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椒江区规划委员会管理办公室,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所以能把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状态,是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的目标。本文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及建设做简要探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村镇;规划
引言
浙江省環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发布的曾经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在2006~2010年短短四年时间内,我省的自然保护区点数虽然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总体面积却在不断下降;虽然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是上升趋势,但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却是显著下降的趋势。地方级保护区面积的下降说明有一部分本应是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被征作他用,这也正是我省近年来土地流转主要原因之一。在村镇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村镇发展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做简要探讨。
1 村镇规划与建设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民营企业的日渐兴起,农村产业结构正随着社会结构快速的转变着。农村的人口加速向乡镇流动,因此乡镇更加的成为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在这样一个发展改革的过渡时期,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损耗、环境污染恶化等各种问题。
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曾经在1987年做出了这样一个决策,即以集镇建设为重点,从此,我省开始了“从只抓农房建设发展到对村镇进行综合规划建设”的新阶段。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日渐贯彻落实,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违背。这一时期村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村镇规划已经初步完成了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保存领域的改革。但同时对待规划区内村镇的规划和发展的态度要极其负责任,在保护好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妥善安置村镇居民,然后方可考虑村镇的整体发展。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研究人员探讨过保护区与区内村镇共建等管理政策,在进行村镇规划区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域自然、人文特征等因素。
2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及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城镇化的片面理解。近年来,各市均出现一股撤并村庄的普遍的现象。对这一举止的解释为既可以节约耕地,又可以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从而加速推进“城镇化”。但是在各地用地指标有严格管制的前提下,在每一个县直至市区都追求耕地的“占补平”,“占”容易但“补”就得多花心思。而最常用的“补”的方式为造假和反复。造价顾名思义,就是将子无虚有的东西说成是有的。而所谓“反复”,就是把已经退还林的地重新开垦,在统计的时候作为新开垦地,等时机已过又把它退耕还林。还有就是把村庄撤并,地方政府就有更多的耕地转建设用地。这也正是虽然撤并村庄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基层干部仍然对其具有极高的积极性的原因。这一举动会造成大量建筑材料的无辜消耗,破坏众多文化遗产,对村镇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极其不利。
其次,集中养殖牲畜。近几年,猪肉的价格出现了几次大涨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前段时期猪肉价格的猛涨却是与有些县市推行人畜分离有关。众所周知,一般散户养猪采用用菜梗、菜叶、剩菜剩饭或是田里的野草,而猪粪也可以堆积起来,成为堆肥,然后再施回农田去,或者作为沼气燃料。但是一旦实行了集中饲养牲畜,农民就不便把那些剩菜剩饭端到几百米的地方喂猪,各户的猪粪混在一起,猪粪作为肥料或者沼气燃料的作用就不再存在。
第三,盲目进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经调查,有些村里因为对农民的实际物质文化需求定位不清楚,出现了下面怪诞的现象:村路是土路,农田小道却是水泥路;甚至有些偏远地区农民饮的生活用水还要到几十里外去挑,还要靠打井,农田地里却是安装了自来水网络,这种不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带来不少负担。
第四,盲目改造农居,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部分村镇干部于对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非常热衷,他们所发放的图册忽视一些地理差异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差异性。比如说,山西的半窑洞或是徽派建筑,这些传统农居充分利用了浅表地热能,冬暖夏凉,节能环保。但如果根据现代农居标准图册来建造居民住宅的话,外观虽美,但是浪费资源,耗时耗力。
第五,对小城镇建设不够重视。各级政府虽然支持积极小城镇发展,但是没有成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资金也比较分散,因此无法真正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尚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城镇的职能和目标,表现出没有发展重点,各项目的发展比较混乱的局面。
第六,没有明确的能源系统建设目标。国电公司曾经在“十一五”规划中写明,计划投入大量资金解决边远地区村民的用电问题。这一项目耗资巨大,平均下来每户农户要投资2到4万元的资金。这笔资金的投入实际上是有些不合理的。假设国电将供电网络建起来了,用如此之长的线路把电送到边远地区,在线路上面电能损耗高达70%-80%,而只有20%-30%的能源农户能够实际用到。除此之外,大面积的电力输送网络的维修保养成本也不可小觑。但如果将这些钱用来给每户农户安装一套太阳伏打电池系统,或是利用当地资源建设风能发电站,这样不仅节能环保,同时也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
3 如何协调村镇的发展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保护生态,延续农村特色。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要重视村镇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周边的区域的基本自然资源。村镇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其最大的差别在于村镇的发展要重视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和生物的多样性的保留维持。大规模的村庄重建和“规模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以及盲目推行机械化等都会对村庄、田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造成破坏,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第二,重视乡村生态循环。在八十年代,乡村居民的平均寿命比城里人高出很多岁,这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村镇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以及没有受到污染的土质,还有纯天然的蔬菜粮食等。而近几年,为了村镇经济的发展,开工厂,大肆污染等经济活动破坏了这种优良的生活环境。所以,在生态文明时代,首先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进行村镇规划建设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其现有优势,发展旅游与种植,而非开工办厂。同时,在发展度假村等绿色环保项目的时候,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的开发也会对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第三,推广科学技术。乡村生态的循环必须加以完整细致的保护。在农村,应尽量避免应用大规模、大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违背的技术和能源形式,在模仿城市大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环保措施的时候要加以慎重,不可盲目为之。近年来,推广运用的比较好的一个项目就是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的推广,不仅减少了传统能源的砍伐开采,同时缓解了水电能源的供应,新技术的推广使洁净环保能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第四,保护基本农田。规划中应对可使用的农田有明确界定,基本农田的保护应是管制的重点。特别是对那些日常运行和安全有关村庄,更应该是村镇规划管制的重中之重。
结论
综上所述,村镇规划建设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相关的环保措施并贯彻实施,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余柏椿,万艳华. 利用性保护山水特色的控制规划方法初探——以宜昌市五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0,(04) .
[2]吴文涛. 小城镇的规划发展浅析[J]. 山西建筑, 2009,(08) .
[3]胡晓萌,朱传耿,李琬. 我国城乡统筹研究现状与新趋势[J]. 《规划师》论丛, 2011,(00) .
[4]吴承照,肖建莉.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04) .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所以能把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状态,是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的目标。本文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及建设做简要探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村镇;规划
引言
浙江省環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发布的曾经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在2006~2010年短短四年时间内,我省的自然保护区点数虽然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总体面积却在不断下降;虽然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是上升趋势,但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却是显著下降的趋势。地方级保护区面积的下降说明有一部分本应是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被征作他用,这也正是我省近年来土地流转主要原因之一。在村镇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村镇发展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就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与建设做简要探讨。
1 村镇规划与建设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民营企业的日渐兴起,农村产业结构正随着社会结构快速的转变着。农村的人口加速向乡镇流动,因此乡镇更加的成为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在这样一个发展改革的过渡时期,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损耗、环境污染恶化等各种问题。
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曾经在1987年做出了这样一个决策,即以集镇建设为重点,从此,我省开始了“从只抓农房建设发展到对村镇进行综合规划建设”的新阶段。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日渐贯彻落实,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止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违背。这一时期村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村镇规划已经初步完成了在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保存领域的改革。但同时对待规划区内村镇的规划和发展的态度要极其负责任,在保护好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妥善安置村镇居民,然后方可考虑村镇的整体发展。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研究人员探讨过保护区与区内村镇共建等管理政策,在进行村镇规划区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域自然、人文特征等因素。
2 生态文明时代村镇规划及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城镇化的片面理解。近年来,各市均出现一股撤并村庄的普遍的现象。对这一举止的解释为既可以节约耕地,又可以减少基础设施投资,从而加速推进“城镇化”。但是在各地用地指标有严格管制的前提下,在每一个县直至市区都追求耕地的“占补平”,“占”容易但“补”就得多花心思。而最常用的“补”的方式为造假和反复。造价顾名思义,就是将子无虚有的东西说成是有的。而所谓“反复”,就是把已经退还林的地重新开垦,在统计的时候作为新开垦地,等时机已过又把它退耕还林。还有就是把村庄撤并,地方政府就有更多的耕地转建设用地。这也正是虽然撤并村庄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基层干部仍然对其具有极高的积极性的原因。这一举动会造成大量建筑材料的无辜消耗,破坏众多文化遗产,对村镇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极其不利。
其次,集中养殖牲畜。近几年,猪肉的价格出现了几次大涨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前段时期猪肉价格的猛涨却是与有些县市推行人畜分离有关。众所周知,一般散户养猪采用用菜梗、菜叶、剩菜剩饭或是田里的野草,而猪粪也可以堆积起来,成为堆肥,然后再施回农田去,或者作为沼气燃料。但是一旦实行了集中饲养牲畜,农民就不便把那些剩菜剩饭端到几百米的地方喂猪,各户的猪粪混在一起,猪粪作为肥料或者沼气燃料的作用就不再存在。
第三,盲目进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经调查,有些村里因为对农民的实际物质文化需求定位不清楚,出现了下面怪诞的现象:村路是土路,农田小道却是水泥路;甚至有些偏远地区农民饮的生活用水还要到几十里外去挑,还要靠打井,农田地里却是安装了自来水网络,这种不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带来不少负担。
第四,盲目改造农居,忽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有部分村镇干部于对统一发放“农宅标准图册”非常热衷,他们所发放的图册忽视一些地理差异性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差异性。比如说,山西的半窑洞或是徽派建筑,这些传统农居充分利用了浅表地热能,冬暖夏凉,节能环保。但如果根据现代农居标准图册来建造居民住宅的话,外观虽美,但是浪费资源,耗时耗力。
第五,对小城镇建设不够重视。各级政府虽然支持积极小城镇发展,但是没有成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资金也比较分散,因此无法真正形成推动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力。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尚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也没有明确的定位城镇的职能和目标,表现出没有发展重点,各项目的发展比较混乱的局面。
第六,没有明确的能源系统建设目标。国电公司曾经在“十一五”规划中写明,计划投入大量资金解决边远地区村民的用电问题。这一项目耗资巨大,平均下来每户农户要投资2到4万元的资金。这笔资金的投入实际上是有些不合理的。假设国电将供电网络建起来了,用如此之长的线路把电送到边远地区,在线路上面电能损耗高达70%-80%,而只有20%-30%的能源农户能够实际用到。除此之外,大面积的电力输送网络的维修保养成本也不可小觑。但如果将这些钱用来给每户农户安装一套太阳伏打电池系统,或是利用当地资源建设风能发电站,这样不仅节能环保,同时也节省大量的电力资源。
3 如何协调村镇的发展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保护生态,延续农村特色。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要重视村镇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周边的区域的基本自然资源。村镇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其最大的差别在于村镇的发展要重视乡村原有的资源、地貌和生物的多样性的保留维持。大规模的村庄重建和“规模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以及盲目推行机械化等都会对村庄、田野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造成破坏,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第二,重视乡村生态循环。在八十年代,乡村居民的平均寿命比城里人高出很多岁,这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村镇居民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以及没有受到污染的土质,还有纯天然的蔬菜粮食等。而近几年,为了村镇经济的发展,开工厂,大肆污染等经济活动破坏了这种优良的生活环境。所以,在生态文明时代,首先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进行村镇规划建设的时候,应充分利用其现有优势,发展旅游与种植,而非开工办厂。同时,在发展度假村等绿色环保项目的时候,也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过度的开发也会对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第三,推广科学技术。乡村生态的循环必须加以完整细致的保护。在农村,应尽量避免应用大规模、大动力、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违背的技术和能源形式,在模仿城市大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环保措施的时候要加以慎重,不可盲目为之。近年来,推广运用的比较好的一个项目就是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的推广,不仅减少了传统能源的砍伐开采,同时缓解了水电能源的供应,新技术的推广使洁净环保能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第四,保护基本农田。规划中应对可使用的农田有明确界定,基本农田的保护应是管制的重点。特别是对那些日常运行和安全有关村庄,更应该是村镇规划管制的重中之重。
结论
综上所述,村镇规划建设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相关的环保措施并贯彻实施,才是长久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余柏椿,万艳华. 利用性保护山水特色的控制规划方法初探——以宜昌市五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0,(04) .
[2]吴文涛. 小城镇的规划发展浅析[J]. 山西建筑, 2009,(08) .
[3]胡晓萌,朱传耿,李琬. 我国城乡统筹研究现状与新趋势[J]. 《规划师》论丛, 2011,(00) .
[4]吴承照,肖建莉.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策略——以高迁古村落为例[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