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两会期间,CPI成为百姓关注的十大焦点话题之一。从国家领导人到市井百姓,从行业专家到教授学者,都密切关注着它的变化。为什么?因为CPI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与生活相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也可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今年第2、3期合刊里,我们策划了《你的工资跑过CPI了吗?》,本期策划是一个后续报道,将会结合IT行业给您说说与CPI相关的那点事儿。
我国CPI的身世由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加快社会建设上,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主要是由于2007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同时,又要考虑到居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努力避免物价涨幅过大。
我国现行CPI的调查对象是按照国际分类标准,选取了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共263个基本分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再按照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模式、消费习惯,参照抽样调查原理,选取近5万户的城市家庭和近7万户的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数据,并按照如下公式进行分析计算:CPI=(以上八类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除以(以上八类固定商品按基期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乘以100。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它能告诉我们,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
对于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如食品和能源,国际上把它们剔除后统计出来的数据,称为核心CPI,或“核心通胀率”。但是我国没有明确这个统计方法。对于在居住类里是否把商品购房等统计进去,社会争议比较大。但按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标准,商品房购买属于投资行为,而且购买商品房的支出与实际住房消费的不对等,加上很多不确定的市场因素,把其统计在内会导致CPI大幅波动而失真。
我们有时感觉公布的CPI与实际生活好像不太相符,这主要是数据滞后和一些特殊商品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现在与我们每天生活紧密联系的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如肉、蛋、食油等,而食品之外的消费品涨幅则很低,如衣着类价格甚至略为下降,再加上没有被统计的快速上涨的房价;因此公众对物价的预期感觉就会远远高于国家公布的CPI。
现阶段CPI并不很高
国内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适度的通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何种通胀幅度属于正常却始终存在着争议。因为一般来看,发达国家所能忍受的通胀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对通胀的容忍度则较高。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人们对通胀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间,有16个年份GDP增长超过10%,只有8个年份的CPI涨幅未超过5%,其他的年份CPI涨幅均在6%以上。其中,1988年和1994年甚至接近或超过20%,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CPI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商品的价格由国家制定。“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是由国家控制的。直到1998年1月,国务院才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中宣布,彻底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并逐步放开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价格。之后又出现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部分产品自销,出现价格双轨制。同时,国家长期实施较低定价策略为价格上涨埋下了伏笔。因此,在1985年之后连续几年涨幅在6%以上,1998年达到了18.8%。
在1989年经济出现大幅度滑坡时,随后CPI也急剧下滑到3%左右。在“既要稳定物价,又要振兴经济”的要求下,国家实现了一段时间的限价管理,后又“放开搞活,尽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直到1992年,经济开始复苏。在1992~1996年间,物价出现全面上扬。其中,1994年CPI指数上涨到了24.1%。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时隔20载,我国再次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现象,在过去5年尤为甚。
从以上我国走过的30年来看,我国物价涨幅较快的年份基本上与经济发展的高峰期相重叠。如果同时价格体制改革推进较快,通胀水平就较高。尽管“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可喜,但是也反映我国的价格体制改革推进速度较慢。由国家控制的能源、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依然维持着偏低的水平,投资的成本约束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导致工业产能增长超出国内需求,消费品价格就上涨乏力,逐年积累的过剩产能需要增加出口释放。因此,在物价涨幅维持在较低水平下,高速经济增长是依靠高速增长的投资和出口来维系。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30年经济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在9%以上,CPI年均上涨5.7%。其中,经济增长率超过10%的16个年份,CPI涨幅平均在7.6%,经济增长率超过11%的10个年份,CPI平均涨幅就高达9%。依此而言,去年在GDP增长11.4%的情况下,CPI涨幅4.8%不算高。如果2008年CPI若上涨6%~7%也属于可控范围。
其实,现在大家对CPI是否高,感觉最敏感的关键因素是房价。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依靠福利分房解决。房改以后,商品房已占城镇新建住房的将近80%,绝大部分居民需要通过购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这笔费用几乎占据了除了子女教育费用之外的普通居民的大部分收入,如果日常商品再上涨的话,对于一般居民就会变得很敏感。同时,现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社会阶层发展也不均衡,CPI的上涨必定会导致部分低收入人群,不管从心理上还是经济上都难以承受。
环顾国外的CPI状况
在经济转型和战后经济复苏的阶段,各国都能够保持持续一段时间的“高增长、低通胀”,但这并非经济发展的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也表明: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的高增长通常伴随着较大幅度的CPI上涨。
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黄金18年,1957~1975年期间年均GDP增长约为9%,同期CPI年均上涨5.2%。自1975年之后,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迟缓的经济增长。每年在1%~3%的增 下降了6.07%,而IT管理层的收入上升了33.7%,二者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均有约7%的提升。数据表明,21.5%的IT管理层对2008年总收入表示满意,而2007年只有14.7%;14.5%的IT普通员工对总收入表示满意,2007年仅为8.7%。
IT普通员工薪资下降,满意度却上升。74.4%工作时间在5年以下(含5年)的普通IT员工对总收入表示“满意”。“工龄”越长的人,满意度越低。由此分析,IT“工龄”短的人相对期望值较低,负担生活成本压力较轻,因此满意度较高。5年工作经验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IT普通员工的黄金工作年限,拿到高薪的比率很高;超过5年通常会面临该职位的薪资“天花板”,此时拿高薪的机会甚至不如拥有5年经验者。
同比2007年,被调查者薪资的安全指数也有所上升。67.8%的IT管理层认为现在的职位“比较安全”,2007年却只有60.3%的人持同样观点。同时,约6成的IT管理层认为,公司相比以前更注重保留人才。主要的体现是,公司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是奖金和加薪,这些举措加强了职位安全感。同样,59.3%的普通IT员工也认为职位“比较安全”,而2007年只有53.2%的人这样认为。普通IT员工安全感的加强和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有部分关系,比如《新劳动合法》强调“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以往感觉“朝不保夕”的普通IT员工来说,新劳动合同法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调查表明,“福利”在IT管理者心目中的重要性排名变化最大,从2007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假期/带薪休假”上升至第六位,去年它仅排在第十位。“基本工资”则从第五名跌落到第七名。普通IT员工对“福利”的需求也从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假期/带薪休假”首次挤进榜单,排在第四位,位列“基本工资”之后,而“基本工资”去年排在第一位。
调查还表明,对IT管理者而言,“工作稳定性”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晋升的可能性”从第三位跌至第五位;而“有效的职业生涯和规划的支持”从第六位降至第七位:“工作氛围”跌出前七名。不过,“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和“工作的挑战性/责任”仍然最被IT管理层看重,尤其是“工作时间灵活性”的需求上升了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