市场化和商品化的阶段,真正的消费需求尚未出现,但从政策里可以嗅到前瞻性的机会。以日本为例,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遏制能源消费的政策,日本的汽车企业与电子制造企业敏锐地把握到这个机会,生产出省油的汽车和低耗能耗材的电子产品,成功进军欧美市场。
  结合中国低碳经济的现状,《经理人》预测,未来的低碳经济政策有四大趋势值得关注:
  碳调节税。通过向使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企业征税,来补贴使用生物燃料的企业。国家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认为,碳调节税还可以成为碳消费税,引导环保节能产品的消费。
  区域政策竞争优势。提前抢夺低碳经济优势资源和项目的做法,使得中国各经济区域包括省市区开始了政策法规上的竞争,吸引企业与投资,如苏州请清华大学为其规划建设中国第一个低碳示范城,拟推出一系列税收及融资的优惠政策,中国外企协会透露,已有多家跨国企业欲报名去苏州做示范工厂。
  产业政策。2006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尚不到位,光伏发电成本目前还远高于常规能源的发电成本。未来的产业政策将更为细化,具备可操作性。各种形式的补贴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将不断涌现,有消息称政府将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被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认为是撬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点。
  消费需求导向政策。气候组织政策专家喻捷认为,未来中国将仿效他国,以适度的消费鼓励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如德国的能源法案明确规定电网公司必须以固定价格、固定期限的合同收购清洁电能,“政策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
  值得思考的是,政策也是一柄双刃剑,太阳能光伏行业短短几年涌入大量的企业,造成产能过剩,过分依赖政策,难免会让企业丧失敏锐的判断力。
  
  寻找产业先机
  
  把握产业先机,除了政策,更考验企业发现稀缺机会的智慧!2005年进入中国的气候变化资本集团,拥有全球首个碳排放概念的投资基金,在中国已经投资十几个低碳行业和传统行业,投资规模达到60亿人民币。
  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路跃兵告诉《经理人》,气候资本在中国投资的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煤层气、生物质发电、钢铁、化工厂等,部分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投资新兴产业,巨大的机会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企业如何进行判断?在他看来,抓住好机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前瞻性和稀缺性。路跃兵列举了几个潜力低碳商机:
  ●太阳能的电流控制测量技术;
  ●风电场和智能电网;
  ●清洁交通,包括生物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储能技术。
  在非低碳行业,他认为,一些高耗能企业向低碳转型的环节也蕴藏着很大的商机,钢铁、水泥等高碳产业提高能效的环节,如余热发电、循环经济等,都是不错的机会。此外,成本较低、传统产品的低碳替代产品制造业,亦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低碳转型路径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留给企业转型的时日无多,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低碳学组研究员、秘书长崔大鹏博士说,“不要延误转型的时机。”
  一般说来,企业在低碳转型时要解决发现需求、调整产品、技术创新等核心问题。崔大鹏认为,中国企业最需要解决的是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打造自主竞争力。
  高成本是横亘在企业面前的转型难题,崔大鹏说,一方面,国家要对一些行业实施补贴政策,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未雨绸缪,抢占低碳知识、低碳资金和低碳技术、产品与服务等制高点。企业需要寻找多种融资渠道。
其他文献
不只是电子支付手段提供商,更是交易模式创新的引导者    “电子支付是一种新的工具,也是新的生活方式,有很深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电子支付的发展已经融合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促进了整个经济的转型,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商务交易的平台和生活的平台。”在易宝CEO唐彬眼中,电子支付的意义远不像很多人所理解的,就是简简单单收款和付款,“电子支付绝不仅仅是为交易服务的工具,通过电子支付本身的信用,通过电子支付
期刊
不断降低网络高清视频的技术门槛    在国内网络视频行业中,快播是一家有些另类的公司。与这个行业中网民耳熟能详的优酷网、迅雷看看、PPLive等视频服务不同,快播既没有搭建一个媒体化的微视频共享平台,也没有搭建一个网络电视、电影点播平台,而是选择了不断发展网络高清视频的点播技术。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熊匀波说:“快播是一个解决方案,它面向有网络视频需要的用户。从快播的技术应用来看,即使企业原
期刊
“中国变革速度”,让他无暇回到欧洲的慢节拍!    老式唱针滑过胶木唱片的密纹,温润的音乐宛若黑色丝绒从指间缓缓滑过。  在一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EMI百代唱片公司原址中,中德安联保险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柏思安正随着一曲贝多芬的《欢乐颂》介绍公司的一款新产品,此时距离2009年圣诞节还有4天,但是他并不打算回英国,他决定和妻子以及他们的5个孩子留在上海过圣诞。他相信“中国速度”已经让他无暇再回到欧洲的
期刊
深圳市氢蓝时代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会长  主要成就:  1.第41届上海世博会新能源汽车生产作战指挥部和运营保障部部长,获得国家级荣誉。  2.新能源汽车领域杰出企业家,在2010-2020电动化汽车发展的十年,为中国商用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做出重大贡献。  3.推动我国小运量轨道交通产业实现了多体系、多制式、立体化发展,为“深圳智造”赋能。  4.创立氢蓝时代,打造世界品
期刊
主业赚吆喝,副业赚钱    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而且可以渐进性地改善生态环境。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兼顾多种效益统一,并使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日益受到人们欢迎。虽然生态农业尚面临三大产业困境,但不少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出了多种有效的经营模式。    “虚拟工厂”模式    “轮胎大佬”浙江富豪富轮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炎
期刊
按人群细分的搜索也许会打破百度和谷歌的封锁    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空中网后,杨宁搬进清华科技园大厦,领着50来个年轻人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对面楼里,是曾经收购了他第一家公司ChinaRen的搜狐。这次,他选择去做最烧钱也是最累人的搜索引擎,而且要做一个有个性、专门针对90后的搜索引擎,取名唔箜搜索。  在百度和谷歌称霸的搜索市场,似乎任何机会都很渺茫,为这,杨宁没少遭朋友打击。但他还是千方百计想做
期刊
25家企业上榜,国内名企和500强企业各有斩获    2009年12月17日下午,“2010中国杰出雇主”颁奖典礼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杰出雇主”项目由CRF中国主办,由《经理人》提供独家平面杂志媒体支持,自2006年进入中国以来,至今已运营四届。此次评选首次打破区域划分,研究覆盖面更广,因而竞争也更为激烈。本次年度评选经历了专家提名、问卷调查和记者访谈、综合评定三个阶段。获得提名的企业850家、
期刊
有些所谓的“创新型企业”按照“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等理论框架全面采取所谓的“创新行动”,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使员工产生了“创新审美疲劳”,提到“创新”一词就反感。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打造创新战略?    90%的人和企业误读了创新    这种“概念化创新行为”本身就破坏了公司的创新,导致创新不足和创新泛滥同在。这类企业并未认识到创新的本质。    对创新的误读    这是90%的
期刊
生态农业:下一个投资热点    “钱”景广阔,但面临三大困境    和“生态农业”相关的新闻,最近频频成为媒体头条。  前不久,浙江省建德市生态有机农产品推介会在上海举行,短短几天时间,参会企业签下了价值9000万元的农产品购销意向协议,上海市民将可以品尝到采摘自千岛湖、放养于新安江的生态有机农产品和江鲜湖鲜。  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侨商罗小石回乡当起了“猪倌”,蔬菜喂猪、猪粪灌溉蔬菜、养猪场地
期刊
作为销售员,我只卖乔吉拉德!    乔 吉拉德早已誉满全球:在15年的汽车推销生涯中,一共卖出13001辆汽车,平均每天卖出6辆;连续12年荣登世界吉尼斯汽车销售第一的宝座,获得“世界上最伟大推销员”的称号,也是迄今惟一荣登汽车名人堂的销售员;49岁退休,之后主要从事写作和演讲,其思想鼓舞了全球无数人。  应影响力教育训练集团之邀,乔吉拉德来华演讲,《经理人》杂志有幸采访了这位年过八十仍激情四射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