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片段与评析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呈现了多个贴近生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对本课教材安排的活动进行了删选,并增加了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内容,力求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参照物与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
  教学片段一:体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师: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很多物体在运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经常在运动?
  生: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生:体育课上,我们在操场上运动。
  师:听老师口令,让身边的一个物体运动起来。
  (教师口令:1—物体开始运动,2—运动进行中,3—运动停止。)
  师:你让什么物体运动了,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让衣服上的拉链运动了。老师数“1”时开始拉,数“2”时继续拉,数到“3”就停下来。
  师:看来,物体有运动的状态,也有静止的状态。
  评析:通过生活中的运动、自己制造运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为后续进一步判断、描述运动作铺垫。
  教学片段二: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
  师:请大家看这两幅图,图上有一些物体是静止的,有一些物体在运动,你能否发现图上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生:树、草地都是静止的。
  师:哪些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生:老鹰运动了。
  生:汽车运动了,自行车也运动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在运动的?
  生:老鹰原来在大树上方,现在到大树左边去了,所以它运动了。
  师:老鹰从大树上方运动到大树左侧,相对于大树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
  生:汽车原来在小河旁边,现在不在小河旁边了,跑到前面去了,所以它运动了。
  师:汽车从小河旁边运动到小河前面,相对于小河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像大树、小河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参照物。
  (教师在第二幅图上画一画物体的运动轨迹,并标出所选择的大树、小河等参照物。)
  评析:画一画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让抽象的运动特征比较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在比较位置中直观感受到物体运动时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看似静止不动的物体来说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出参照物这个概念。
  师:刚才老师走动的时候哪些是参照物?
  生:课桌。
  生:讲台、黑板。
  生:还可以我们为参照物。
  师:刚才你自己制造的运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生:我让文具盒运动是以桌子为参照物的,也可以我自己为参照物。
  师: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参照物会选择近的物体,而不选择远的物体,有时候我们就以自己为参照物。请你判断图中运动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在火车站台上送行的人,目送亲人乘车离去,他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生:以站台或自己为参照物。
  师:而火车上的人看到的是什么情形,他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生:火车上的人会看到站台和站台上的人都在往后退。他是以自己或自己坐的火车为参照物的。
  师:看来,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确定参照物很重要。
  评析:参照物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需要在重复中强化。教师在引出参照物这个概念后,用一系列物体运动的场景,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现象找到相应的参照物,意识到参照物对于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重要作用,渗透相对运动的概念,积累一些基本的科学经验。
  教学片段三:用小车制造运动,加深对参照物的认识
  (材料员领材料:一张道路情境图,如图1;A、B两辆小车;一个标有参照物的小圆片。)
  师:先请大家做好准备:小车A停在A车道学校门口,车头向东。小车B停在B车道超市对面,车头向西。这时候两辆小车都是静止的。第一项运动:以学校为参照物,让小车A自西向东运动。
  (学生按要求制造运动。)
  师:以哪些物体为参照物,小车A也在自西向东运动?请把贴有参照物的小圆片放在你选的参照物上。
  (学生把小圆片放在自己所找的参照物上,教师巡视。)
  生:体育馆、超市、路边的树木。
  师:老师看了大家找的参照物,都很正确。第二项运动:小车A到达超市后停下,小车B自东向西运动。以小车B为参照物,小車A怎样运动?
  生:以小车B为参照物,小车A不是静止的,它在向东运动。
  师:看来,运动着的物体也可以作为参照物。站着的行人以自己为参照物,看到小车A、B是怎样的运动状态?
  生:她看到小车A是静止的,小车B在向西运动。
  师:看来,有时候选择同一个参照物,判断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第三项运动:小车B继续前行,小车A掉头和小车B同向前行,速度相同。以小车A为参照物,小车B是什么运动状态?
  生:小车B是静止的。
  师:以小车B为参照物,小车A是什么运动状态?
  生:也是静止的。
  师:站着的行人以自己为参照物,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她如果以自己为参照物,会看到A、B两辆小车都在自东向西运动。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同一物体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
  生: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师:接下来这两辆车在路上还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呢?你们可以继续制造运动,并分析运动情况。
  (学生继续用小车制造运动,分析运动情况。)
  评析:运动中的参照物概念,需要学生在具体的运动情境中进一步感知、理解。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并把目标巧妙地融合在“用小车制造运动”这个有趣的体验运动的情境中。
  运动一指向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二对应的目标是,知道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选择同一个参照物判断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运动三则是帮助学生理解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三个不同的运动情境体验,设计得有梯度,指向特定的目标,使学生对参照物的认识与理解也逐步加深、逐步完善。
  总
其他文献
癌症是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病,影响所有年龄层次的人,但是患上癌症不等于被判了死刑。很多人被查出癌症后过度恐慌,精神溃败程度甚至大于身体遭受的创伤,不能够配合医生的治疗。日前世界抗癌联盟在全世界42个国家所做的社会民众对“得了癌症等于死亡”的观点的认知调查显示,中国有43%的人认为该观点正确,而在西方国家,平均只有13%的人认为此观点正确。在中国存在着例如忌讳讨论癌症,认为癌症等同绝症、得不到有效治疗,
《观察一种动物》是《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是在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集中对某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我们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对身边常见的蜗牛进行观察。在对蜗牛的观察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指向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对蜗牛的观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从肉眼到使用工具、从结构到功能的顺序,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习惯和方法,并在指导观察中适时引入腹足、触角等科学词汇帮
《溶解与搅拌》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学生在第1课中认识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第2课和第3课将分别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搅拌和加热。本课从学生生活情境出发,通过日常生活中冲糖水时会习惯性地搅拌来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准确,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
芬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指芬兰于2016年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程2014》中的环境研究。在芬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芬兰小学科学课程评价分为低学段(1~2年级)评价、高学段(3~6年级)评价和6年级结业评价三个部分。  低学段评价  芬兰小学科学课程的低学段评价是对小学1~2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目标达成要求的具体说明,即通过采用学习单元的方法来支持,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目
由于低年段学生在注意力、语言表达、观察能力、科学探究意识等方面都处在初级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提升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适当开放户外考察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考察能力,要开展“探究—研讨”式教学,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把握学生特点,开展游戏化教学  组织小学低年段科学课教学,既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又要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再针对这些特点精心安排
在英文文献中,经常会看到大概念、核心概念、基本概念、主要概念、基本观点、核心观点、主要概括等,这些词的意义很相近。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认为,组成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原理应该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核心概念位于学科中心,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它们源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实现学生全面参与、学习主动有效、素质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需要科学教师深度解读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以《制作笔筒》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教学分析  1.教学背景  《制作笔筒》是人教鄂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制作小物品》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工程技术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认识一些简单而又常见的工具,并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
大石,原名石进旺,一个魁伟俊朗的北方汉子,话语不多,目光沉静。  大石给人一种深深的厚重感。他谦和诚实,无一丝傲气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一种苍桑、坚毅的目光,一种笑傲林泉的风骨,他才气内敛而无一丝张扬跋扈,大石绝对称得上是一位实力派画家。  新古典主义  大石是一个古典主义者,就像他的画,凝重而不沉重。  他的作品魅力在哪呢?  大石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研究历代各门各派的山水画艺术,他的悟性高,历代“大家
深度教学是深入学科本质、触及学生心灵深处、体现学习过程本质的教学。在深度教学的发生过程中,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批判性地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思想,建构认知,并能够迁移运用。  在具体的科学课堂中,如何实现深度教学呢?笔者在执教《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时,在不同班级分别试教,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旨在探索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制造认知冲突,将思维引向深处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阶段学生学科素养的规定,教材编写者的职责是把这些规定变成可供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案。不同的教材依据不同的学理和不同的创意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方案,就像房屋建筑设计都得遵循结构力学的原理,但并不妨碍盖出的房屋可以是千姿百态的一样。  科学素养包含不同的面向。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做了如下的描述: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