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子(二)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victori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完了道之形而上的体,即道家的思想,接下来说说道之形而下的用。道之用最显著者,莫过于与民间信仰结合,产生了我国第一个本土宗教——道教。此外,黄老思想可以治国,可以治军,可为兵法书,可为经商术……道之用,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帮助我们许许多多。其体也精深,其用也广博。
  “他帮助我们智慧、从容、镇定、抗逆、深刻、宽广、耐心、宏远、自信、有大气量、有静气与定力。以及其他老子能够帮助我们的。”
  ——王蒙
其他文献
“女人如花花似梦”,多年前就听过这首梅艳芳的歌,然而当音乐又一次响起时,却又突然有了一种痛心的感觉,或许真的是心情不同,听歌的感觉也不同吧。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儿,都渴望怒放,渴望有人欣赏,有人珍惜。每一个女人都对爱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于是,用心孕育,期望把所有的美丽在花期绽放。  然而,青春和容貌的美丽对女人来说都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如此看来女人更像烟花,烟花璨灿地绽放着它的最美,留下来的除
期刊
敬烟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礼节。陌生人之间套近乎时,分烟是与说客套话同等重要的润滑剂。熟人相聚,抽烟时不顺手分给同伴一根,则有礼数不周之嫌。  欧美人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国外能看到分烟的场合是战场。吸烟被认为能缓和人的焦虑感,战争期间,香烟供给不足,几人分享一支烟,体现袍泽之谊,这也是文学和影视作品经常刻意描述的细节,敬烟却远不像在中国这么普及和随意。  民国时代的老电影中,虽然吞云吐雾的场景甚多,但
期刊
三国中用人的一个总纲领是要求“德才兼备”。“才”当然是指人所具有的各方面的才干;“德”则是古人所强调的“忠孝仁义信”。  从表面看来,曹操用人偏重于“才”,他发布的三次求贤令(公元210年《求贤令》,公元214年《教有司取士毋为偏短令》,公元217年《举贤勿拘品行令》)都贯穿着唯才是举的思想,曹操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用兵之
期刊
越剧《追鱼》的结尾有这么一段对话,观世音问鲤鱼:“不知你愿大隐还是小隐?”  鲤鱼回问:“大隐怎的,小隐何来?”观世音回道:“大隐拔鱼鳞三片,打入凡间受苦;小隐随吾南海修炼,五百年后,得道登仙。”听到这一段,内心无比震动,我们都以为随菩萨修行是修行,其实比随菩萨修行级别更高的修行是在人间修行。  確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活于人间是一场大修行。可能要经历上千亿年的机缘,你才终于可以来人间一趟,可是如
期刊
如今,粗制滥造的书籍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它们或者是对前人作品的抄袭,或者是内容一知半解、观点模糊不清,这样的书籍对于我们毫无意义可言。  不可否认,在我们身边仍然有一些好书的存在。好书犹如良药,可以医治人们思想上的疾病;好书犹如亲人,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千百年来,那些世界上最具才华和智慧的人们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他们大多离群索居,不喜欢被人打扰,他们甚至对其亲友也不曾谈及自己的
期刊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那么,有人会问,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关于礼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说法,十分复杂,尽管大家都认为礼的起源很早,几乎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之初,就可以看到
期刊
中国武术也称“中国功夫”,功夫中有几种专门强调静的,如站桩功、闭气功等等,大意都是练功之人不能开口说话。我不懂武功,只想说说与静有关的另一种功,叫作“沉默功”,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  沉默为什么宝贵?至少有如下原因:  一、沉默是道德的乳母。从来不懂得沉默的人只能是基于“利”而表现出种种浮躁的人,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判定善恶、是非、美丑的志趣。  二、沉默是智慧的襁褓。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沉思的人,
期刊
近日,北大百年讲堂举行《易中天中华史》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著名学者易中天耗时80分钟作有关文明的长篇演讲。这篇演讲实为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的总序,他希望用《易中天中华史》最终来回答一个“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的问题。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的“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什么叫中华的位置呢?就是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
期刊
对于多数国人来说,中医等于调理,如此观念根深蒂固。然而古代治病多有一剂知两剂已,效如桴鼓,如此神奇的疗效都去哪儿去了呢?真正的中医,需要培养中医思维,回归古中医学。  为什么院校式的中医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比不上过去自学的老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关键是外在的因素还是学术本身的原因?如何培养成精通临床的中医?多年来带着众多的问题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借工作的机缘,我接触了较多的老中医和国内著名中医院校的教学
期刊
许多人知道鲁肃是因为看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罗贯中的笔下,鲁肃是周瑜、诸葛亮的陪衬。他目光短浅,唯唯诺诺,衬托出诸葛亮的大智慧;他大度忍让,反衬出周瑜的心胸狭窄。尽管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并不是反派人物,也算是东吴阵线中一个重要的大臣,但是,他的出现,他的行为,都是为了艺术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而设置的。从艺术的角度称之为反衬法,或烘云托月。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知道鲁肃,也了解鲁肃,然而却不是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