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大多数时候一样,央行降息令市场感到惊讶,尤其是在今年货币当局反复强调定向、微调、中性的调控方法论下。但是,我们一旦将银行不良贷款和投资增速数据结合在一起分析,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降息不是因为银行缺钱
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具体来看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就在降息前几个小时的午间,央行微博曾表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只是短期资金供求和货币市场利率有所波动,需要时央行将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
同时,从三季度银行流动性指标来看,银行并不缺钱。201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8.53%,较上季末上升1.01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较上季末上升0.34个百分点。
从央行发言的逻辑来看,应付短期资金供求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和使用降息这种较长期的手段是矛盾的,因此降息并不是为银行间提供流动性支持。
银行不良增加,国企需要再贷款
央行对此次调息解读的重点是:1、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2、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3、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不过根据三季度银行和一些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央行降息更可能是为缓解银行压力和疏困国企贷款的行为。
根据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银行不良贷款有所提升,贷款意愿下降。根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净增加的不良贷款已经是上年全年的1.57倍,大多数银行不良率较年初的上升幅度也超过10个基点;虽然拨备支出在大幅增长,但不良核销力度也在加大,拨备覆盖率普遍下降。同时,银行今年前三季度存贷比分别为65.89%,65.4%,64.17%,放贷意愿不高。
从国家统计局的固定资产数据来看,从今年年初至今,固定资产投资从累计增长率从17.9%降低到15.9%下降了两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累计增长率从21.5%降低到18.3,下降了超过3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民间投资更加灵活,收缩较快,而国营部门投资调整缓慢。在中国的银行贷款体系中,国营企业占据着优势地位,相对于民营企业,其投资增速对银行信贷的变化最不敏感,体现在银行难以停止续贷和被迫展期。
今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总体呈现下滑态势,甚至在8月份一度跳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这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利影响。此次央行降息,无论从逻辑还是从数据来推测,都指向缓解银行不良贷款压力和解困国企再贷款的财务成本压力。
央行:定向容易,定力难
财经观察在第1275期《央行改革新身份:催眠大师》中曾阐述了此次经济结构改革的核心是新经济等式“GDP=资源利用率”,这有别于传统的“GDP=投资+出口+消费”视角。从新经济等式角度来看,现在社会上并不是钱不够,而是钱没有去到该去的地方,是资金的利用率低下。
在历史上,央行发过很多钞票,但利用率不见得高。这些货币,尤其是2009年4万亿后的发行货币很大部分进入了国有部门,而民营企业依然难以获得贷款。由于包括财政政策等资源向国有部门倾斜,投资浪费多,导致投资回报率底下,资源利用率差。
在经济结构改革中,进程必然是痛苦的。国有部门投资不可能立刻停止,银行经营惯性不可能立即改变。一些失败的投资如果要清算成不良贷款,也会使银行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目前只能够通过小型的定向贷款、再贷款等方式,对银行进行催眠治疗,减轻痛苦。同时,也对市场上很多用旧经济等式分析市场的机构进行心理按摩,缓解紧张情绪。
但是,此次央行的降息显然已经超过了“定向”的范畴,而是全面降息,可想而知央行受到的压力是巨大的。
从央行此次对降息的自我解读来看,再次强调了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鉴于央行受到的重重压力,我们暂且将之看成“定力宣言”,而宣言和行动,则是两回事。
央行此次降息,是在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提升并且惜贷的背景下,为国企投资刹不住车而买单。(本文由腾讯·财经观察提供)
降息不是因为银行缺钱
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具体来看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就在降息前几个小时的午间,央行微博曾表示,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只是短期资金供求和货币市场利率有所波动,需要时央行将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提供流动性支持。
同时,从三季度银行流动性指标来看,银行并不缺钱。2014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8.53%,较上季末上升1.01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47%,,较上季末上升0.34个百分点。
从央行发言的逻辑来看,应付短期资金供求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和使用降息这种较长期的手段是矛盾的,因此降息并不是为银行间提供流动性支持。
银行不良增加,国企需要再贷款
央行对此次调息解读的重点是:1、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2、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3、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不过根据三季度银行和一些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央行降息更可能是为缓解银行压力和疏困国企贷款的行为。
根据上市银行三季报来看,银行不良贷款有所提升,贷款意愿下降。根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净增加的不良贷款已经是上年全年的1.57倍,大多数银行不良率较年初的上升幅度也超过10个基点;虽然拨备支出在大幅增长,但不良核销力度也在加大,拨备覆盖率普遍下降。同时,银行今年前三季度存贷比分别为65.89%,65.4%,64.17%,放贷意愿不高。
从国家统计局的固定资产数据来看,从今年年初至今,固定资产投资从累计增长率从17.9%降低到15.9%下降了两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累计增长率从21.5%降低到18.3,下降了超过3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民间投资更加灵活,收缩较快,而国营部门投资调整缓慢。在中国的银行贷款体系中,国营企业占据着优势地位,相对于民营企业,其投资增速对银行信贷的变化最不敏感,体现在银行难以停止续贷和被迫展期。
今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总体呈现下滑态势,甚至在8月份一度跳水下降了0.3个百分点,这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利影响。此次央行降息,无论从逻辑还是从数据来推测,都指向缓解银行不良贷款压力和解困国企再贷款的财务成本压力。
央行:定向容易,定力难
财经观察在第1275期《央行改革新身份:催眠大师》中曾阐述了此次经济结构改革的核心是新经济等式“GDP=资源利用率”,这有别于传统的“GDP=投资+出口+消费”视角。从新经济等式角度来看,现在社会上并不是钱不够,而是钱没有去到该去的地方,是资金的利用率低下。
在历史上,央行发过很多钞票,但利用率不见得高。这些货币,尤其是2009年4万亿后的发行货币很大部分进入了国有部门,而民营企业依然难以获得贷款。由于包括财政政策等资源向国有部门倾斜,投资浪费多,导致投资回报率底下,资源利用率差。
在经济结构改革中,进程必然是痛苦的。国有部门投资不可能立刻停止,银行经营惯性不可能立即改变。一些失败的投资如果要清算成不良贷款,也会使银行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央行目前只能够通过小型的定向贷款、再贷款等方式,对银行进行催眠治疗,减轻痛苦。同时,也对市场上很多用旧经济等式分析市场的机构进行心理按摩,缓解紧张情绪。
但是,此次央行的降息显然已经超过了“定向”的范畴,而是全面降息,可想而知央行受到的压力是巨大的。
从央行此次对降息的自我解读来看,再次强调了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鉴于央行受到的重重压力,我们暂且将之看成“定力宣言”,而宣言和行动,则是两回事。
央行此次降息,是在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提升并且惜贷的背景下,为国企投资刹不住车而买单。(本文由腾讯·财经观察提供)